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60年
1978年在北京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应需而生,一批年轻的教师从昌平200号回到燕园,迎来了首届生龙活虎的莘莘学子,计算机系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系,也是北大首个“年轻的老系”。
首届学生中,有的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有的来自工矿企业,有的刚出校门,还是稚嫩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满怀激情和追求,憧憬着未来的报国理想,走进北京大学这个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和一批刚从教学科研第一线下来的年轻教师们一起,在一无办公之地、二无图书资料、三无计算机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业之路。
1983年,我被任命为计算机系主任,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1979年系里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得了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一批批新生力量加入,一批批优秀人才奔赴国内外各个岗位。至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计算机系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计算机软硬件和集成电路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我也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专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者先育己,身教重于言教,教学相长共同成长,我从教60年对此深有体会。我喜欢通过讨论班的形式,和同学们研讨;我鼓励大家创新,从不预设框框。其实,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发现了我未曾思考的问题,促使我去研究探索,真是得益匪浅,我们的一些成果,也是以教学相长这种方式获得的。
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发布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这是一个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特区”,提出两条要求:探索高校体制改革和教育公平问题;而考核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受社会和企业欢迎。国家对此也出台了配套政策。这令我眼前一亮、振奋异常。我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崭新的创新平台,它既是解决产业发展中软件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又能实现对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创办高质量学院的探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负责北京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2004年后更名为“北京大学软件和微电子学院”)的筹建工作。那年我已经快70岁了,有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许多人劝我:“都70岁了,该颐养天年了,还挑起这副又苦又累又难的担子,你真是不服老啊!”想想我也确实是乐于迎接挑战,还只为那句话:“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越困难我越有斗志。
为建设和完善软件工程教育体系,2005年,我与孙家广、李未、周兴铭等院士联名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软件工程学科并试点培养工程博士;2009年,北大和清华、北航等28所高校论证并联合上报了“增设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调整建议书”;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讨论通过软件工程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工程博士列入专业学位目录,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从2002年首届学生入学到今天,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已走过17个年头,培养出了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人才,每年都有众多的软微毕业生加入如华为、腾讯、中芯国际、微软、IBM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例如,近几年单是加入华为的毕业生每年均超过30人,加入腾讯的毕业生每年超过20人。至今,在华为工作的软微学院校友约300人。他们为中国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老师,我为“软微人”感到自豪。
2018年10月,在从教60年的师生座谈会上,我以“亦友亦师、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共同成长”为题,历数60年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奋斗、进取的桩桩件件,回顾从教60年的历程,回顾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祖国的阳光雨露下,成长的点点滴滴,深刻地感受到“师生情、同窗谊”的宝贵,深刻领会到祖国之爱,这激发了我的爱国奋斗之情,永远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