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流动·想象:风险社会下的信息流动与传播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风险社会及其特征

一、风险社会的描述

要想界定风险传播,首先要对风险社会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因为风险传播正是在风险社会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抽取而来的。西方一些学者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9·11”恐怖袭击进行了反思,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等。他们认为世界经济政治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进程已把风险带到世界各地,当代社会已是一个全球风险社会。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1]。只要看看最近发生的公共事件就可以看出贝克的忧虑确实是持之有故的:日本福岛的核辐射、双汇瘦肉精事件、铬含量超标的问题胶囊、我国问题不断的奶制品生产……这些问题大多是伴随着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过程而出现的。风险并不源于无知或者缺乏相关经验,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太想掌握自然,从而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理性分析、设定假设前提、小心论证,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风险,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险,而这种危险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2012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河北等地厂商用皮革废料造药用胶囊事件,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超标,最多达90多倍。“问题胶囊”事件立即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话题,同时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问题的普遍担心。如果早点建立相应的药品审查规章制度,政府官员、药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做好相关预防性监管工作,那这样的问题也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震动了。正如贝克所说:“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用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2]

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对风险社会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3]。这显示了风险社会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强烈的反作用,人们在组织社会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2012年暑期我国北方普降暴雨,尤其是以“7·21暴雨”影响范围最大。截止到8月6日,这场61年来北京遭遇的最强暴雨已导致79人遇难。在暴雨面前,北京城的排水系统可谓是屡遭诟病,如果当时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够按照规避暴雨风险的原则来设计和改造,或许可以挽回一些无辜的生命和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而青岛这座城市则因历史上德国人设计的完善的排水系统而对暴雨有着很强的抵御能力,这值得北京借鉴。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一种保障来抵御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的风险,而且需要不断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使这种能力变成一种积极的、人性化的、科学的抵御方式。

综上所述,所谓的“风险社会理论”指出了政治和公共焦虑的新模式。这种冲突是由下列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导致的:(1)社会的持续变化和不确定性;(2)工业和技术革新近乎残酷的速度;(3)由于时间和成本的压力,导致无法对新出现的风险和受益对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4)对个性的过分强调以及武断的公共舆论。

二、风险社会的特征

根据贝克的理论,风险社会的本质特征包括:(1)高度的不确定性;(2)显现的时间滞后性;(3)发作具有突发性;(4)超越常规性;(5)超常的传染性;(6)其传播与渗透具有全球性;(7)人们无法回避的临近性。[4]风险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这些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各种复杂性和偶然性。这些不确定性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人为造成的风险,且后期处理起来相当困难。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和生产大国,最初引入抗生素的时候,因为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而普遍为医院采用,但是后来发现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据调查,中国80%以上的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抗生素使用过后可引起一系列的毒性反应,这些都让医学界产生了新的思考。如果相关医院能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标准,医生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抗生素,那么这些滥用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抗生素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造成的,其风险的严重性和后期的难以处理性大大超出了前期的预警能力和事后的处理能力的范围。

总之,风险正逐步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愿意去面对风险,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向我们一步步紧逼。从对风险与风险社会的界定态度来分,风险研究可以分为实在论风险观和建构论风险观。[5]前者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贝克、吉登斯等人,在他们看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生活在这真实的风险社会中。而后者则以道格拉斯、拉什、威尔德韦斯等人为代表,他们强调风险主要是被主观建构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风险观,在当前这个日益商业化与全球化的环境当中,我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风险的存在。而把风险社会和风险传播中的信息流动当做一种系统来进行研究,重点在于解析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借以加深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

[1] 郑保卫、杨柳:《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新闻记者》2010年第8期。

[2] 〔德〕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3] 郑保卫、杨柳:《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新闻记者》2010年第8期。

[4] 薛晓源:《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研究(上)》,《学习时报》2008年3月24日。

[5] 潘斌:《社会风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