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知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先秦社会保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优胜劣汰局面开始形成,并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剧的趋势。据统计,进入20世纪后我国基尼系数出现了持续增高的趋势,2000年为0.4089,2003年为0.4386,2006年为0.496,2008年为0.469。2012年12月初,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则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尽管对这一统计数字社会各界存在不同意见,但公认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5,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贫富分化过大,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政权。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看到了这一点,指出“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要求当政者高度重视分配问题,“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而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也指出,“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整个报告中,“人民”提到了141次,“社会保障”提到了15次,“民生”提到了9次。这表明贫富分化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到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途径,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证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先秦的社会保障思想,尤其是《管子·入国》篇可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

二、以《管子·入国》为中心探讨先秦社会保障思想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社会大变革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集体经济向家庭经济转变、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的趋势。小农家庭规模小的弱点使其抵御不了天灾人祸的打击,很容易破产;无数小农自由竞争的结果必定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而走向大一统中央集权过程中的战争频仍更加剧了这一贫富分化的局面。无论是出于保护小农经济、安定社会的考虑,还是调动国民积极性、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考虑,都必须考虑社会保障问题,先秦的社会保障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第一,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社会保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管子·牧民》篇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荀子·王制》篇指出,“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孟子·万章》篇则断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之也”。

第二,个别思想家,如墨子甚至谈到了如果社会发生严重旱涝灾害时,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墨子把不好的年景分为五等,即馑年、旱年、凶年、馈(匮)年、饥年。若遇到这类年景,他认为,官吏的俸禄就应递减。《墨子·七患》指出:“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匮),五谷不收谓之饥。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察食而已矣。”

《管子·侈靡》则提出,当社会遇到严重的旱涝灾害时,富人必须帮助穷人,不过它主张的不是劫富济贫式的强制财富转移法,而是自由交换的市场法则。“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故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这是说,富人的奢侈恰恰能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帮助其渡过危机,因而当大灾荒到来时,《管子·侈靡》甚至主张富人“巨瘞堷(挖掘高大的墓室),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萌(画匠雕工)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瘞藏(次浮、差樊、瘞藏,指各种随葬用品)。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

不过上述只是先秦思想家关于社会保障的零星的断想,《管子·入国》则提出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构想,可谓先秦社会保障的专篇。

《管子·入国》篇开头即说,管子“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九种惠民的政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是说,管子在齐国刚刚执政的四十天里,五次发布九种惠民的政教,涉及敬重老人、保护儿童、怃恤孤儿、养育残疾、婚配独身、慰问病人、通报贫穷、赈济困难、祭奠英灵等多个方面。

第一是“老老”。“所谓老老者,凡国(中央政府所在地)、都(地方政府所在地)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这是说,国家应在国、都设置“掌老”的官员,对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儿子免除征役,三个月送给一次肉食;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两个儿子免除征役,每个月送给肉食;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除征役,为老人精制膳食,询问老人的要求,了解老人的嗜好,这就是敬老。可以看出,《管子》的养老是国家和民间结合,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一定免役待遇,并提供诸如肉食、丧葬费等补贴),民间具体实施。

第二是“慈幼”。“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这是说,国家应在国、都设置“掌幼”的官员,凡士民子女中有幼弱不能供养成为拖累的,要加以照顾。对养三个幼儿的,免除向妇女征收布帛;养四个幼儿的,全家免征;养五个幼儿的,国家配给保姆,并可领取两份口粮,直到幼儿能生活自理为主,这就是爱幼。当时社会人口严重不足,因此《管子》实行刺激人口增长政策。当前我国不存在《管子》时代的问题,但如何提高人口质量、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降低少年儿童失学率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第三是“恤孤”。“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士民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此之谓恤孤。”这是说,国家应在国、都设置“掌孤”的官员,凡士民死后,子女孤幼,无父母抚养,不能独立生活的,则归同乡、熟人或故旧抚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个儿子免除征役;抚养两个孤儿,两个儿子免除征役;抚养三个孤儿,全家免除征役。“掌孤”的官员要经常询问下情,必须了解孤儿的饮食饥寒和身体瘦弱的情况,并加以怜恤,这就是“恤孤”。由于各种天灾人祸,当前我国每年仍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孤儿,这是仍需要政府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第四是“养疾”。“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蹙、偏枯(瘫痪)、握递(残疾),不耐自生(生活不能自理)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这是说,国家应在国、都设置“掌疾”的官员,凡是聋、盲、喑哑、跛足、瘫痪、畸形,生活不能自理的,都有国家将他们收养在“疾馆”,供给衣食,直到身死而后止,这就叫养疾。《管子》提出的“养疾”问题,在我国仍一定程度存在。

