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和名词性成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动词性宾语的分类

3.4.1 “怎么样”与“什么”的提问对象

前面说过,“什么”与“怎么样”之间存在意义上的对立,但在用来区分各种动词性宾语之间的差别时,却不能得到完全可靠的结果。对此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内部没有区别,不可能分出相互对立的两种情况;二是“什么”与“怎么样”之间的对立并不基于语义,而是基于其他因素(邵敬敏1995b),所以其提问对象之间的差别不等于体词与谓词的对立。

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的确会表现出不同的句法特性,而且这些表现与句法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第一种可能性不符合汉语的实际,没有深究的价值。第二种可能性如果成立,则可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更好地解释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从表面上看,“什么”和“怎么样”及其变体“怎样”都是疑问代词,而且“什么”是体词性的,“怎么样”是谓词性的,照理应该针对相应的成分提问,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比如例(41)中的“优秀”和“迟到”都是谓词性成分,却只能用“什么”来提问,而不能用“怎么样”来提问,所以会有例(42)和(43)中(a)和(b)句之间的对立。实在要用“怎么样”来提问的话,就只能像(42c)或(43c)那样,让“怎么样”作为“的”字结构的一部分起作用[1]

(41)a. 主角应该由优秀演员担当。

b. 我们会处分迟到学生。

(42)a. 主角应该由什么演员担当?

b. *主角应该由怎么样演员担当?

c. 主角应该由怎么样的演员担当?

(43)a. 你们会处分什么学生?

b. *你们会处分怎么样学生?

c. 你们会处分怎么样的学生?

另一方面,(44a)里的“真刀真枪”和(44b)中的“全力”都是名词短语,但如果要针对它们提问,却只能像(45a)和(45b)那样用“怎么样”或者“怎样”,而不能像(46a)和(46b)那样用“什么”。例(41)和(44)这两组句子之间的差别,在于被提问的谓词性成分在例(41)中是充当定语的,而被提问的名词性成分在例(44)中却是充当方式状语的。显而易见,用哪一个疑问代词来提问,并不一定与提问对象的词性相关,反而可能与提问对象的句法作用有关(吕叔湘主编1984/1999,邵敬敏1996b)。

(44)a. 双方真刀真枪打了几十年。

b. 医生正在全力抢救伤员。

(45)a. 双方怎样打了几十年?

b. 医生正在怎样抢救伤员?

(46)a. *双方什么打了几十年?

b. *医生正在什么抢救伤员?

比如说,充当方式状语的其他成分,也同样只能用“怎么样”来提问。像(47a)和(47b)里的介词短语就只能用“怎么样”来提问,所以(48a)和(48b)都是可以说的疑问句,而且分别以(47a)和(47b)为答案;而用“什么”提问的(49a)和(49b)却是不能说的。如果一定要用“什么”提问,就只能像(49c)和(49d)那样让“什么”作为介词短语的一部分起作用。

(47)a. 刘无非在敌人的威胁利诱之下叛变了。

b. 小偷由屋顶经烟囱进入室内。

(48)a. 刘无非怎么样叛变的?

b. 小偷怎样进入室内的?

(49)a. *刘无非什么叛变的?

b. *小偷什么进入室内的?

c. 刘无非在什么情况下叛变的?

d. 小偷由哪里经什么进入室内的?

当然,如果充当方式状语的是谓词性成分,同样是需要用“怎么样”来提问的。例(50a)里的状态形容词短语“悄悄”与例(50b)里的“悄悄地”便是如此,因而要像例(51)那样用“怎样”提问,而且(50a)和(50b)都可以用来回答例(51)的问题。

(50)a. 司马其悄悄走出了教室。

b. 司马其悄悄地走出了教室。

(51)司马其怎样走出了教室?

与此相同的是,(52a)里的“开车”和(52b)里的“拿筷子”这两个动词短语,由于在句子里充当方式状语,所以也要像(53a)和(53b)那样用“怎么样”提问,而且(53a)和(53b)的简短答案可以分别是“开车”和“拿筷子”。

(52)a. 老马开车上班。

b. 老刘拿筷子夹花生。

(53)a. 老马怎么样上班?

b. 老刘怎么样夹花生?

