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在哈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江湖地位”
——总有一顶王冠属于你

出国前我曾翻阅了很多介绍留学的书,要么不太提和美国人的交往,要么给我的印象就是美国人按规矩办事、不讲情面。来到美国之后,随着交往的增多,我倒发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社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其实现在越学习越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在谈论“关系”这个词的中国特色。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当下,国人最相信的还是关系,“熟人好办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四处找关系。即便某件事不需要关系也能顺利办成,但人们还是要先找找看有没有关系可以走捷径,仿佛没有关系就失去了护身符一样。但是在美国,接触久了,你会发现,其实美国当仁不让地也是这个星球上最讲“关系”的社会之一。

这话怎么说呢?

忘了这是哪部电影里的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情,有人情就有关系[1]。美国这个多种族的社会怎么会例外?

我发现这一点也是由于机缘巧合“被”一举树立江湖地位。起因还是源于与红头发的交锋(参见“急转直上”)。

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11月刚好有哈佛和耶鲁的橄榄球比赛,一年一度的哈佛—耶鲁橄榄球比赛是两校的年度盛事,轮流在哈佛和耶鲁的球场举行,这一年轮到耶鲁主场。大部分人坐学校组织的校车前往,也有些关系近的同学打算开车一起去,因为两校相隔不远,从坎布里奇到纽黑文只有大约两个小时车程。

我本打算坐校车过去的,买票前红头发突然找到我,问我要不要和他们几个一起开车过去,基本计划是比校车早走一天,傍晚出发,开车到纽黑文附近的Foxwoods赌城先玩一把,第二天一早再去看球赛。

红头发找我,我觉得十分诧异,一时间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涌进脑海:

“这哥们不是为上次的事情耿耿于怀到现在吧?”

“难道我不小心露财了?虽然我其实穷得叮当响,可美国人还是到处说中国人拿着世界的钱袋子”

……

问起来谁去,除了两个项目介绍时见过的人,其他人我都素未谋面。就连认识的这两个同学也就是寒暄不超过三分钟而已。

“他们不会要搞什么恶作剧吧?”我当时想的全是在国内看过的美国校园喜剧里各类离谱的恶作剧,刚来两个多月我还是人生地不熟的,我真担心被扔到一个尴尬至极的境地然后他们跳出来大喊“You are punked!hahaha(你被恶搞了!)”。

但是我又不好直接地表露出这种疑虑,只好岔开话题:“这不是赌博吗?我妈妈说赌博是不好的。”

……

我当时没答应红头发,委婉地跟他说我再考虑考虑。然而没过多久,其他几个同学的邮件就来了。他们的邮件大部分内容我都看不懂,整封邮件充斥着奇怪的小词和黑话。我能看得懂的为数不多的几句里竟然有“来吧,世界需要中国”这样风马牛不及的荒诞理由。

最后我实在招架不住大家狂轰滥炸的邮件攻势,终于答应与他们同行。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我对美国的赌场充满了好奇,我在国内没有机会接触这个,能够感受一下,也不虚此行。如果真的是恶作剧,那我只能自认倒霉了。

一行人加上我一共有八个,有人提议我们起个队名,叫“八大罗汉”(Ocean's Eight)。乍一听够酷够炫。不过这罗汉和国内的罗汉意思可不一样,这个称呼脱胎于乔治·克鲁尼的一部电影《十二罗汉》,在电影中是指技巧炉火纯青的赌徒,听起来和我们此行的目的倒也贴合。

红头发邀请

周五一上完课,我就匆匆赶到了约定的学院草坪集合。11月的白昼很短,眼看着天色一点点暗下来,我也等得不耐烦了,“怎么他们还没到,不会真的是恶作剧吧?”正想着,突然两辆车嘎吱一声停在面前,紧跟着就从车上跳出几个西装笔挺戴着墨镜的硬汉,气势汹汹地朝我走来。

