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六卷)现代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现代都市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

欧美20世纪的文学首先与大城市、大都市密不可分。1900年前后,欧洲大都市如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已成为英国、法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也成为这些国家和国际文学活动的中心。美国的纽约、费城、芝加哥在20世纪初也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这些大城市和大都市成为现代主义文学活动的地理聚集地,吸引了这个时期的大多数作家,城市成为他们的创作活动的平台。这些作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派别和团体,他们像“闲荡者”“波西米亚人”和“密谋者”那样[1],在拱廊桥下或者柏油马路上“拾荒”,或者“采集植物”。他们活跃在俱乐部和咖啡馆里,或在沙龙里,或在剧院里,或在报纸的文艺副刊和在文学杂志上,或在出版社……大城市生活和环境不仅是作家生活和交际的平台,同时也在这一平台上形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生成、制作、销售及消费的产业链。

在大城市和大都市这个平台上,作家们寻找志同道合者,相互交流思想,提出文学创作的纲领,发表文学写作思想,各种宣言层出不穷[2],对城市生活和现代化的赞美、困惑、迷茫、反思、批判成为文学的主旋律。城市不仅为20世纪末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特殊环境和氛围,提供了机构和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城市与现代化话题或者反城市与反现代化话题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文学创作的本体,即进入了文学的本身。

城市和城市生活成为这一时期欧美文学作品的表现主题,因此也促成了大都市文学特点的写作方式。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大都市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文学生成和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历史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导致了一种新的美学价值产生,或者可以说是对传统美学价值观的反动。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科技和大众媒体的急速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积极地寻求介入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大都市形成的过程中已经逐步产生所谓的都市文学诗学观,或者说,逐步生成了一种都市的艺术审美观,这一时期的都市化和现代化是一个同步性的概念,是这一时期各种艺术门类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大都市成为“新时代”的特征和象征。

[1] 参见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 如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Jean Moréas)发表《象征主义宣言》;菲利波·托马索·马利内特(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1909年2月20日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1916年胡戈·巴尔(Hugo Ball)在瑞士苏黎世发表了《达达主义宣言》;叶赛宁在1919年发表在俄罗斯文学杂志《汽笛》上的《意象主义宣言》;1924年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