程度状语也是要用“怎么样”提问的,所以(54a)中“猛烈”的程度状语“异常”,以及(54b)中补语“平稳”的程度状语“十分”,都要用“怎样”或“怎么样”提问。(55a)和(55b)分别以(54a)及(54b)为答案。

(54)a. 今天的雷雨异常猛烈。

b. 小刘走得十分平稳。

(55)a. 今天的雷雨怎么猛烈?

b. 小刘走得怎么平稳?

另一个可以用“怎么样”提问的是谓语。下面(56a)里的谓语以介词“在”为核心,(56b)的谓语以二价动词“搭建”为核心,(56c)的谓语以一价动词“走”为核心,(56d)的谓语以系动词“是”为核心,(56e)的谓语则以形容词“漂亮”为核心,而(56f)是所谓的体词谓语句。这些谓语都可以用“怎样”或“怎么样”提问,所以例(57)中的六个问题可以分别由例(56)的六句话来回答。

(56)a. 接班的工人已经在下井途中了。

b. 施工队伍先搭建了大批工棚。

c. 老王刚走。

d. 小丽也是北京人。

e. 小张的女朋友非常漂亮。

f. 这头(猪)也二百斤。

(57)a. 接班的工人怎么样了?

b. 施工队伍先怎么样?

c. 老王怎么样?

d. 小丽怎么样?

e. 小张的女朋友怎么样?

f. 这头怎么样?

带“得”补语具有与谓语相仿的地位(吕叔湘主编1984/1999,Huang 1988,王玲玲、何元建2001),所以例(58)中两句话的补语都可以用“怎么样”提问,也就是说,(59a)可以用(58a)来回答,(59b)可以用(58b)来回答。

(58)a. 一场好戏被搅得冷冷清清了。

b. 他已经吃得肚子都鼓出来了。

(59)a. 一场好戏被搅得怎么样了?

b. 他已经吃得怎么样了?

至于第二节里讨论过的条件小句,由于一定具有谓语部分,而且往往只出现谓语部分,而谓语部分通常用“怎么样”或“怎样”提问,例(60)和例(61)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建立起来的。

(60)a. 部队必须先排除地雷才能前进。

b. 好好学习才会有好成绩。

(61)a. 部队怎么样才能前进?

b. 怎么样才会有好成绩?

[1] 正如吕叔湘先生(1984/1999,邵敬敏1996b)等指出的那样,当数量成分是“一”,或者隐含了“一”时,可以省略“的”,而说成“怎么一种树”或“怎么个意思”。

3.4.2 动词性宾语的类型

从上一节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句子成分能否用“怎么样”来提问,主要取决于该成分在句子里的作用,用“怎么样”提问的包括方式状语、程度状语、谓语以及地位与谓语相仿的带“得”补语(邵敬敏1995b, 1996b)。方式状语多半由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充当,有时候也可以由名词短语充当,谓语和带“得”补语主要由动词或形容词短语担当,而程度状语主要由程度副词担任。不过,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程度副词短语都可以用“怎么样”来提问,关键仍然是这类短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用“怎么样”来提问的句子成分中,并不包括宾语,然而文献中关于谓词性宾语的讨论,往往以能否用“怎么样”提问作为鉴别手段之一(朱德熙1982b,袁晖1992,朱景松1997,吕叔湘主编1984/1999,郭锐2002),要替动词性宾语分类的话,首先就要弄明白“怎么样”和“怎样”与动词性宾语的关系。

能用“怎么样”提问的动词性宾语主要有两种,可以用带这种宾语的动词为区分标准。前一种动词表示引用转述或主观判断,包括“表示”、“说”、“指出”,以及“觉得”、“认为”、“以为”、“感觉”、“断定”等[1]。这些动词的宾语表面上可以用“怎么样”提问,所以(62a)、(62b)、(62c)和(62d)可以分别作为(63a)、(63b)、(63c)和(63d)的答案。

(62)a. 老师说不行。

b. 老人觉得走不动了。

c. 上级认为必须及时处理这件事。

d. 我看玄。

(63)a. 老师说怎么样?

b. 老人觉得怎么样?

c. 上级认为必须怎么样?

d. 你看怎么样?

