1.1 概述
1.1.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1.会计的起源
会计起源于生产活动,物资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的基础。人类的生产过程,既是获取物资资料,提供产品的过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过程。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不断改革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生产的产品除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之外还有剩余,于是产生了对劳动成果和剩余产品进行记录的要求。
会计产生之初,主要着重从数量上记录人们经济活动中的财产变化与劳动成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采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方式记录生产活动,这些计量记录方法标志着会计萌芽的出现。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开始对物质资料的生产与耗费进行文字记载,以书契为代表的计量记录方法代表着此阶段会计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因此用来记录生产活动的会计也极为简单和粗略,会计在当时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出等记载下来。
2.早期会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有关产品的生产、储备、使用、交换等各环节的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种变化促进了会计技术与会计工作职能的变革。对经济活动的核算需要有专职人员来完成,进而发展到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间生产通常规模小,对会计要求不高,“官厅会计”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庄园会计”是当时会计的主要形式。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设立职司国家财计的独立职官系统,即司书、职内、职岁与职币等财计职能部门,负责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考核。
这一阶段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对财产的保管与记录,簿记是此阶段会计的重要特征。这一阶段我国的簿记方法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汉晋时期对盈利、成本、费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纸张在会计中得到运用,在会计记录中使用“入”“出”或“收”“付”作为记账符号。唐代出现了“账簿”的名称,有总账与明细账之分。在官厅会计核算中采用“入-去=余”的三柱结算法,到唐朝中后期逐渐过渡到“四柱结算法”。宋代以后,四柱结算法开始广泛应用。“四柱”指“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4个要素,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余额。当时的会计报告被称为“四柱清册”。
3.近现代会计
13 世纪初,意大利的商品经济,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海上贸易,已经有相当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当时流通货币不统一导致了交易障碍的产生,于是催生出专门为商人们提供转账结算的金融机构,这些“银行”对每个客户设置两个记账的位置:贷方记录借入(或存入)的款项,借方记录贷出(或支付)的款项。1494年出版的意大利僧侣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1445—1517)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 de Arithmetica,Geometria,Proportioni et Proportionalita,又译《数学大全》)一书第三卷第九部中《计算与记录详论》一篇对已经实践多年的复式记账法做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被誉为会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复式记账法经过此后几百年发展而不断完善,成为目前全球统一使用的唯一记账方法。
15世纪后,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复式簿记理论向德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传播,并于清朝末年传入我国。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长期驻外使节蔡锡勇所著《连环账谱》一书由湖北书局正式出版,该书系统介绍了西式簿记的原理,首开了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借贷记账法开始在我国逐步推广。1951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53—1978年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引进了苏联模式,建立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但由于这一期间政治和经济上的诸多问题导致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出现了“无账会计”“以表代账”等会计的混乱局面;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适应企业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开始制定相应会计制度并尝试与国际接轨,1985年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修订为《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颁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11月30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自1993年7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同时颁布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初步形成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分行业会计制度并行的会计法规体系。1997年7月17日,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借贷记账法以替代早前使用的资金收付记账法。至此,我国才形成了统一使用借贷记账法的局面。
4.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
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完成促使社会经济制度变化,会计以公司为主要核算实体。公司组织形式的推广带来新的会计理论问题,如折旧、权责发生制、跨期摊配等。19~20世纪初,簿记学开始过渡到会计学。会计循环理论与实务出现,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入使管理会计快速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大分支形成。
20世纪后,经济环境对会计影响加剧。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市场的崩溃,促使政府和社会公众迫切要求公司报表要真实、合规、有效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而促进了以财务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核心的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20世纪70年代,多国陆续公布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职工福利的规章制度,倡导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而不应片面追求盈利。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多国持续通货膨胀,物价的持续上涨严重动摇了传统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基础,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受到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与投资、跨国公司业务急剧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对国际经济信息传输方式与内容的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由此,社会责任会计、通货膨胀会计、国际会计等新的会计领域应运而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趋于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内容范围扩展到经济学及其他学科领域,会计业务处理技术手段也适时更新,出现了电算会计、网络会计、ERP等会计业务处理方式。
阅读
“会计”命名
据文献记载,“会计”一词产生于西周,“会”和“计”两字最初有两种连缀方式,一种方式为将“会”置于“计”前,组合成“会计”,如《管子·四时》:“三政曰:效会计,毋发山川之藏。”《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另一种方式为将“计”置于“会”前,组合成“计会”,如《六韬·龙韬·王翼》:“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战国策·齐策》:“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两个词的含义大致相同,汉代以后,“会计”逐渐成为固定的单一用法。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和“计”做过概括性的解释:“零星算为之计,总和算为之会。”
思考
为什么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1.1.2 会计信息及其使用者
1.会计信息
在会计信息中,有一部分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利益各方共享的通用的会计信息,另一部分是出于竞争性自我保护,只供管理当局使用而不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其中的“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即是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利益各方共享的通用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全部信息使用者的。
企业中诸如产品的成本水平与成本构成等信息,则只供管理当局使用,不要求对外披露。
2.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职能部门。这些信息使用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1)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处于单位领导和管理的最高层次,对于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拥有决策权或者执行权,与单位其他人员之间是一种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企业要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必须以相关的、可靠的信息为依据。当然,企业管理当局在决策过程中,除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外,还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外部使用者无法掌握的内部信息。
(2)投资者
在公司制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者通常不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经营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投资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检查管理当局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前景、本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风险,做出维持现有投资、追加投资或转让投资的决策;分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制定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诸如企业扩张、收缩等方面的策略。
出资者除包括现有出资者外,还包括潜在的出资者。对于潜在的出资者来说,主要是根据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的各种投资机遇、估量投资的预期成本和收益以及投资风险的大小,做出是否对该企业投资的决策。
(3)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的信贷资金提供者。债权人提供资金的目的是按约定的条件收回本金并获取利息收入。债权人关心的问题是企业能否按期还本付息,所以,他更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分析评价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做出向企业提供贷款、维持原贷款数额、追加贷款、收回贷款或改变信用条件等决策。
(4)职工
企业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应当事先听取工会和职工的意见。职工在履行上述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时,必然需要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
(5)政府职能部门
国家通过税收、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提供的数据是调控的重要依据。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是国家统计部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资料来源。国家税务部门进行的税收征管是以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监督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其监管的重要内容,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其对证券市场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保障。
思考
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什么不同?
1.1.3 会计学科
会计产生于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与控制的需要,为了保证信息提供的科学、有效,就必须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总结,概括出其本质的、规律的和系统的理性认识,从而为人们对会计的认识提供依据、方法、程序和手段,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于是产生了会计学科。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范畴既包括会计理论也包括会计实践;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其主要特征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化为系统的货币化的信息。本质上,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信息的加工,可以连续、系统、综合、全面地反映经济单位资金的运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随着会计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会计学产生了许多分支,归纳起来通常有以下两个划分标准。一是按照研究的内容划分,会计学可分为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二是按照会计主体划分,会计学可分为公司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
本书主要从公司与企业角度讲述会计学基础与财务会计学的一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