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非遗”贫困县再发现:上篇(2012-2015)(《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莫旗的中国曲棍球往事

【一】

在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的曲棍球展厅,一块块奖牌,一根根不同时代的球棍,以及各种赛事比赛用球、留影等,都让我颇感震撼:这里记录和呈现了一个民族体育的源远流长和灿烂成绩,这项体育运动已经成为这个民族一张的亮丽名片。

“曲棍球”运动,达斡尔语称做“贝阔”,旧式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精细适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球称为“朴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曲棍球比赛,达斡尔语称为“贝阔塔尔克贝”。达斡尔族是全国唯一保留和世代相传并普遍开展曲棍球的民族。

达斡尔人的“曲棍球”运动,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以氏族“莫昆”,村屯式街道为单位进行比赛,胜者倍享殊荣。

比赛场地一般选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开阔的地方,场地大小无统一规定,两端各设一个球门,两队人数相等即可,以打进对方球门多者为胜。木球用树根或柞树根削磨成圆形制成,毛球用畜、兽毛团制而成,还有火球,夜间比赛,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火球,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任往飞驰,不熄火。

为保证球员的安全,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赛规则,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不得用手按球和脚踩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对达斡尔人来说,保持良好的赛场球风,就是做人的品行和形象。

【二】

作为内蒙古的优秀运动队,从1978年到现在已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二十多次全国冠军和六运会、七运会的冠军。已有二百多人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已向全国各省市输送了十二名优秀教练员和五十多名运动员。

1989年国家体委命名莫旗为“曲棍球”之乡,并有十二人受到表彰,为国有家用的体育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以莫旗队为主的国家队在第一届亚洲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随着主裁判一声哨响,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男曲以4:3战胜南非队。翻开18人大名单,你会惊讶地发现,其中竟有7名队员来自莫旗。

莫旗官员自豪地对我说,所谓中国曲棍球国家队,其实就是“莫旗队”,队中主力队员基本上是莫旗人。

而全国第一支正式曲棍球队也在莫旗诞生。1975年,莫力达瓦旗成立了以达斡尔族运动员为主的业余曲棍球队,1976年3月,全国第一支正式曲棍球队在此基础上诞生。

在尼尔基水库沿岸,莫旗正在打造一个民族园,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开发项目。而我被民族园里的2个曲棍球场震撼了,风景如画的水库岸头,那两绿色的赛场,显得那么潇洒,那么气派。

【三】

2006年,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为了追寻失落的“马上曲棍球”,莫旗政府组织力量对“马上曲棍球”运动进行挖掘整理。根据达斡尔族老人回忆,制作服装和比赛器材,重新制定比赛规则,组建了“阿尔拉马上曲棍球”队,并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010年斡包节大会上进行了表演。

84岁高龄的达斡尔族长者苏都日·图木热老先生向记者回忆称:“我从小就喜爱打曲棍球,现在也经常参加旗里组织的表演赛,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达斡尔人骑马打曲棍球的事情,所用的球为‘毛球’,球棍与现在的曲棍球球棍基本一致,就是细一些、长一些。”

如今,在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中依然能找到打马球的痕迹。如在冬季达斡尔族骑马用木棒击打狐狸的狩猎方式,采用的狩猎工具、击打动作与马球杆和马球动作基本一致。

达斡尔族经历了多次战争、迁移后,随着农耕定居和生活的安定,马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远不及过去重要,马球运动逐渐走向消亡的边缘,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曲棍球。勤劳智慧的达斡尔人让曲棍球走下了马背,马球逐渐演变为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

莫旗政府制定了曲棍球运动保护计划,由莫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体广电局负责管理、督导,现已建立全国最大的标准化曲棍球场地,给青少年提供训练曲棍球的场所。

莫旗现有7所学校建立基点校,有500多名学生打曲棍球。并建有男子和女子曲棍球队。今年,这里还建立了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和曲棍球夏训基地。而此前的2007年、2009年,莫旗举办了全国男曲冠军杯赛和青年男子锦标赛,2010年还举办中国首届中国曲棍球节。

在当地人很多人看来,曲棍球不但承载了达斡尔人光荣的过去,也可以成就他们未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