不过,问题在于“表示”、“觉得”类动词的宾语实际上是普通小句,只不过在一定的语境中小句的主语失去了语音内容,以空代词的形式出现。一旦有需要,这种小句的主语就会以显性形式出现,所以例(62)中各句可以改写为例(64)中相应的句子,以表达更为具体的意思。例(64)中的几个句子都可以用“怎么样”来提问,但正如像例(65)所显示的那样,“怎么样”所问的是宾语小句的谓语,而不是宾语本身。简单地将这类动词后面的成分归结为宾语,而且认定这种宾语可以用“怎么样”来提问,并不符合事实。

(64)a. 老师说手写的不行。

b. 老人觉得伤员走不动了。

c. 上级认为公司必须及时处理这件事。

d. 我看这事玄。

(65)a. 老师说手写的怎么样?

b. 老人觉得伤员怎么样?

c. 上级认为公司必须怎么样?

d. 你看这事怎么样?

后一种动词包括“打算”、“计划”、“准备”、“想”、“开始”以及“要”[2]等,也就是形式句法中的控制动词,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连动式动词。这种动词的宾语具有非定式(non-finite)小句的地位,小句的谓语是非定式动词短语。小句的主语不能以显性形式出现,只能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指代成分PRO,该PRO的所指来自全句的主语[3]。也就是说,这种动词后面的动词短语其实是宾语小句的一部分,具有谓语的地位。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曾经有人主张把连动式叫做连谓式(王福庭1960,朱德熙1982b)。由于这种动词短语本身并非宾语,而是宾语小句的谓语,所以(66a)、(66b)和(66c)可以像(67a)、(67b)和(67c)那样分别用“怎么样”提问。

(66)a. 公司打算裁员。

b. 病人准备明天出院。

c. 大伙儿想去香港。

(67)a. 公司打算怎么样?

b. 病人准备怎么样?

c. 大伙儿想怎么样?

“表示”类动词和“打算”类动词的数量都不多,而且形成一个封闭的集合。真正的动宾动词则数量相当多(孟琮等1999),可以按照其特性分成几大类。一类动词以“熟悉”、“懂”、“刺激”、“遭受”、“忍受”、“扩大”、“破坏”等为代表,通常像例(68)那样带名词性成分作宾语,一旦以动词性成分作宾语,就只能像例(69)那样是名词化了的。如果针对这类动词的动宾提问,只能像例(70)那样用“什么”,而不能像例(71)那样用“怎么样”。

(68)a. 敌占区的老百姓忍受着苦难的生活。

b. 湖区群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旱。

(69)a. 敌占区的老百姓忍受着汉奸走狗的敲诈勒索。

b. 湖区群众遭受了又一次洪水的冲击。

(70)a. 敌占区的老百姓忍受着什么?

b. 湖区群众遭受了什么?

(71)a. *敌占区的老百姓忍受怎么样?

b. *湖区群众遭受了怎么样?

第二类动词以“指点”、“责备”、“指定”、“指挥”、“指导”、“指望”、“引导”、“提倡”、“期待”、“强调”等为代表。这些动词可以像例(72)那样带小句作宾语,但往往又可以像例(73)那样只带一个指人或指事的宾语。除了小句和名词性短语之外,这种动词还可以像例(74)那样带另一个动词性成分作为宾语。(74a)的宾语以动宾复合词“过年”为核心,以“准时”为时间状语,“回家”为方式状语,具有典型的动词短语结构;而(74b)的宾语同样有着典型的动词短语结构,以“花鸟”为宾语,以动词短语“用工笔”为方式状语。

(72)a. 民工们还指望着老板发工资呢。

b. 李老师正在耐心指点学生解读佛经。

(73)a. 民工们还指望着老板呢。

b. 李老师正在耐心指点学生。

c. 民工们还指望着工资呢。

d. 李老师正在指点这出戏。

(74)a. 民工们还指望着准时回家过年呢。

b. 李老师正在耐心指点用工笔画花鸟。

另一方面,“指点”类动词的动词性宾语具有明显的名词特性,可以像例(75)那样受“的”字结构修饰,还可以像例(76)那样作为数量词的后续成分。也就是说,“指点”类动词的宾语是名物化了的动词短语,内部结构是动词性的,但套上了一个名词性短语的外壳。也正因为如此,“指点”类动词的动宾只能像例(77)那样用“什么”提问,而不能像例(78)那样用“怎么样”提问。

(75)a. 民工们还指望着合同上规定了的回家过年呢。

b. 李老师正在耐心指点不用笔的画画儿。

(76)a. 民工们还指望着一趟回家过年呢。

b. 李老师正在耐心指点这种画花鸟。

(77)a. 民工们还指望着什么呢?

b. 李老师正在耐心指点什么呢?