定睛一看,我才发现正是几个约好的同学。在清一色的西装革履的映衬下,我身上的便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几个哥们儿免不了开了几句玩笑,当时我就心里一沉:“我怎么知道要穿正装,又不通知我?就猜他们是有企图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还没上路就开始了。”大家嘻嘻哈哈开过之后,才有人颇为友善地说:“别管他们,你自己舒服就好。你就是你自己。”可我心里就更嘀咕了:“哟,恶作剧准备得还挺充分,还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我可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其实到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没什么恶意,就是效仿《十二罗汉》而已,电影中的赌徒去赌场都是穿正装的,只是我当时不了解这部电影。

和这些并不算熟识的同学一起坐在车上,免不了大家要互相介绍一番,我在这个时候才更多地了解了这些同学,听听这个讲参军时打伊拉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分享那个在投行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在一个州内组织推动弱势中小学生群体教育的喜悦,又拿另一个市长—州长—总统的竞选梦想开涮,一路上气氛也是热热闹闹格外融洽。

但是说实话,当我听到他们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时,内心是有些汗颜的,我一直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中学时代努力地读书,进一所优秀的大学,学一个热门的专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走的始终是我们这一代人认为的最稳妥正确的路线,没有波澜。即使有一些在国内看来特别的经历,和这些同学相比,还是太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了。

2013年,中国大陆有了不少关于青春的电影,可以说是引发了一轮全民对于青春的追忆与狂欢。但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小小的疑问:究竟有多少人的青春像电影里那样轰轰烈烈、鲜活明亮呢?我们这一代中国孩子的中学是在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度过的,大学里或许会多元化一些,但始终是朝着就业的方向奔去的。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这种刻意营造的青春狂欢,反而只能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青年青春缺失的悲凉。当然也不是说国外孩子的成长方式有多好,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不定有的人偏偏对中国的教育心生向往呢?

同时,我也特别感叹哈佛这个学校在录取时的高标准和对多样化的重视。这一点,我在后来加入招生委员会时有了更深的体会。它的多重考核元素,使得每一个进入哈佛的学生都能自成一道风景,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学习理念,也有着不尽相似乃至迥异的人生价值观。哈佛的学术资源是宝藏,哈佛的学生也是一口金矿,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便有可能为自己的人生开启另一扇金碧辉煌的大门。我也曾经认真地思考:到底是课堂学习对长远的人生重要,还是和这么一群背景迥异的同学交流心得、碰撞思想更为有益?这些问题唯有等待时间验证,但是令人庆幸的是,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只要我们愿意尝试,总能找到合适的平台,这也正是哈佛的魅力所在。

大家也少不了问问我的情况,问问中国的事情。有人问中国有没有选举,有人问中国的税是不是很重,还有人问中国是不是所有人都只能有一个孩子。这个时候让我隐隐约约有一个感觉,虽然很多美国人都知道中国,都能说两句关于中国的事,但是连这些被录进哈佛的学生对中国的认识都这么有限,由此可以推想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少之又少。随着和同学们的交往越多越深,我发现,绝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完全没概念,可能他们对中国最熟悉的,莫过于那些便宜方便、已经美国化了的中国食物。相比之下,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太多了。

回到车上的谈话。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同学其实还是蛮细心体贴的。我接触过一些留学生,如果和本国学生在一起,就会用本国语言交流,不管有没有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场,可能有时候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但是很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被排斥在这个谈话之外,不受重视。而这些同学都很注意把一个身在异国、语言不畅的外乡人纳入他们的话题中,问我很多中国的问题,让我有内容可讲,不至于有种被冷落的尴尬。在聊到其他话题时,即使我当时对有些话题根本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但我也时时牢记着不懂就问的策略,这么一来一往,大家就聊开了,我心里的防备也就慢慢放下了,渐渐开始享受这种交流。

