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

郑君里导演,陈白尘(执笔)、沈浮、王林谷、徐韬、赵丹、郑君里编剧,苗振华、胡振华摄影。赵丹饰萧老板,吴茵饰萧太太,魏鹤龄饰孔有文,孙道临饰华洁之,上官云珠饰华太太,李天济饰侯义伯,黄宗英饰余小瑛。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

中国电影的发展与话剧有着紧密联系。从话剧演员到电影演员,从话剧导演到电影导演,在中国电影界是常见现象。郑君里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

郑君里(1911—1969),原名郑重,祖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初中未毕业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928年考入南国艺术学院学习戏剧,参加《卡门》《乱钟》等左翼演剧活动。1932年秋从戏剧转向电影,在“联华”公司摄制的《火山情血》(1932)、《人生》(1933)、《大路》(1934)、《新女性》(1934)、《迷途的羔羊》(1936)等片中饰演主要角色并获好评。

抗战初期,郑君里带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在前线、后方开展抗战演剧运动。1940年转入“中制”,编导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1942)。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回到舞台并开始学习导演,排演了《戏剧春秋》《祖国》等话剧。同时,他还与章泯合作从英文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并结合自己的演剧实践撰写话剧表演著作《角色的诞生》(1947年完成)。抗战胜利后,郑君里重返影坛并由话剧导演转向电影导演。先是协助蔡楚生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后独立执导《乌鸦与麻雀》(1949)。两部影片都大获成功,奠定了郑君里作为电影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郑君里说是“作为一个小学生跟随蔡老学艺”[1]。蔡楚生电影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情节与人物表达思想的艺术概括,尊重观众审美情趣的影像叙事和对于电影表现方法的潜心探索等,在《乌鸦与麻雀》及郑君里后来的影片中都有借鉴。

《乌鸦与麻雀》描写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黎明前的黑暗”。影片把房子比作江山,围绕住房,展开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尖锐斗争。这座楼原先是孔有文的,惨胜后被官僚侯义伯霸占。眼下人民解放浪潮步步紧逼,侯义伯想在逃跑前把房子顶出去再捞几根金条。从这里扩展开去,影片透过几户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描写了惨胜的“劫收”丑剧和政治高压、物价飞涨、官商合流、地痞横行等现实丑陋,表现了黑暗势力下底层人们的苦难生活与反抗斗争。这座楼里除侯义伯及姘妇外,还住着报社校对孔有文、中学教师华洁之夫妇、摊贩萧老板(小广播)夫妇等房客。遭受侯义伯欺压,他们满怀怨愤,但各家又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愿或不敢与侯义伯抗争。是种种现实黑暗逼得他们毫无退路,他们才醒悟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斗争。面对房客们的凛然正气,侯义伯心虚胆战仓皇逃跑,房子又回到人民手中。

影片的剧情结构,表层是写房东与房客的住房纠纷,其深层,则是反映侯义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与小广播等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的尖锐矛盾。这座楼房,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编导把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复杂的现实人生,浓缩在一座楼房里不同社会阶层的房东与房客的关系之中,抽象的时代矛盾就构成了活生生的戏剧冲突。反动势力末日将临而垂死挣扎,人民诅咒黑暗而热切期待新的生活,《乌鸦与麻雀》记录下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侧影。

与楼上侯义伯及姘妇余小瑛居室宽绰形成对比,楼下小广播、孔有文和亭子间华先生等房客逼仄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在社会上被压抑于底层的形象写照。而要在一座楼的狭窄空间中呈现主题内涵,一方面,影片在内容上巧妙地把社会历史背景与个性因素结合起来,于不同人物的遭遇中折射出时代动荡和社会乱象;另一方面,随着简洁流畅的镜头转换,其影像画面展示出上海弄堂房子的特有造型,而不同职业、身份和性格的四户人家的各自小天地又别有洞天。导演还运用广角镜头以夸大房间和距离,利用门和楼梯而增加场面调度的曲折,通过画外的关门声和光线的变化来间接描写人物关系等,体现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生活细节的突出表现和镜头蒙太奇的隐喻修辞,也是该片的重要特点。影片整体具寓意象征,但生活呈现写实,人物性格鲜明深刻,加上主要角色在表演方面带有较多即兴创作成分,整部影片生动鲜活。其真实生活细节之中渗透着影像修辞隐喻。小广播躺在破躺椅上盘算轧金子、顶房子、大做黄金梦那场戏乃是经典。小广播花生米剥剥,老酒喝喝,沉浸在发财美梦之中,自得其乐,自我陶醉。躺椅倒塌,小广播跌翻在地,也就预示着他发财梦的破灭。其他如小广播夫妇随着人潮在风雨飘摇中轧金子,黎明前黑暗中侯义伯携姘妇细软逃走和华先生被蒙住眼睛释放,等等,都有强烈现实感而又寓意深刻。

