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
洪晓楠 蔡后奇 林丹[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大学文化硬实力的奠基阶段,大学文化硬实力迈向文化软实力的过渡阶段,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觉醒阶段。
大学文化软实力作为学校综合实力的“魂”,整合着大学里的各种资源,使之成为有机协调、优质循环的文化生态体。大学文化主要体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正与之相应,主要体现为大学形象的文化吸引力、大学行为的文化创新力、大学制度的文化整合力、大学精神的文化凝聚力,以及以上四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大学整体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呈现出大学文化软实力“五力互动”的特殊文化结构。
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大学是知识精英共同组成的文化生命体,在国家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人文精神的“蓄水池”、时代精神的播散地、文化播散的辐射源、科技创新的输出口、知识创新的思想库,居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核心区域,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人们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对高深知识创造、理解、传授、保存、加工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适应外部环境和整合内部的过程中习得的‘共性’。”[2]大学文化不仅积淀、传承、发扬国家与民族文化,也不断创造、引领国家与民族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1] 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蔡后奇,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林丹,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讲师,法学博士。
[2] 张德祥、姜雪:《大学文化生成的要素与逻辑》,《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