这大概也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特点,特别鼓励人去尝试,去体验,甚至是去犯错。如果我有个想法,大家一般都会说:“哇,真棒……真激动人心……”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也有自知之明,他们的“盛赞”并不一定就真的说明我的想法特棒,而是他们本能的一种鼓励。

但另一方面,人的确需要受到鼓励,尤其是在不够自信坦然的时候,鼓励的心理效果会愈发明显。很多时候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也许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件事情感兴趣,而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受到了鼓励,所以愿意去尝试。心理学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些人最喜爱某一门学科,往往是因为当年学习这门课程时,老师曾给予了他鼓励,让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天分,这种鼓励与兴趣交错的刺激作用,真的会激发人的潜力。这便是正能量的作用。

我英语水平的大幅提升也是个极好的例子。从车上的这几个哥们儿,到之前聊过天的同学,整个第一学年都在不停地跟我说:“你的英语很好”“你的英语进步很大”,虽然我知道自己其实很多东西都没表达清楚,但是在这样的鼓励之下还是越来越喜欢说英语,越来越敢说英语。语言这东西,纯粹就是熟能生巧。一直到第二年的11月住在休斯敦一个同学家里时,才听他爸爸说:“我儿子在电话里说你当时的英语说得支离破碎的(his English was broken),哈哈!”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加上中途吃饭,神吹海聊,我当时心里一阵感叹:“这才是学英语啊。有人教,有人陪练,比我在课堂里坐一周的飞机有用多了。字典更是跑步也跟不上,这生动至极的聊天,比干巴巴地背着枯燥的单词不知道要鲜活多少倍。”

晚上10点多才到Foxwoods。我这一脚踏进去,没想到从此成为一个“传奇”。

因为我在国内没碰过这些,大家都说21点[2]比较容易上手,所以一伙人灌了几口酒,就从21点开始热身。他们给我解释了一遍游戏规则,我也没怎么听懂,术语太多,反正过了一阵子也就摸清了。不过等我摸清这会儿,一起玩的五个哥们儿已经有三个败下阵来,我因为之前不懂,比较保守,还在场上。

牌发下来,我19点,庄家20,另一个哥们儿好像16、17的样子,退了,另一个陌生人也不怎么样。到我叫牌,庄家等着我决定还要不要牌。

因为他们几个人已经出局,所以都围着我开始出谋划策,我也忘了他们具体说了什么,大致的意思是胜算渺茫,退了的话手上还有几个筹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记得最后一句话是红头发对我说的:“听明白了?”

“嗯。”

我转过头去,做了一个要牌的手势,因为按赌场的规矩,光口说不算数,一定要做手势。我又额外补了一句:“请再给我一张牌(Yes, please)”

我酒量不好,不比这些外国同学,酒量一个赛一个。我之前连喝几杯已经有点微醉,虽然意识还很清醒,但理智却也微微放松,只想由着自己的意志玩一场,就算都输了也没什么大问题,游戏而已,还不至于到弹尽粮绝的地步。

这些军师倒是都有点泄气,觉得这人不听劝,这么冒失地要牌简直是自掘坟墓,所以也都不再吭声。

庄家可能也觉得有点诧异,又看了我一眼,好像是在示意:“确定么?”

我点了点头。

一张牌飞了过来。

2!

庄家跟着给自己摸了一张,5,撑爆。

面对这意外反转的局面,几个哥们儿都吼疯了,连同桌那个陌生人都跟着起哄。

大狗夸张地模仿我说的那句“Yes,please”“I say YES!”接着一伙人就开始整齐地吆喝“ Li—ang,Li—ang”。

我哪儿被人这么起哄过,一时间窘在那里,据他们后来说脸都红了。

完全是第一次玩的手气(beginner's luck)吧,我在那张桌上手气极顺,加上酒精壮胆,一次又一次地爆冷门,横扫数家,庄家都被赌场换了两回。

自此,Foxwoods里21点桌上“I say YES!”的故事成为圈内经典,并广为流传。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同行的几个哥们儿在其他聚会上把我介绍给其他朋友都必讲这个故事。甚至有人直接上来问:“你就是‘sayYES’那哥们儿么?”不过每次他们这样问我都会觉得很窘,都不知道怎么回应。

CASINO

故事也在同学间传来传去,再传回到我耳朵里,已经被绘声绘色地改编成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我们当时都给何亮出主意,结果他只是轻飘飘地白了我们一眼,让我们都住嘴。对庄家说:“They said no,b-u-t I say——YES!”(他们都说不要牌,但我就偏说“要”!)

