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方舟”号(英国/1938年)
英国皇家海军部早在1923年就拟定了一份10年期的海军航空兵发展纲要,其中包括为海军航空兵增加1艘大型航母与300架作战飞机。然而英国在“一战”后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危机,这个设想不得不暂时搁置。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英国在航母数量上与美国、日本处于齐头并进的局面,但是英国航母都存在载机量少、航速较低的弊病,越发难以满足实际作战需求。
“皇家方舟”号(1940年)
在这种局面下,英国海军造船工程主管阿瑟·琼斯(Arthur Johns)在1930年开始新航母的建造计划。依照规划,新型航母要拥有2个机库,可搭载72架战机,与“加贺”号的常规载机数量基本相同。因此,琼斯通过使用阻拦装置和压缩空气弹射器等新技术来缩短战机起降时的滑跑距离,以此获得更大的甲板空间和机库容积。由于德、意、日已在1933年构成轴心国同盟,英国于是急忙在1934年通过这份计划,并从财政预算中专项拨款300多万英镑用以建造。为了让建造工作不受外界制约,英国在1936年3月和其他国家续签《伦敦海军条约》,并按照这艘新型航母设计中已敲定的2.2万吨排水量,确定建造吨位不超过2.3万吨。
完成最后舾装工作后的“皇家方舟”号,照片摄于1938年末。注意飞行甲板后端向下弯曲的弧度设计,这有效减少了飞行甲板的乱流,十分有利于舰载机着舰
1935年9月,这艘皇家海军当时造价最高的战舰在伯肯黑德的坎贝尔·莱德造船厂安放龙骨,原计划命名为“水星”号,但“一战”时的那艘老“皇家方舟”号此时已变更舰名,因此新舰遂重新使用这一名字。舰体设计刻意控制了长宽尺寸,以求让该舰具有良好的适航性,且在低航速下具有不俗的稳定性。舰体在建造中由于大量采用焊接工艺而节省结构重量,由舰桥、烟囱所合成的一体化岛式建筑位于右舷,并在设计之初就利用空气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模拟,以尽可能减少紊(乱)流对战机起降的影响。为扩大飞行甲板使用面积,甲板艏艉处都加装向下倾斜的外伸板;甲板前部为起飞用,安装2具液压弹射器,后部供降落使用,这种设计也让该舰成为英军第一艘可同时起降的航母。考虑到大西洋相对恶劣的海况,该舰首次采用高干舷舰体和封闭式舰艏设计,舰型长宽比为7.6:1;异常高大的舰体从外形上显得雄壮美观,也让不少海军官兵称其为“英国‘二战’中最漂亮的航母”。
凭借精巧的设计和合理的布局,“皇家方舟”号被很多军事学者认为是现代航母的原型,其很多设计原理和技术都被后人所广泛采用,而该舰在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内部还拥有很多第一:它是第一艘安装应急阻拦网的航母;第一艘使用压缩空气系统代替盐水转换系统的航母;也是第一艘装备先进光学综合系统的航母。此外,这艘航母的机库面积在当时也是最大的,且能存放大量的武器弹药以确保长时间作战。机库采用封闭式机库设计,两个机库甲板都被封闭在船体梁内,设有排风条件较好的通风管道,并配备了优良的防火设施。但作为当时英国唯一一艘安装3部升降机的航母,“皇家方舟”号升降机平台相对较窄,所有战机都要事先把机翼折叠起来。
“皇家方舟”号舰艏特写。考虑到该舰日后便于在直布罗陀和马耳他港内船坞进行修护,因而该舰的飞行甲板距离水线足足有36米的距离
交付海军服役的“皇家方舟”号。尽管其装甲防护十分完善,但该舰也并非无懈可击,其上层机库甲板没有安装足够的装甲,飞行甲板除去机舱和弹药舱顶部之外,也没有安装装甲