(78)a. *民工们还指望着怎么样呢?

b. *李老师正在耐心指点怎么样呢?

大多数带动宾的动词兼有前两类的特点,既能带名词化了的动词性宾语,又能带名物化了的动词性宾语。“喜欢”、“讨厌”、“乞求”、“支持”和“学习”都属于这一类。这些动词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分,比如“喜欢”之类的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名词性宾语和动词性宾语,而“学习”之类的动词,则只能带名词性宾语和动词性宾语。不过,就这里的讨论而言,这种分类与动词性宾语的句法特性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没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了。从整体上说,这类动词可以像例(79)那样带名词化了的动词性宾语,也可以像例(80)那样带名物化了的动词性宾语。无论是哪一种动词性宾语,都只能像(81a)那样用“什么”来提问,而不能像(81b)那样用“怎么样”提问。

(79)a. 俄国支持核燃料浓缩。

b. 俄国支持伊朗进行的核燃料浓缩。

c. 俄国支持伊朗的核燃料浓缩和欧盟的武器禁运。

(80)a. 俄国支持德国提出的不在国内浓缩核燃料。

b. 俄国支持这种小规模浓缩核燃料。

c. 俄国支持这种小规模浓缩核燃料以及相应的付款方式。

(81)a. 俄国支持什么?

b. *俄国支持怎么样?

按照这里的分析,出现在二价动词后面的动词性成分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宾语,其句法地位与名词性宾语的差别不大,可以是名词化了的动词为核心的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名物化了的动词性短语。还有一种是宾语小句的组成部分,由于宾语小句的主语没有语音内容,剩下的谓语看上去似乎是宾语,但其实并不具有宾语的地位。前一种动词性宾语只能用“什么”提问,而后一种动词性成分可以用“怎么样”提问。这样的分析既考虑到动词性宾语的句法特性,又考虑到“什么”和“怎么样”的对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现象要做进一步的说明。

二价动词后面的这种动词性成分有着不同的句法特性,但这些特性有时候并不明显。只有当这些动词性成分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时,其句法表现才比较容易观察,也才具有明确的区分作用。如果相关的成分是光杆动词,其句法地位就无法通过句法表现直接加以验证了。比如说,例(82)中三句的主要动词不同,但后面都跟随了同一个“撤退”。这里的“撤退”虽然具有动词短语的地位,但由于内部只有一个核心动词,没有补足语也没有修饰成分,很难从结构形式上确定其句法地位。

(82)a. 司令说撤退。

b. 部队准备撤退。

c. 战士们讨厌撤退。

(83)a. 司令说什么?

b. 司令说怎么样?

c. 部队准备怎么样?

d. 战士们讨厌什么?

不过,这几个“撤退”的句法地位确实不同,在进行提问时可以使用的疑问代词也不同。(82a)中“说”后面跟随的是普通小句,可以用“什么”针对整个小句提问,也可以用“怎么样”针对宾语小句的谓语提问,因而形成了(83a)和(83b)的对立。(82b)中“准备”后面跟随的是非定式小句,这种小句不能独立成句,也就不能单独由“什么”加以提问。如果要提问的话,就只能针对小句的谓语,也就是像(83c)那样用“怎么样”。只有(82c)“讨厌”后面跟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宾语,所以不能用“怎么样”提问,而只能像(83d)那样用“什么”提问。

反过来也一样,同样是二价动词“说”后面的成分,(83a)用“什么”来提问,就既可以用(82a)来回答,也可以用例(84)来回答,因为(83a)要问的,是“说”的宾语。“说”的宾语是个普通小句,可以像(82a)那样没有显性主语,也可以像例(84)那样带有实质性的主语。如果像(83b)那样,用“怎么样”来对“说”后成分提问,就只能用(82a)来回答,因为(83b)中提问的对象是宾语小句的谓语,而宾语小句的主语并没有出现。按照中国人的交际习惯,如果某个句子成分表示的是已知信息,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心里明白的事物,该成分就可以不必说出来,而且通常不应该说出来(Grice 1978,何自然、冉永平2001)。既然如此,等到回答(83b)这种问题时,宾语小句的主语就更不应该说出来,用例(84)来回答(83b)因此非常别扭,给人答非所问的感觉。如果一定要用例(84)来回答用“怎么样”提问的句子,就应该用例(85)来提问,一开始就把宾语小句的主语明确地说出来[4]

(84)司令说阻击部队不撤退。

(85)司令说阻击部队怎么样?