这次的赌场之行,让第二天的橄榄球赛都失色不少。那次的橄榄球比赛还行,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只是哈佛整场被耶鲁压着,直到最后半个小时才奋起直追、反败为胜,当时半个场地都欢呼雀跃响声震天。我虽然作为哈佛人也跟着兴奋了一把,但是这种校际比赛,国内也不少,所以论起对文化的体验、交流的收获,还是觉得赌场经历的那一遭更佳。

此后,男生们的牌局名单里就总是有我,虽然我对赌博实在没什么兴趣,但每次有空过去,大家玩得倒是极其欢乐,和这些满口俚语的哥们儿打交道久了,我的英语也突飞猛进不少。

所以你看,我们并不是非要攒足了一口气,拼死拼活取得让人震惊的业绩,当然如果真的能做到,也是非常值得尊敬和赞许的。但偶有机缘在某一方面赢得声望也是人生小成就。人这一生极其短暂,还是应该多经历一些不同的生活,学习一些不同的知识,接触一些不同的人,经历得越多,我们所触摸到的未知也就越多,机遇也就越多。有时候一个不经意间,就能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只要自己树立的这一形象是有意思的或者积极正面的。像我这次在赌场无意中便被朋友们推上这一“江湖地位”,便是以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小赌是积极正面的。但是文化不一样,小赌在美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关键是通过这件事展现出来自己的性格、态度。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希望有很“酷”的朋友,也乐于介绍自己的“酷”友给别人认识。拘谨畏缩的人或是随波逐流的人,圈子永远窄小,自己的日子沉闷无趣,相应地也总是会让人觉得有一些乏味而不愿亲近。如果自己本身的形象光明磊落、幽默风趣,又乐意广泛交友,那么即使我自己某方面能力有限,那些了解喜爱我的朋友们也会时时想着我,帮助我,局面会自然地越来越开,长此以往,自己的人生轨迹势必也是蓬勃向上的。而对我来说,能和那些时时带给自己愉悦和新鲜的人相处,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所以整体来讲美国社会虽然文化价值与我们的不甚相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法则有着共通之处。人脸熟了,或者大家听说过你,等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自然会有所优待。这一点对我第二年决定参加竞选,到朋友助阵,到最后赢得竞选,都有莫大的影响。

[1] 我在想,或许是早年的翻译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对应,才索性找了“relationship”这个词,甚至直接用拼音“guanxi”这个词代表“关系”的中国特色。或许用“bonding”和“networking”这两个词给美国人解释“关系”是对应他们社交文化最贴切的词汇。按这种视角,“关系”这个词代表的中国特色其实是莫须有的。

[2] 简单来说,桌上的玩家轮流要牌,可以随意要多少张。目的是尽量往21点靠,靠得越近越好,最好就是21点了。在要牌的过程中,如果所有的牌加起来超过21点,玩家就输了——叫爆掉(Bust),游戏也就结束了。假如玩家没爆掉,又决定不再要牌了,这时庄家就把他的那张暗牌打开来。庄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拿牌,一般到17点或17点以上不再拿牌,但也有可能15到16点甚至12到13点就不再拿牌或者18到19点继续拿牌。假如庄家爆掉了,那他就输了。假如他没爆掉,那么你就与他比点数大小,大为赢。一样的点数为平手,你可以把你的赌注拿回来。引自百度百科“21点”词条,2011年4月6日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