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全球生产方式变革和资本积累体制变迁推动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空间重构,中国正在以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实现城镇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为题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即将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中国城镇化率在2011年首次突破50%大关,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这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但是,现有的城市经济结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社会和谐与公共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城市时代的新要求,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承载力等问题成为中国多数城市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应对和解决的发展瓶颈。面临这一系列问题,城市空间重构已成为必由之路,社会和谐稳定、文化多元包容、环境公平正义、发展集约高效等则是城市空间转型与重构的目标所在。城市空间重构在本质上是空间利益格局的调整,以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为代表的各种社会行动者在此过程中基于土地功能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土地产权处置、土地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变化而产生种种社会冲突。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空间增长的前沿阵地、城市功能提升的关键节点和社会异质性最强的地域类型,其空间转型、重构与治理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研究的热点。伴随着城市边缘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渐显著,城市边缘区频繁而剧烈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换导致土地利用冲突及人地矛盾愈益尖锐化。土地利用冲突表现为土地资源管理程序上的不和谐,驱动因素是各种不完善的制度和规则,起决定作用的是空间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和土地利用外部性分配的不平等。土地利用冲突的产生是政府、社区、企业、居民等社会行动者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目标不兼容的产物,而土地利用冲突的治理必须基于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观点,从社会和空间两个角度去寻求对策。
当代西方城市研究形成了制度转向、关系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等研究范式的转型,社会空间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成为通行的研究路径。空间生产是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有机融合,扩展了传统地理学科的研究视界。空间生产理论为中国城市空间转型与重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超越了城市空间单纯作为物质载体的范畴,启示我们探寻空间变化背后的权力运作、资本运营和利益联盟关系,研究参与空间生产的各方力量在城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行为及其对地理空间产生的影响,以富有政治社会关怀的批判态度理解城市空间变化和社会问题。
很高兴看到马学广博士的专著得以出版,马学广博士较早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以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支撑,采用“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观点对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城市空间(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生产进程中广泛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既包括着眼于城市政治经济学环境的宏观尺度上的背景、过程以及治理机制研究,又包括立足于第一手数据获取的以万亩果园保护区等典型案例的微观尺度实证分析,理论思辨与实证探究相结合,对于学界、政界和企业界所关心的相关问题等都能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是为序。
闫小培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