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早期粤语片
粤语片与戏曲的关联
当上海影人在香港电影业的位置日益稳固之际,香港电影业的两个支流之间的分野也逐渐明朗。从战前直至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影人制作的国语片,要直接面对来自粤语片的竞争。[1]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粤语片《白金龙》(1933)是一部戏曲片,由当年名噪一时的粤剧名伶薛觉先主演。《白金龙》打破了香港和广州这两个讲粤语的主要城市的票房纪录,引发了戏曲片的制作热潮,并在1939年达到顶峰。据电影史家余慕云的估算,20世纪30年代,香港制作的影片中有1/4都是戏曲片。[2]从诞生之日起,中国电影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1905年的北京,中国人第一次尝试制作的影片,便是将京剧名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几场戏搬上银幕。[3]同样,香港最早的电影,也是改编自传统戏曲的打闹喜剧。无论是在默片时期还是有声片时期,中国电影都充分利用戏曲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并创造出戏曲片这一基于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喜爱的独特类型。20世纪50年代,粤语片在战后恢复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戏曲片也大为流行,几乎可以视作那个时代的象征。观众沉迷于戏曲片中的传统程式,当歌词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时,他们会与银幕上的明星一道引吭高歌!戏曲片最明显的特征是直观的表演,以及不加掩饰的戏剧风格。这一类型因其明星而被观众铭记,而最能代表戏曲片的明星,非任剑辉和白雪仙莫属。在1951—1967年间,两人联袂演出了五十余部影片。
任剑辉经常扮演书生,自14岁开始演艺生涯以来,饰演这类角色已经成为她在戏曲表演中的专长。戏曲演员在受训的过程中,要学会表演某一特定类型的角色,并在其演艺生涯中精于某一角色或类型。任剑辉反串饰演的男角是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她留给观众的印象永远是书生。任剑辉饰演的书生,是白雪仙饰演的娴静端庄、间或轻佻娇媚的旦角的浪漫陪衬,二人以其出色的演技及歌唱风格(演员会通过不同的声音塑造演唱风格,并以各种特定的姿势、运动及表情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取悦观众。
这两位明星分别出现在戏曲片及其他的类型片中,在数百部影片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惊人的数字的确可以表明粤语电影界以量取胜的特色。戏曲明星通常横跨戏曲、电影两界,他们会被电影制片人雇用,在非戏曲片中出演角色。他们的走红威胁到了“正统的”(legitimate)电影演员,使后者陷入困境,并由此引发了“伶星之争”——“伶”指的是戏曲演员,而“星”则指电影明星或“正统的”银幕戏剧演员。“伶星之争”令粤语电影界陷入危机;而哪一套美学(戏剧还是戏曲)应当胜出的问题,始终未能圆满解决。这一危机促使“正统的”电影演员对自己的演技精益求精,因为正是他们指责戏曲片的制片人及演员低人一等。那种认为粤语片中庸才充斥的观念颇为流行,以至“正统的”电影演员和导演都觉得,粤语片仿佛是被一群“票友”所把持。
粤语戏曲片庞大的产量,加上高度戏曲化的风格,以及技术上的欠缺精致,令许多批评家难以对此类影片做出评判。但是粤语戏曲片还是在忠实的影迷和批评家中间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的追随者,这些批评家以自己的方式接受戏曲片,在他们看来,在某些情况下,戏曲片很好地将戏曲与电影媒介融合在一起。其中最受欢迎和追捧的影片之一,便是《紫钗记》(1959),该片也是早间电视节目中最常播放的影片。《紫钗记》由任剑辉、白雪仙联袂出演,李铁导演,剧本由唐涤生撰写,他被认为是粤语戏曲片界最出色的剧作家。在这部最出色的戏曲片中,戏剧化的形式为情节提供了一个安静、柔和的背景,唱词和表演传递出一种细微而令人陶醉的味道,对观众而言,犹如品尝一杯陈年佳酿。
