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空间生产与土地利用冲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学术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迎来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城市与乡村连成一体,城市与城市连成一片。可正是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城市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失业、失保(障)、失收(入)。在农村快速的转化成城市的同时,城市内部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老街坊被拆迁,老建筑被推倒,社区居民被搬迁到郊区,虽然居住条件获得了改善,生活成本却也水涨船高,加剧了城市贫困。这些现象,都导致政府与社区间关于历史与未来、公益与私益、保护与发展等基于土地利用的社会冲突。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或管理这些社会冲突,那么,城市化的速度越快,城市规模越大,则土地利用冲突越频繁、越尖锐,会极大地冲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本书对土地利用冲突的研究正是基于目前我国所处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基于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

书中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探讨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分析其内在的作用机制以及提供应对之策。在历史上,海珠区一直是作为广州市的郊区而存在的,从早期农业社会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到工业化发展时期的工业生产基地,再到进入21 世纪之后的城市生态核心区,其本质上仍然是广州市的城市边缘区。改革开放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简政放权,从港澳台到欧洲北美的引进外资,作为城市边缘区的海珠区一直处于快速的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边缘区最为明显,而城市边缘区所受到的城市化的冲击也最大。随着大量集体用地被征用,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偿金的同时,永远地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在这种城乡空间转换和身份转换的过程中,滋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比如,基于土地补偿款的标准、基于经济发展用地(留用地)的规模和位置,基于已转换的身份和获得的非城市居民待遇等等,轻则聚众上访,重则公然违法用地,甚至阻挠政府部门的执法。因此,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冲击在城市边缘区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广州市海珠区则成为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的典型案例。

综上所述,本书以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为时代背景,以海珠区这样一个城市边缘区为典型案例,借以剖析城市化加速发展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借以获知当前中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状、类型、机制,并寻求获得相应的社会治理机制,以便确保中国城市发展的快速、稳定、和谐的进行。

1.1.2 研究的意义

任何社会现象都会有其空间表征,地理学从空间分异的角度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在提到地理学界对冲突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认为:在地理学领域内,冲突研究不仅是政治地理学的特色,更是社会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特色。人们日渐认识到,地理学者们剖析的许多模式正是冲突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本身是未来冲突的前奏。虽然地理学者们对冲突及其结果作了不少研究,但大多只停留在现象上,没有理解冲突发生的来龙去脉(约翰斯顿,1994)。因此,对土地利用冲突的研究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充实和完善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术内涵。

本书采用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为切入点,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对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城市土地开发活动中所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从行政权力一元化统治向社会权力多元化参与治理转变,而伴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的日益频繁化和尖锐化,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对这些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其存在的根源,并探索冲突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因此,对于土地利用冲突的研究是应对社会需求、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探索,因此就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综上所述,对土地利用冲突的研究以社会现实需要为基础,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兼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因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