《乌鸦与麻雀》在影像叙事的造型表现力方面也很有追求。郑君里不仅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事件发生的环境”,还注重“镜头的距离、角度、摄法”等镜头调度和造型处理。[2]比如华太太在丈夫被捕生死不明、女儿病重无钱买药时的孤苦凄凉,萧太太去侯家赎取抵押品而与侯义伯冲突争吵等场面,导演或以拉镜头夸大房间、渲染气氛,或运用广角镜头伸长透视并突出前后景对比,都有很好的效果。发生在楼梯上的众“麻雀”联合起来与“乌鸦”抗争那场戏,既是全片情节层层渲染而达致的冲突高潮,也是影像叙事造型艺术的突出表现。导演运用全景镜头、中远景镜头、广角镜头和俯仰交叉镜头,对准楼上的侯义伯和楼下的众房客,“利用楼梯造成的俯仰对照来渲染双方冲突的情势”,仰摄镜头突显侯义伯的仗势欺人,俯摄镜头突显众房客的受压和抗争;而以广角镜头拉长双方距离、加强双方对比,又“把那剑拔弩张的紧张的一刹那间夸张到一定的长度,在观众心目中造成强烈的印象”。[3]

生活写实与整体意蕴象征、戏剧式结构与电影化语言的较好结合,赋予影片优秀的艺术品格。而影片的悲喜剧审美描绘,它对“乌鸦”的尖锐讽刺批判和对众“麻雀”的真诚同情与善意揶揄,又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电影的代表作。

影片成功还包含着赵丹、吴茵、魏鹤龄、上官云珠等表演艺术家的优秀创造。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肥城,生于江苏扬州。中学时代就开始演剧,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参与左翼演剧活动。1932年成为“明星”公司演员,《十字街头》(1936)中饰演老赵和《马路天使》(1937)中饰演小陈,其表演才华为人瞩目。抗战期间,赵丹去新疆演剧却被军阀盛世才监禁多年。战后回到上海,主演《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此后,赵丹又成功饰演了《武训传》(1950)、《李时珍》(1956)、《林则徐》(1959)、《聂耳》(1959)等传记片主人公和《烈火中永生》(1965)里的许云峰形象。饰演《乌鸦与麻雀》中的萧老板,赵丹与角色融为一体达到自由的境界,标志着他表演艺术的成熟。萧老板受欺压、讲义气却又投机取巧、想往上爬的小市民气,他好打听、爱广播、自作聪明、还有点怕老婆的性格特点,他大做黄金梦的内心世界和梦幻破灭后的自我解嘲,赵丹演得惟妙惟肖,举手投足、表情神态都透着韵味。《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是其表演艺术的理论总结。

1949年之后,郑君里仍然执着于电影艺术的艰辛探求,导演了《宋景诗》(1954)、《林则徐》(与岑范合作1959)、《聂耳》(1959)和《枯木逢春》(1961)等影片。这些作品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对于电影艺术本体的探索。他提出电影创作要“破公式老套,破自然照相,破舞台习气”[4],在镜头、画面、光影等影像语言、电影特性和技巧等方面刻苦钻研;二是对于民族电影艺术的探索。他自觉地将民族戏曲、诗词、绘画融入电影创造,《林则徐》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段落,《枯木逢春》中如长卷国画般地呈现灾区情景的镜头段落等,既丰富了电影艺术表现,又有浓郁的民族风味。

[1] 郑君里:《导演学步的起点》, 《画外音》,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2] 郑君里:《漫谈导演在摄制组的组织工作》, 《画外音》,第209页。

[3] 郑君里:《纪录下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侧影》, 《画外音》,第37、38页。

[4] 郑君里:《歌颂新人、新农村的一次尝试》, 《画外音》,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