二价动词后面的动词性成分有时候会具有十分复杂的内部结构,而这些结构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分辨真正的动词性宾语和表面上的动词性宾语。前面说过,真正的动词性宾语在句法上是名词性的,要么是核心已经名词化了,要么是整个动词短语名物化了,所以这种动词性短语可以受“的”字结构的修饰,可以充当数量成分的后续成分,还可以同真正的名词性成分并列在一起。表面上的动词性宾语则没有这些名词性成分的特性,而是保留了动词性成分的基本特征,在小句中充当谓语,所以必然具有典型的谓语特征。比如在(86a)中,“觉得”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中包含了情态动词“必须”,而在(86b)中,“觉得”后面出现了表示要求的情态动词“别”,这些都是小句层面上的成分,结构位置比充当谓语的动词短语还要高(Chomsky 1995, 2001),以动词短语为补足语。从这一点上说,(86a)和(86b)里面的“撤退”是真正的谓语成分,或者说狭义的谓语,而“必须撤退”和“先别撤退”是广义的谓语。

也正因为这样,“必须”和“别”可以像(86c)和(86d)那样出现在“怎么样”的前面。也就是说,“怎么样”所提问的对象,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谓语。像(86a)或(86b)这样的句子,既可以回答像(86c)或(86d)那样针对狭义谓语进行提问的问题,也可以用来回答像(86e)那样针对广义谓语提问的问题。

(86)a. 司令觉得必须撤退。

b. 司令觉得先别撤退。

c. 司令觉得必须怎么样?

d. 司令觉得先别怎么样?

e. 司令觉得怎么样?

真正的动词性宾语则没有谓语的特征,(87a)、(87b)、(88a)和(88b)的动词性宾语中出现了情态动词,所以都不能说。情态动词可以出现在充当定语的小句中,所以(87c)是可以说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87b)和(88b)不能说,同动词性宾语中出现了否定无关,如果宾语是名物化了的动词短语,那么只要不牵涉到情态动词,还是可以被否定的,所以(88c)和(88d)都是能说的。

(87)a. *战士们讨厌必须撤退。

b. *战士们讨厌先别撤退。

c. 战士们讨厌不必要的撤退。

(88)a. *战士们无法忍受必须撤退。

b. *战士们无法忍受先别撤退。

c. 战士们无法忍受不撤退。

d. 战士们无法忍受这种死不撤退。

只在小句层面出现的句法成分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是表示体貌的标记“着、了、过”。这些成分虽然附着在主要动词上,但却只会同充当谓语的动词短语有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这类成分有完句作用(孔令达 1994,胡建华、石定栩2005)。在形式句法的框架里,体貌成分一半都处于高出动词短语许多的位置上,也正是要表现这一特点(Chomsky 1995, 2001)。既然如此,(89a)和(89c)宾语小句的主要动词带“过”和“着”就理所当然了。“着、了、过”的这一特点同小句的主语是否以显性形式出现无关,所以(89b)和(89d)也同样可以接受。这两例中的宾语看上去只有一个动词短语,这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这种表面上的宾语其实是谓语。

(89)a. 老板认为警察来过好几次了。

b. 老板认为来过好几次了。

c. 我觉得门最好开着。

d. 我觉得最好开着。

[1] 当然,这些动词的句法特性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再细分为几个小类。表示转述的“说”、“表示”、“指出”为一小类,即形式句法所说的“桥梁动词”(bridge verb),其宾语小句可以用“什么”提问。表示主观判断的“觉得”、“认为”、“以为”、“感觉”、“断定”为另一小类,其宾语小句不能用“什么”提问。还有一类像“注意”、“打听”、“责问”等,其宾语小句一定是个间接问句(Huang 1982, 石定栩1998),也可以用“什么”提问。

[2] “准备”、“想”、“要”等动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动作,也就是有歧义,这里只讨论其控制动词义,而不牵涉诸如“准备晚餐”或“要钱要子弹”之类的用法。

[3] 形式句法对这种小句的特性有着相当详尽的描述。对于一些相关的现象,比如为什么这种小句里不能出现可见的主语,为什么不能出现情态动词,谓语里面的成分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句的主题等,也有较为合理的解释。具体内容不宜在这里展开,可以参阅温宾利(2003)。

[4] 值得注意的是,例(85)还是可以用(82a)来回答的,以避免重复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