“皇家方舟”号配有8门114毫米火炮、4门40毫米八联砰砰炮和8挺12.7毫米四联防空机枪,其防空火力远优于同时期多数航母。该舰的防护能力也十分完备,装甲总重达2850吨。整条水线的45%都配有装甲保护,主甲板、汽油舱、弹药库、动力舱等各主要部位也均铺设装甲,这使该航母的多数部位都可以承受住152毫米主炮的炮击或500磅航空炸弹的爆炸冲力。为了抵御潜艇攻击,该舰水线以下装甲防护深度达到4.08米,设计同时在侧舷水下部分增加类似液虚相隔的防鱼雷隔舱,除能抵御340千克弹头鱼雷的直接攻击外,在受损状态还能保有一定浮力。此外,该舰从龙骨到机库甲板、飞行甲板都包括在舰体内,这种整体式结构可使舰体受力相对平均,极大地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也是航母装甲化思路的一个勇敢尝试。
停靠在马耳他岛内的“皇家方舟”号,照片摄于1939年。该舰首次把飞行甲板设计为附带装甲的强力甲板,这在英国航母史上也是首创,所以不难理解当时《纽约时报》为何在“皇家方舟”号下水后,就在报道中将其称为“超级航母”了
英国皇家海军官方发布的“皇家方舟”号航照,拍摄日期在1939年前后。此时舰载机已在甲板上就位,两侧的起吊机为了不干扰起飞工作而已经处于平放状态,舰艏处可以清楚地看到2具BH3型弹射器的导轨和滚轮装置
“二战”开始后,“皇家方舟”号便被派到北爱尔兰附近的赫布里底群岛附近海域执行反潜巡逻任务。在此期间,该舰参与了俘获德军U-39号潜艇的行动——这是“二战”中德国损失的第一艘潜艇,“皇家方舟”号也因首开击沉敌军潜艇而受到了首相丘吉尔的登舰视察。此外,隶属该舰的803中队于1939年9月26日在北海上空击落德军1架Do-18型侦察机,这也是英国在“二战”中首个空中战绩。1940年3月底,“皇家方舟”号派往地中海,但在4月又被召回大西洋参加挪威战役,其战斗轰炸机中队在这场战役中击沉了卑尔根港内的巡洋舰“柯尼斯堡”号,是德军在“二战”中被击沉的首艘大型舰艇,也是“二战”中首艘被舰载机击沉的大型舰艇。此后,“皇家方舟”号返回直布罗陀,并于1940年6月底加入H舰队。为防止法国舰队主力舰艇落入德军之手,“皇家方舟”号跟随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等英国战舰攻击了米尔斯克比尔港,并对港内的法国战舰实施了多次空袭。此后,该舰短暂被调回大西洋海域,参加搜寻德军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的行动。
“皇家方舟”号此后回到地中海,负责为护航船队提供掩护,并为马耳他岛运送飞机。期间,该舰参与了攻击意大利卡利亚里机场和港口的行动,后作为主力参加特乌拉达角海战,但战果甚微。该舰在随后围歼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中又有高光表现,正是该舰派出的侦察机,才将“俾斯麦”号的具体方位告知了英军舰队。在本方舰艇尚未形成合围之前,“皇家方舟”号面对恶劣海况仍出动14架“剑鱼”鱼雷机对德舰展开攻击;其中1枚鱼雷命中“俾斯麦”号艉部,让该舰几乎失去航行能力,也为本方舰艇最终击沉这艘德军战舰争取了更多的时间。1941年11月中旬,“皇家方舟”号为马耳他岛顺利运送战机后,在返回直布罗陀途中遭德军U-81号潜艇偷袭,右舷舯部被1枚鱼雷击中,海水淹没了中心锅炉舱,使“皇家方舟”号主机停止运转,电力不久后也突然中断,舰体开始发生明显右倾。由于动力系统瘫痪,且没有备用柴油发电机,因此损管工作难以有效进行。虽然多艘英军舰船试图拖航该舰,但苦苦支撑了约14个小时后,“皇家方舟”号还是翻覆沉没。
挪威战役期间负责运送“飓风”战机的“皇家方舟”号。这张照片从为其护航的驱逐舰“鹪鹩”号(HMS Wren)上拍摄
在特乌拉达角海战中,“皇家方舟”号遭到40架意大利SM.79型轰炸机的报复性攻击,此前该舰的舰载机中队对意大利的2艘战列舰发动了多轮攻击。尽管该舰的防空火力尚属完善,但却是英军最后一艘未安装雷达设备的大型战舰
从轻巡洋舰“赫尔迈厄尼”号(HMS Hermione)拍摄的翻覆前最后一刻的“皇家方舟”号。此时舰体已明显右倾,而舰员们蜂拥在甲板左侧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