第五是“合独”。“所谓合独者,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谓合独。”这是说,国家应在国、都要设置“掌媒”的官员,撮合鳏夫寡妇组建新的家庭,并给予田产,三年后才为国提供职役,这就叫合独。“合独”反映了国家的人性化关心,既有利于社会成员个体的身心稳定,也有利于社会稳定。随着现代社会离婚率的提高,这一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第六是“问病”。“所谓问病者,凡国、都皆有掌病,士民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君主之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这是说,国家在国、都要设置“掌病”的官员,士民患病,掌病要代表君主加以慰问。九十岁以上的,每天问候一次;八十岁以上的,两天问候一次;七十岁以上的,三天问候一次;其他年龄的病人,五天问候一次。对重病者,要上报君主,由君主亲自慰问。掌病的官员要经常巡行国中,以慰问病人为专职,这就叫“问病”。“问”不仅包含了对病人的关心,也包含了治疗。《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万民之疾病”。在当前的中国,治病难,治病贵成为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第七是“通穷”。“所谓通穷者,凡国、都皆有掌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此之谓通穷。”这是说,国家在国、都要设置“掌穷”的官员,负责对因贫穷无家可归的家庭和客在他乡断炊者进行救济。对了解情况而报告国家的乡邻,要给予奖赏;不报告的,则给予惩罚,这就叫“掌穷”。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贫富分化的加剧,这一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起来,最近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郑州民工冻死事件即例证。

第八是“赈困”。“所谓赈困者,岁凶,庸人(为人雇佣者)訾厉(疾病),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此之谓赈困。”这是说,凶年之时,为人雇佣者往往多疾病,多死丧,国家要救济他们,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条件。此外,对因为饥饿沦为盗寇的罪人,国家要体谅他们的苦衷,从轻量刑,这就叫赈困。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意味着我国也要越来越多地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赈困”问题凸显。

第九是“接绝”。“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熟人)、故人(故旧)受资于上而祠之。此之谓接绝也。”这是说,士民中凡是为国献身的,包括死于国事,死于战争的,要让其生前好友、故旧等从国家领钱立祠,定期祭拜,这就叫接绝。当前我国对于烈士的直系亲属给予抚恤,显然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不过,我国当前的抚恤更多对被确认的烈士家庭,而对见义勇为者明显关心不够,显然这不利于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

三、评价

《管子·入国》从九个方面展示了先秦思想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设计,包括社会救济中的灾害救济、日常贫困救济项目;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医疗、妇幼、伤残项目和社会福利中的烈士抚恤,可以说是相当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如此,它还从国家层面构建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掌老、掌幼、掌病、掌孤、掌疾等),设计了提供社会保障待遇的具体方式(减免赋税等),明确了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民间和政府结合。具体而言,民间做得好的尽量由民间操作,政府提供支持,如“老老”“慈幼”“恤孤”“接绝”等;民间实在做不到、做不好的,则由国家亲自操作,如“养疾”“通穷”“赈困”等;处于两者之间的,则由国家和民间共同完成,如“合独”“问病”等。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学者就对社会保障思想和理论给予了全面探讨,并对国家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提出了真知灼见,这是对人类发展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

《管子·入国》篇提出了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那么资金从哪里来?这就与《管子》的强调国家干预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结合在一起了。《管子》产生于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时代,长期的战乱使其倾向于通过“官山海”“官天财”等方式发展国有经济,以此解决国家支出的刚性与收入的弹性之间的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显然,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是行不通的,当前我国只能在政府积极倡导下,以民间市场为主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在《管子·入国》篇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里,政府所起的作用巨大,不仅设置了掌老、掌幼、掌病、掌孤、掌疾等诸多社会保障机构,而且在民间难以发挥作用时还亲自操作,如“养疾”。事实上,这种由国家亲自操刀的做法,在国家版图不大,政府规模不大,且处兵荒马乱时期,政府因强烈依赖民众,自我约束力较强,因而运作成本(腐败)较低的春秋战国时期还行得通,但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政府规模的扩大,官僚主义盛行,再由政府运作社会保障机构的交易成本就太高了,因此当前的社会保障机构必须交由民间市场进行,而不能由政府来运作。

尽管《管子·入国》篇在具体运营方面的某些观点不适合于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它以“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并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构想,仍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地借鉴。

[1] 本文发表于《北京大学校报》2013年1月5号,第13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