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健康从“健心”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当人们的身体生病了,毫无疑问,人们会吃药、看医生,但是当人们的心理“生病”了,人们往往不会看医生,或者向他人寻求帮助,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些“病”是性格问题,根本没有把一些异常的心理状态或行为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一、什么是个人的软实力: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仅指强健的体魄。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表述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4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从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对健康的表述来看,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部分,缺一不可,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的本钱不仅包括强健的体魄,而且包括健康的心理。

何为心理健康?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患上心理疾病,更可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中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软实力”确实很重要。不少研究显示心理健康能促进寿命延长,改善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并能有效减少犯罪等行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创造力、保证良好发展的基础。

扩展阅读

心理健康的新观点

当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以下4个新观点:(1)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相对的状态,而不是“十全十美”;(2)心理健康是人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的异常心理或行为及轻微的情绪失调,如果能恢复正常,则不能认为这个人的心理是不健康的;(3)人的心理健康可以用一系列具体标准来描述,但这种描述通常是对人的一种全面的理想要求,人不一定能全部做到;(4)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渐趋于多元模式,人们认为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天人合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古代就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内在生命的和谐。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这个人是否与外在环境保持和谐,以及这个人的内在是否和谐。这种和谐是当今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的核心依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今比较认可的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

1.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如下。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

(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性。

(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

(5)养成健康习惯,无不良行为。

(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扩展阅读

从事心理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会依靠综合考虑各方提出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在做判断时,主要考虑以下4个方面:(1)个人痛苦程度;(2)个人丧失功能行为的领域和影响;(3)个人对自身的伤害是否增加痛苦或死亡的风险;(4)个人行为的社会可接受性,即是否违反社会规范。

三、大学生活何去何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

案例

主题班会——大学阶段的成长目标

佳琪刚进入大学没多久,一方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面临很多适应的问题。一天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讨论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成长目标是什么。

学习目标对于佳琪来说很容易想——好好学习专业,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在社团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但是成长目标对于佳琪来说就很陌生了,可以说她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班会上大家的发言很踊跃。

“我要独立,和妈妈分别的时候再也不流泪。”

“我要学习自己照顾自己。”

“我要主动和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要谈一场恋爱。”

“我要学习面对挫折。”

“我要探索自我,认识自我。”

“我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

上了大学,你的成长目标是什么?你是不是也和佳琪一样,说到成长,并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在大学里要怎么成长?大学生有哪些心理发展任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分离个体化理论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分离个体化是青少年阶段的一个主要发展任务。心理学家强调青少年必须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脱离父母的影响,并作为成年人世界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发展。

分离个体化理论认为分离个体化是一个内在、主观的过程,是个人在心理上与父母分离,并建立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人形象的过程。这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分离是一种必要的发展任务,能帮助青少年在家庭外建立亲密的关系。

良好分离个体化的人会表现出如下特征:他们能与他人合作,考虑他人的利益,在处于压力时能保持冷静;他们对各种各样的观点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他人,为自己负责,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能平静、理智地处理冲突、批评和拒绝,他们的思维不受情感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慎重选择的结果,是建立在对事实认真的评估基础上的;在一个分离个体化程度高的家庭中,成员不需要不断地从他人那里寻求爱、赞许和感激,他们不会因为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控制别人为自己负责。良好分离的家庭成员能够在表达他们的个体化的同时彼此保持亲密的联系。

大学生正处于与父母的分离个体化的阶段,这个时候会逐渐形成独立的“我”,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逐渐脱离父母和他人的影响。

2.哈维格斯特的观点

发展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曾对青年期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青年期主要有以下心理发展任务。

(1)青年期的同龄人团体的建立

A.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交往方式。

B.学习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及角色。

(2)独立性的发展

A.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

B.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人。

C.具有在经济上自立的自信。

D.选择职业并为其做准备。

E.做好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

F.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3)人生观的发展

A.发展并完成附有社会性责任的行动。

B.学习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哈维格斯特的观点和分离个体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一致,认为青年期要发展独立性和人生观,以及建立同龄团体,他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具体的发展任务。

课堂活动

设定成长目标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为自己设定3个在大学阶段主要的成长目标,并完成表1-1。

表1-1 设定成长目标

四、我不再是中学生:初入大学的适应

从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大学生要面对很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学业环境、人际模式、自我认知以及和家庭的关系等,每个方面的适应都尤为重要。

(1)大学的学业环境的变化

① 学习的自由度很高;

② 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

这两点意味着大学生要面临新的学业挑战——自主学习。在大学里,没有站在门后的班主任,和每天出现在校园广播里的教导主任,学习变成每个人“自己的事”。学习不再是老师挥舞着教鞭督促,而是要靠自身鞭策和激励。这一时期的学业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迷茫的情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这一时期学业环境的方法有:①为自己设立目标,包括大目标和小目标;②积极和辅导员老师、班主任老师、导师和师兄师姐沟通,向他们寻求经验和帮助,这样更容易渐渐适应学业环境,充分享受大学里丰富的资源和自由的环境。

(2)大学的人际模式的变化

中学生的集体感很强,学生之间更容易接触,共同活动更多,更容易发展亲密关系。而在大学校园里,与集体感相比大学生的独立性更强,集体主义思想不断被削弱,个人主义思想开始充分发挥作用。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个人空间,彼此之间的交集较少。大学生如果对人际模式的变化适应不良,就容易缺少社会支持资源,变得封闭而孤独。大学生适应人际模式变化的一个好方法是参加大学里的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例如网球社、动漫社、攀岩社……在不同的领域结识不同的人。同时,大学生在注重个人独立性的同时,对个体差异保持开放,在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中,也保持人际关系的开放性。

(3)大学生自我认知以及和家庭关系的变化

大学时期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趋于成熟,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走出来,开始步入“同一性探索”的成年早期。相伴随的是,大学生慢慢地实现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过程。从过去每天放学回家,到大学里寒暑假才会返乡,大学生和家庭的关系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这种变化既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及充分自我探索的机会,又会让他们产生离家的无所适从感。大学生能够有效平衡和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很重要。

本节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