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改关键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银行业的新常态、稳心态与好业态

王曙光

一、经济新常态:“两句话”“三期叠加”和“四个转变”

中国经济新常态,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三期叠加”“四个转变”。不要把“新常态”理解得那么复杂,新常态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好日子已经过完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两位数的突飞猛进的好日子已经过完了。这对银行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银行业黄金十年增长期已经宣告结束。以往的银行业,一开门就有钱可赚,存款很丰厚。那是因为金融抑制政策导致银行业几乎是老百姓唯一的投资渠道,老百姓的钱只能涌到银行去,没有其他渠道可以选择,因此,银行业从来不愁存款。同时,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在以往十年中也比较高,包括农村合作金融领域,以往不良贷款率达到20%—30%以上,最近十年农村合作金融的贷款质量也是突飞猛进的,很多地方都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乃至3%以下。以往这十几年,企业景气很好,经济发展很快,银行存款不愁,贷款质量相对较高,利差很丰厚,这就带来我们银行业十年的黄金增长期。

今天银行业的存款拿得已经非常艰苦了,除了网络金融带给银行业的脱媒现象之外,老百姓其他的投资渠道也增多了,他们到银行来存款越来越难了,这导致银行的存款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同时,贷款增长速度也在下降,以往找好企业是很容易的,但是从2013年开始,银行业的绩效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贷款质量不能保证。在存、贷款两方面的压力之下,银行业的好日子已经过完了,银行业要准备过冬天,不光是中小银行要准备过冬天,大型银行也要准备过冬天。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第二句话叫做:“老路子不能再走了。”以往的经济增长靠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尤其靠地方政府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举办公共工程,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拉动了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十分庞大。这有利有弊,利是能够极快地拉动中国的经济,但是弊在于不可持续,而且导致高污染、高能耗。所以,老路子不能再走了,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增长的障碍和羁绊。所以,新常态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好日子已经过完了,老路子不能再走了”,就是这么简单。

“三期叠加”。我的概括是:第一是经济运行的下行期。下行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将进入新的平稳且稍缓的增长周期。第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将会有一个深刻的转型,就是由原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不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势必意味着银行很多原来的优质客户,将会成为它的包袱,甚至会成为国家的包袱。第三是增长方式的转变期。以往的增长靠高投入,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将来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是来自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而是来自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自内生型的增长。

“四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经济增长由速度关注型向质量关注型转变。统计局为了凑出8%,政府为了“保八”,耗尽心血,殚精竭虑,为什么非要凑这个数目呢?是因为中国人心目中对增长速度有一个迫切而焦灼的期待,一旦增速缓和下来之后,整个国民的信心就下降,人们的心态很浮躁,都期待有一个高增长,每年恨不得10%,我们以往几十年已经习惯了高增长率。但是,未来中国要从速度关注型到质量关注型,我们要关心这个增长到底质量有多高,到底带给老百姓的福祉有多高。

第二个转变是从外生增长型到内生增长型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以往主要是靠外力推动的。宏观经济学里面,讲到总需求包括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这四大部分,我们叫四轮驱动。我们原来的四个轮子当中有三个轮子是极端厉害的,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政府需求,三是国外净需求,因为中国是外向型经济,大规模经济增长需要大规模的出口来拉动。但是这四个轮子当中,有一个轮子不行,就是我们的消费需求这个轮子很差。我们说的内生增长不光是指刺激内需,而且是要依靠科技推动来增加中国增长的内在动力,这叫内生型的增长,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力来推动。前几年中国简单地把四万亿投下去,以为就能拉动中国的国内需求了,这是一个极端不理智的办法,我们到现在还在为那四万亿埋单。将来必须要靠技术创新来拉动内生型的增长,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增长。

第三个转变,是从“过度发展”向可持续和谐发展转变。“发展”这个词,中国人把它用滥了,我们已经“过度发展”了。好多发展实际上是不适当的,或者是“坏的发展”,我们中国人都习以为常。比如说一次感冒就要花一千块钱输液,那叫发展吗?医疗产业是发展了,但是健康发展了没有?我们的房地产发展了,老百姓的福利增加了没有,贫民窟减少了没有?我们将来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人和环境、人和生态的和谐发展,甚至还包括人自身的乃至全民的发展。

第四个转变是,从关注增长向关注民生转变。新一届政府这一两年的行动,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感到新政府更加关注老百姓的福祉,更加关心人民的自我发展,关注民生的进步。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到医疗体系改革,从棚户区大规模改造到农村发展,都在提倡关注民生。中央也一直强调金融机构要俯下身子,为微型客户服务,这也是关注民生。因为中国还有将近一亿两千万贫困人口。所以,如果不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只谈增长的话,意义是不大的。

二、银行业的新常态:六个挑战

现在中国正在大力推行利率市场化,也在准备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我们以前认为银行破产是不可想象的,我国银行业地位非常稳固,这是在中国传统金融体制之下,在我国金融抑制政策里必然包含的一个制度结果。但是今天,这个神话已经结束了。以往我们没有为银行破产准备好任何制度架构和保障,现在准备好了,就是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潜台词是一般公众的存款安全基本有保障,但是银行随时可以死掉。因此,下一个阶段,中国破产的银行将会呈指数级增加。中国银行业洗牌的时间,在2015年终将到来。

