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什么研究大学课堂教学
“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的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更因为其在人类运用他的智慧于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1]大学所承载的这一理想也就彰显其高尚而独特的理性追求,使得大学本身焕发出无可比拟的魅力。然而,现今的大学却置身于理想追求的迷局中。笔者曾求学于国内一所“985”大学,后任职于一所地方高校。作为一名常年耕耘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同时又肩负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笔者耳闻目睹了来自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普遍的声音和现象,不由得感到大学教育的悲哀和危机所在。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和上课睡觉、接电话、发短信;有的教师上课时“目中无人”“心中无人”,有的唱“独角戏”一厢情愿地在课堂上进行所谓“激情”演绎,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课堂上无奈地扮演“两脚书柜”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被学习”和“无问题”等默然应允,在某高校的调查中。教师对学生的“被学习”和“无问题”等默然应允,在某高校的调查中,对“一学期你向老师提问了几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从来不问”的学生占76.3%,“一次以上五次以下”的学生占15.7%,“五次以上”的学生占8%。另外发现,有86%的大学生基本不提问或者从来不提问,有问题但不想问的学生占43%,感到没有问题可以问的学生占24.3%。[2]这些调查说明,中国大学生的质疑能力确实令人担忧。而大学课堂教学危机加剧了多数学生患上“质疑能力缺失症”。这样的大学课堂教学意义何在?难道这就是大学课堂“应该”展现的“宽松的氛围”?事实上,上述呈现在大学课堂上令人忧心的一幕幕恰恰反映出大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的缺失。在课堂里,我们的大学生为何没有活力、没有表情、没有学习的热情?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是大学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危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面对大学课堂教学的诸多危机,本书所研究和拟解决的问题聚焦于大学课堂教学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少提问能力、缺乏质疑思维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学者曾提出“大学庸俗化”[3]“大学有问题”[4],日本学者提出“教育病”,唐纳德·肯尼迪曾这样评价美国大学:大学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大学遭到的误解和受到的批评,并不只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障碍,必须认真考虑大学所受到的批评。正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何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大国的教育与人才之问,是全民之问、全民之惑、全民之期待。中国是一个传统教育占优势的国家,其最大弊端之一是轻创造重知识,轻个体重集体,这也是导致大师级学者缺失的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人们把中国大学课堂教学形象地归结为“赶鸭子、填鸭子、烤鸭子”。随着各种阻止大学本体性教学发展的问题浮现出来,繁荣与衰落、进步与落后并存的反差弹奏出极不和谐的音符,研究界开始了对这些问题深层的哲思,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研究之中,本书正是站在已有研究成果之上而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大学课堂教学危机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的角度,披露大学教学危机,即教学活动的随意性;教学过程的单向性;学习行为的被动性;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表现为大学教学有的陷入市场化、商业化的庸俗泥潭。上述种种危机现象必然促使大学生自我弱化心理的产生,自我认同、自我肯定日益遭到打击,学生不敢提问、不能提问、不善提问、不会提问,导致我们无法培养出大批量的创新型人才。
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这样描述:从寺庙、村庄、城镇到城市及大都市,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大学从弱到强,从静到闹,从封闭到开放的轨迹,也是对社会及时代变迁的客观反映,而至关重要的则是为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提供了显著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从被迫适应到主动变革无一不贯穿着现代大学的演进史。大学几经变迁所取得的显赫地位、所呈现的繁荣景象,与大学不断地寻求变革息息相关。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世俗挑战中,在迷离纷乱的市场诱惑中,大学应该具备特立独行的主体性,并能够始终恪守课堂教学的人本色彩,执着于对真善美内在价值的不懈探索,完成人类文化的保留、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任。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IIEP)首任所长菲力普·库姆斯(Philip H.Coombs)在《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1968)和《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1985)中着重于从教育宏观的角度,即从教育的供求状况、投入产出、数量质量等方面研究教育危机。他指出,由于发生了科学和技术、经济和政治、人口及社会结构等变革,使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而教育体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明显滞后。例如,日益陈旧的教学内容与知识增长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间的不相适应,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之间的不协调等。
1.1.2 危机凸显
危机,指的是一种困顿状态,是当事人将某事件或状况认定为个人资源和应付机制无法解决的困难。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用常规的解决方法无法应对,在那一段时间内,其导致个体的混乱甚至解体,而同时人们面对此种状况感到无能为力,甚至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随即产生的震惊、恐慌和悲伤。危机作为一种客体反主体化效应的展现,是对人的利益追求与价值目标的背离。任何一种危机都会给人造成物质损失与精神困扰,并对人类活动及其行为选择提出挑战。在不断积累中最终爆发的“全球性危机”,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尖锐冲突关系为表现形式,不仅使人类的未来发展受到直接威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使人类生存的根基面临着危险。
德国学者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一书开篇中曾经写道:“我必须估计到,在这个致力于科学的场所,‘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理学’这个演讲题目就已经会引起反对意见了。我们真的能够谈论我们的科学的危机吗?现在经常听到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一种夸张之辞呢?”他还认为,所谓“科学危机所指的无非是科学的真正科学性,即它为自己提出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制定方法论的整个方式,成为不可能的了”[5]。
正如胡塞尔在科学日益走向繁荣之时对于欧洲科学危机的讨论一样,今天现代大学在所谓“成功”的背后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种危机如果沿用胡塞尔对于科学危机的定义方式,不妨描述为:“现代大学危机所指的无非是,现代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合法性,即它为自己提出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提出的理念与设计的制度,成为不可能的了。”大学逐渐远离人类的精神与生活世界,借助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现代大学危机出现了一种“范式危机”,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超越现代性逻辑对于现代大学中“现代”一词内涵的“锁定”,现代大学不可能走得太远。现代大学如果继续沿着现代性逻辑运行下去,当其现代性特征达到极致之时,也就是现代大学像白垩纪恐龙一样走向灭绝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学教育生态系统不断受到政治运动、科技发展、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入学高潮、质量降低、经费不足、人才紧缺等生态因子的侵袭,“教育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如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美国的“六八学潮”等,这些都是教育危机的突出表征。早在1968年,库姆斯已指出,1967年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世界性教育危机,表现为教育体制与迅速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而造成的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学校培养的人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教育的发展没有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由于教育体制与迅速变化的周围世界之间日益加剧的不协调,旧的危机更加严重,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又产生了新的危机。在这些新的危机中,最主要的是现在对教育自身产生了信念危机”[6]。
