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青年农民工首次外出年龄研究
一、研究的问题
农民外出打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相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如果不外出打工就被农民自己或周围的熟人看成是传统、守旧、“没出息”。虽然2008年等年份出现过因为经济危机而导致部分农民工被动性回流,部分农民工也选择返乡创业,但总体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仍然是主流。但打工“过度”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2012年2月14日,一个初中二年级就外出打工的名叫吴艳春的21岁青年当街捅死同样21岁也是初二辍学的职业中介舒照岭,而原因仅仅是300元中介费;2012年5月6日,江西宜春的一个村庄发生了一个爷爷照看的五个孙子孙女在落水时由于全村找不到一个年轻人而发生同时溺亡的事件。类似现象的接连发生表明“打工”文化已经“过度”渗透到了农村的角角落落。由此引出一个让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外出打工才算是合理的?农民尤其是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有没有合理的水平或限度?有哪些不合理的打工现象及我们必须找到什么样的办法进行改变?这是我们目前探讨城市化、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探讨较少的问题。
过度劳累、超长加班等过度打工现象已经被人们普遍重视,尤其是富士康N连跳之后学术界也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对策研究,国家也进行了大力地整改,特别是劳资关系、劳动权益保护方面改善不少。但过早打工问题近些年来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在部分地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初中生不毕业就外出打工。目前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全民”打工非常普遍,在乡镇上做小生意的或者是有一定技术(比如建筑、装修、运输)的人当中还留下了一些年轻人,在农业劳动力人口中,人们如果见一个年轻人就会条件反射式地问“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不但没有青壮年男性留下来,青年甚至中青年女性也越来越少,原来的“留守妇女”也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未成年人也遏制不住打工的冲动,不少初中生辍学外出打工——在贵州从江县丙姝镇的公路上打出“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初中再打工”的标语,这说明镇政府发现了“辍学”打工的现象比较普遍。
本研究拟梳理农村年龄提早的“过度打工”现象,拟通过呈现这种现象的规模、比例,分析个人过早外出打工的途径、动机,进而分析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与思想理念,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哪些主客观条件共同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并基于此提出可能的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