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的推出,给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中国银行业将受到六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利差缩减的挑战。以往银行业为什么过得这么滋润呢?是因为利差非常稳定,现在存贷差不断缩小,把银行业的日子弄得越来越紧,利润赚得越来越少,这是很多中小银行所不能适应的现实。

第二个挑战,银行业定价能力差的挑战。当存款和贷款利率充分市场化之后,定价能力非常差的银行会死掉,这些银行不知道对不同行业、不同风险、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进行差别化定价,没有完备的定价模型,这样的银行会加速死掉。

第三个挑战,创新能力差的挑战。银行面临着新的业务转型,原来靠存贷利差生存,现在更多地要靠资本占比较少的那些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创新来实现转型,实现稳定的盈利。但是大多数银行在创新能力方面面临瓶颈,因为大家过好日子过惯了,不太清楚怎么来创新,产品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差。

第四个挑战,企业风险加大的挑战。企业风险是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除了宏观大势之外,行业与企业风险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我们看到,有几个省份已经开始由于企业担保链的断裂,导致了银行业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五个挑战,银行业跟实体经济脱钩的挑战。银行业的很多资金都在体内循环,没有到实体经济当中去,这是银行业内人士共同心照不宣的一个秘密。每个银行都把它的钱放在其他银行做基金、做财富管理、转存,实行体内循环,与实体经济关系甚少,这是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隐患。

第六个挑战,破产风险加大的挑战。银行业已经进入了破产的密集期,2013年江苏射阳农信社发生挤兑事件,未来这样的事件会屡见不鲜。这里面反映出来中国合作金融领域存在深层的体制问题。破产风险加大,不论对于大银行来讲,还是对于小银行来讲,都是一样的。

三、银行业的好业态:六个标准

银行业的好业态是什么标准呢?我把它总结为“六化”。

(1)金融服务下沉化。银行以往都是找大的客户,现在我们要把自己的服务进一步向微型客户下沉,向中小企业下沉,这个下沉并不仅仅是银行要尽到社会责任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出于银行盈利和安全的双重理由。因为在经济下行期,只有小客户、微型客户那边才有稳定的盈利,而大客户的风险很大。从安全的角度来讲,银行也应该更多地下沉服务,把这个坚持好了,银行将永立于不败之地。

(2)金融流程网络化。我们今天必须吸取互联网的思维,来改造银行的业务流程。银行的信用管理流程、信用评估方法、风险管理流程、贷后管理等,都要跟互联网嫁接,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大数据分析。运用互联网金融思想来改造银行的传统业务流程,我相信是未来每个银行必须要做的事。

(3)金融服务在地化。银行要着重于加强对当地社区金融资源的发掘,深耕细作,实施在地化服务。银行不要急于扩张,要坚定地走在地化服务的道路,把自己的社区银行做好。实际上招商、兴业这些巨型的股份制银行,都在努力做社区银行,把自己的服务下沉到每一个城市社区,每一个农村社区。我今年在甘肃张掖地区的一个村子考察,发现这个村子的医疗站同时也是中国银行的金融服务站,里面有比较完善的电子终端和机具。这也就意味着像中国银行这样的以高大上的海外业务为主的巨型银行,也在扎根农村社区,提供在地化服务。

(4)金融配置均衡化。我国很多地区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是不够均衡的,还有很多地方缺乏金融服务,发达地区也存在一些金融服务空白区。我们的银行要把服务延伸到那些金融服务空白区去,开拓一些新的市场。

(5)金融民主化。将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金融体系不再是原来垄断性的金融体系,而是一个大众的金融体系,草根的金融体系,每个人进入门槛都非常低的金融体系,从而实现金融的民主化。

(6)金融自由化。这个自由化,既包含着利率的自由化、汇率的自由化,也包含着将来设立机构的自由化。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金融抑制措施慢慢消除掉了,将来会达到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金融业态。

以上就是我说的金融好业态的六个方面的标准,即金融服务下沉化、金融流程网络化、金融服务在地化、金融资源配置均衡化、金融民主化和金融自由化。

四、银行业稳心态:须牢记“君子务本”

未来我国银行业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认为银行业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抓品牌,注重品牌建设。在银行业高度竞争的今天,你的银行的公众识别度有多高呢?老百姓对你是不是有认同感?你的美誉度有多高?这取决于银行家抓品牌的能力。所以,进行品牌文化的建设,是当务之急,而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工作。

第二,抓风险。我们要高度重视最近出现的结构性的产业风险,比如房地产;要高度重视企业担保链带来的风险,要把风险管理作为第一位。银行就是一个风险管理的部门,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这就是我们的“本”。

第三,抓产业。银行业不要浮躁,而要静下心来,深刻分析当地的产业结构,看看自己的区域有哪些是优势产业,有哪些优势客户?要研究区域经济的特点,培养产业链,创新产业链金融,为未来过冬天做准备。

第四,抓人才。银行业的转型是靠人才去支撑的,我到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去考察,发现这些中小银行的最大瓶颈,不在于存款和贷款这些表面的东西,而在于人才极度缺乏。当银行业业务由以存贷为主转向以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主之后,当利率市场化汹涌澎湃之际,金融创新和定价等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就会极大地制约银行业的发展。

总之,在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的今天,银行业要记住“君子务本”,把自己的本行做好,练好内功,不要急功近利。这样,银行业才能在未来的新常态中保持稳心态,共同创造整个银行业的好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