随着现代大学外显功能的逐渐增多和延伸,其内部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分裂直至破碎。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甚至认为,现代大学仅仅是由中央供暖系统联系起来的一幢幢建筑而已。在“全能主义”(Totalitarism)主导的现代社会,大学在公众眼中逐渐演变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组织。“难题的解决导致了难题的产生,追求秩序的行动产生出新的混乱领域。进步首先包含着对昨日解题方式的淘汰。”[7]一旦大学功能逐渐分化、增多到不堪重负之时,或介入到不宜介入之时,或社会的欲望无法得到及时满足之时,大学的失败就不可避免。大学之存在,是为了探寻事物的本质,发现如何区分真实与表面真实并理解其意义。在现实中,大学渐渐蜕化为一个类似于“百宝箱”式的服务性机构,同时大学独特的精神价值与魅力却在盲目的适应中日渐式微,当前,大学影响力的衰退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长费德里克·马约尔曾在“关于大学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处于危机之中,甚至有学者预言,大学作为社会存在了近千年的机构,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消失。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等要素构建起来的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结构系统,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帮助并不断激励以维持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收益的行为过程,大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是维系各教学要素结构平衡的保障,然而现实课堂教学状况并非如此。当下的教学所造就的人往往是被规训的、单面的、干瘪的、缺乏生命活力的人。这样的教学是脱离生活、没有生活气息的,丧失生活能力的,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而人们不禁要问:教育的意义何在?教学的价值何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体的生命意义,丰富个体的生活色彩,而教师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从事者,自然承担起从幼儿启蒙到引领人生航程的使命,为体现其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用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平常的心态审视教学活动中一切宏观和微观事物,教师要将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将出现课堂失去活力,教学失去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内化程度低、掌握不牢固等问题。脱离生活的课堂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而且忽视教师作为有生命的存在,将教师视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性存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因为相同的外在目标而被不同地异化、物化了,无法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正内涵。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培养思维方式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空前活跃,思维高度敏捷,情绪体验细腻而强烈,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其思维特点、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念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理性指导的需要,马加爵事件、清华博士棒杀邻居案等,以一种矛盾激化的极端方式暴露了中国大学教育背后掩藏着的危机。大学教学也理当深思,一直以来,大学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今,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着众多困难与挑战,如教学目标的迷失、教学方法的失当、教学内容的偏颇、学生的主动学习缺失、教师教学的不自觉以及师生关系的异化等。大量事实证明,当今的大学课堂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刘西拉曾对一所著名高校的两个工科院系进行调查后发现,从学生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满意程度来看,对整个教学环节认为“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只有5%,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达53%;在大学苦读几年后,认为“能学到一点点”和“根本学不到”有用东西的学生占79%。[8]上述情况在另三所高校的专项调查中也有明确显示:教学好的只占5%,较好和一般的占21%,而教学较差的比例却高达74%。[9]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状况不容乐观。
大规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以数量为中心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阶段。《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曾这样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10]教学质量是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我们的大学课堂教学究竟有哪些问题?原因究竟存在于什么方面?怎么改进我们的课堂?这些问题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领域广大教师、教学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的突出问题。高校改革很少深入到课堂层面的教与学,要培养创新人才,应该认识大学课堂的现存危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教学,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1.1.3 研究意义
本书试图把课堂教学置于动态的过程中以反向的视角去观察研究,以揭示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危机,尤其是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缺乏质疑能力,缺乏提问能力,缺乏反思能力,缺乏批判能力。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整体而言,中国对一般(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较多,对大学课堂教学微观层面的分析甚少,特别是针对大学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研究较多,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较少,且多偏重于经验性的探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作宇和他的学生曾对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作过专门研究。他们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访谈等方法,对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最后发现大学课堂主要由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组成,课堂上少有学生参与的行为项目,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总体上,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比较沉闷。[11]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Whiteheat)曾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一所高校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在古代的学园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高校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12]
本书选取复旦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几所综合性大学为个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或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现代价值取向、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等多维度分析大学课堂教学危机的根源,寻求走出课堂教学危机的对策,提出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促进师生相长,最终使大学生成为有问题、有思想、会思考、善质疑的新型人才。
[1] 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76.
[2] 杜永明.大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3:3.
[3]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4] 熊丙奇.大学有问题[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
[5] 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
[6]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赵宝恒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库姆斯(P.H.Coombs),又译“孔布斯”,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ICED)副主席,第一次集中论述了教育危机。“ICED”是对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机构。它建有与世界各地同样关心这些问题的有经验的组织和个人广泛合作的网络。
[7] 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
[8] 朱九思.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60.
[9] 文志传.当不了教授就别当教授[N].中国青年报,2002-11-6.
[10] 朱振国.时代命题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步伐[EB/oL].http://www2ll8.com.cn/news/2002/0l/04/18l.htm.
[11] 吴小鸥.创构大学课堂[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6):106-109.
[12]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