影片取材自唐代名妓霍小玉的传奇,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将其改编为戏曲,讲述的是霍小玉(白雪仙饰)和书生李益(任剑辉饰)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第一次相遇并相爱,源于李益碰巧捡到霍小玉的紫钗。然而,李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卢太尉之女订婚。这对恋人因为卢太尉的阴谋而天涯相隔,但黄衫客的介入令李益在遭受软禁之前与霍小玉短暂重逢。
《紫钗记》的问世,有赖导演李铁、剧作家唐涤生及演员任剑辉和白雪仙的通力合作。唐涤生的粤剧剧本本身便是一部文学佳作,再加上李铁的场面调度和“任-白”的绝配搭档,令这部影片成为粤语戏曲片最出色的样板。在“任-白”组合当中,任剑辉更具吸引力,几乎被戏曲迷奉若神明。李铁导演在谈到任剑辉(她于1989年去世)时说道:“她真是奇人!即使到现在仍是那么受欢迎。表面看来她并不靓,但反串却很靓,而且她有一点男人都做不来的,就是那种痴情、为爱疯狂的表现,还有在台上身段的潇洒,就算薛觉先也不过如此。若论唱功,她可能不算特别标青,但胜在听落舒服,这些都是她的长处。女观众只当她是王子。”[4]“任-白”搭档在1959年到达事业的巅峰,这一年,《紫钗记》及另外三部今日已经进入经典之列的影片先后问世:左几导演的《帝女花》(该片在1976年被吴宇森重拍,由“任-白”的接班人龙剑笙、梅雪诗主演),李铁导演的《蝶影红梨记》,以及莫康时导演的《九天玄女》。她们联合出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李晨风导演的《李后主》(1968),此后便从舞台和银幕上淡出。
任剑辉在其演艺生涯中也曾与其他巨星搭档,尤其是在李铁导演的两部影片——《梁祝恨史》(1958)及《六月雪》(1959)中与芳艳芬联袂演出。任剑辉再次扮演书生情人的角色,与芳艳芬饰演的端庄娴静的少女相恋。但是,芳艳芬在这两部影片中的戏份更重,事实上,任剑辉扮演的不过是配角。在《梁祝恨史》中,芳艳芬本人反串出演书生。影片讲述的是祝英台(芳艳芬饰)为了到最负盛名的学府求学,而乔装改扮为男人的故事。在学堂里,她爱上了同窗梁山伯(任剑辉饰)。最后,为了能和梁山伯结为连理,祝英台道出了实情:“他”其实是女儿身。他们的恋情却遭到家族的反对,二人双双殉情,并化作一对蝴蝶。
粤语片云集了一批戏曲名伶,直到今天,影迷还能激动地回忆起这些早已息影的女演员,如余丽珍、罗艳卿,以及另外两位以艺名为人所知的明星——凤凰女、红线女;在男演员方面,则有麦炳荣、罗剑郎及林家声,他们经常出演武生或小生的角色;或者是让人难忘的性格演员半日安、靓次伯、梁醒波、李海泉(李小龙之父),他们擅长饰演将军、武将或弄臣。这些名伶大都多才多艺、戏路广泛,经常应邀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粤语片中出演角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方面在银幕上频频亮相,另一方面又在戏曲舞台上展露才华。马师曾就是粤剧界巨星之一,并且因其在非戏曲片中的演出而为观众所熟知,饰演的基本上是类似秦剑《父母心》(1955)中热心的父亲,或者李晨风的《春残梦断》(1955,该片以澳门及香港为背景,堪称粤语版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因爱生恨的丈夫等角色。马师曾的妻子红线女同为粤剧名伶,因其在20世纪50年代出演的众多情节剧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尽管粤语戏曲片一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行其道,但它在20世纪70年代几乎从香港影坛销声匿迹,虽然间或仍有一两部影片问世(例如吴宇森1976年的《帝女花》,以及楚原1989年的《李香君》)。粤剧退出银幕,重又回到舞台上。粤剧戏曲片消失的原因之一,是香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迈入富庶社会,新兴的中产阶级有能力去戏院看戏,而20世纪50年代的观众则更愿意以更少的花销在银幕上目睹他们心仪的粤剧明星。新一代电影观众的观影口味和趋势发生变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香港银幕的主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