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海右鹽丞”不是齊郡的鹽官
東漢改海曲縣爲西海縣,其鹽官官署的名稱叫什麽呢?此“改”不是僅將縣名更换一下那樣簡單,而有行政體制、鹽業政策、領導系統等許多全國性問題與之有密切關係。一、東漢廢止鹽業國營政策,改歸民營。各郡原設鹽官不再直屬中央的大司農,而是改歸所在縣道。如《後漢書·百官五》曰:“其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次皆如縣、道,無分士,給均本吏。”本注曰:“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税……在所諸縣均差吏更給之。置吏隨事,不具縣員。”[15]二、地方行政改西漢所行的郡、縣兩級制爲州、郡、縣三級制;三、撤銷琅邪郡,將其原轄的51縣劃出13縣建立琅邪國,琅邪郡的其他各縣劃歸附近的郡、國管轄;四、廢昆山侯國,併入海曲縣,改海曲爲西海縣,屬徐州琅邪國[16]。在這樣一系列的政區和專業歸屬系統的大變動之後,原海曲鹽官的官署有無新名稱,文獻無考。我發現,在傳世的漢代銅印中,有一方文曰“海右鹽丞”的官印[17],應是西海縣鹽官的官印。其官署全稱,應作“西海右部鹽官”,其長官應爲“西海右部鹽丞”。由於受“限刻四字”的影響,因之出現了“海右鹽丞”印,道理亦同上述。
可是,傳統的觀點認爲,“海右鹽丞”銅印是西漢時期青州地區所高鹽官的遺物,不可能屬於東漢時期的西海鹽官。其主要根據有二:一、此物大約是在臨淄一帶收集所得;二、“海右”歷來是指濟南地區,如濟南城内大明湖心的歷下亭有楹聯曰:“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我認爲這兩條證據並不有力。如第一條之“臨淄所得”問題。臨淄爲齊郡的首縣,西漢時只有服官和鐵官,而無鹽官,全郡十二個縣都無鹽官。與之相鄰的濟南郡、平原郡及甾川國均無鹽官。只有在其東的北海郡和東萊郡共有鹽官七處,爲北海郡的都昌、壽光兩處,東萊郡的曲成、東牟、中弦、昌陽、當利五處。但縣名仍舊,看不出與“海右鹽丞”這方銅印的名稱有什麽重要聯繫。再談第二條之“海右”問題。歷下亭的這幅楹聯來自唐代杜甫在濟南會友時作的一首詩,題爲《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注“天寶初,李邕爲北海太守。歷下亭在齊州,以歷山得名。”[18]原詩録下: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一作清河,一作清荷)
海内(一作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原注:時邑人蹇處士在座)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
藴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詩很好,感情深切,景物廣麗。但從小注來看,似杜甫詩中的關鍵詞“海内”還是“海右”,後人已説不準了。“海内”與我們所議的主題無涉,暫就“海右”談談意見。清康熙時的杜詩名家仇兆鰲注引趙汸注曰:“海在東,州在西,故云海右。”可是杜甫詩的“海右”實在太晚。找一個早一些的,那就是南朝梁人江淹的《恨賦》,有句曰:(秦始皇)“方架黿鼉以爲梁,巡海右以送日。”[19]江淹賦的“海右”上距漢武帝設鹽官時,至少也有六百年之差,似也難成西漢命名的依據。因此,我對“海右鹽丞”是“西海右郡鹽丞”或“西海右鹽丞”的觀點要再堅持一下,直到另有可信的新説出現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