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孩子的情绪管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情绪没有对与错,认出情绪后面那个需要爱的孩子(2)

实际上,有很多像阳阳这样懂事的孩子之所以懂事,正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懂得调理和控制情绪的父母,他们甚至从小就承接着父母情绪的垃圾。这些可爱的孩子,成了不懂事的父母们解压的“情绪垃圾桶”。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绪垃圾的折磨下艰难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良好的示范,往往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不懂得如何调理和控制自身的情绪。最终,这些坏情绪在孩子心中扎根,抢夺了正常的心理营养,最终长出一片荒芜。

不要因为孩子小、不懂事,就随意地将孩子当成宣泄的对象;不要让孩子在恐惧、担忧、害怕中成长。对于父母来说,说话的艺术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只有感受到完全的爱,孩子才能有充足的安全感。

长期被迫做“情绪垃圾桶”的孩子,心中真的会充满情绪的垃圾。

父母课堂

面对已经在情绪上受伤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1.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说,这是我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指出,人主要有恐惧、惊讶、悲痛、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接受共8种基本情绪。而影响人的情绪反应除了外界刺激之外,还有心境和生理节律。心境是持续的、低强度的情绪状态,也是各种基本情绪最弱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心境以一种微妙的情绪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所以,父母们应该先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当发现坏情绪的根源不在孩子时,要及时而清楚地告诉孩子:问题在我,我生气不是因为你。但是现在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坏情绪,你是否可以暂时离开,等我情绪好一些了咱们再沟通呢?

2.与孩子和好之前,先与自己和好

很多父母在情绪失控、对着孩子发完脾气后,等冷静下来时,会在心中生出十分强烈的懊悔心理,忍不住想方设法去补偿、修复与孩子的关系。然而过不了多久,同样的场景又会重新上演,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其实,失控之后盲目地“讨好”孩子,不如先反思自己、原谅自己,分析一下自己失控的原因,导火索是什么?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对某件事情心怀怨气而无法表达?反思过后,放松心情,正常地与孩子互动,就是修复与孩子的关系最好的做法。

3.用尊重与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和好

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是最不会记仇的人。当你心情平复之后,可以先向孩子解释自己失控的原因,并请求孩子的原谅。例如:“宝贝对不起,刚才是不是吓到你了?有没有生妈妈(爸爸)的气?”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委屈。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尊重。如果你希望孩子改正某个缺点,可以试试这样说:“我再生气,也不该那样骂你。但我希望你到了睡觉的时间可以主动去睡觉,而不是继续玩玩具,否则我会有受骗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很愤怒,就像你觉得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的时候一样。所以,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希望我怎么做时,可以配合妈妈/爸爸吗?”

或者,我们还可以跟孩子做一个约定,比如我们情绪失控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主动提醒:“妈妈不要生气了。”从而让孩子掌握一些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承受。

最后,如果孩子表达了原谅,别忘了向他表示感谢。我们可以和孩子拉拉钩,约定以后不管谁生气,都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能随便发脾气。

4.出去透透气,远离引爆情绪的地点

如果下次再有愤怒来袭,不妨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在情绪爆发之前离开现场,让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

哪怕出去走5分钟,或者到另一个房间喝口水,也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机,以避免直接将坏脾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5.每天5分钟,为自己充充电

我们很容易一下班就匆匆忙忙地回家,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全职妈妈,每次出门后都想着赶紧回家……却不承想,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来舒缓工作上的疲惫和照顾孩子的压力……不妨每天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去楼下散散步,听听音乐。

这小小的5分钟,会给我们很大的耐心和勇气,去拥抱每天“一地鸡毛”的日常。

6.允许孩子犯错,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孩子做了错事,父母特别容易紧张,就怕孩子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常常会自己脑补这个错误有多严重,于是对孩子各种教育、讲道理……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小的时候,不是也经常发生类似的错误吗?

对待非原则性问题,学会放松下来,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学会承担自然后果(当然,这后果是在孩子承受能力之内的,这一点需要父母严格甄别),他们才可以走得更远。

3.不见风雨的“乖乖宝”也许更需要父母的关注

不管是高兴、害怕或者痛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就像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与这些情绪自然相处,如何对不好的情绪进行管理,就很可能让他们陷入情绪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我曾经看过一份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据其中的数据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在中国,每年自杀的孩子人数超过了20万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成绩优异,未来一片光明,却因为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问题而离开了这个世界。

例如,一位贵阳的初二男生在家里自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自己是一个废物,样样不如别人;一位广东的初三男生自杀,因为家长不让他玩游戏机;几位初中女生一起结伴自杀,仅仅是因为考试失利,怕家长责骂……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想责怪这些孩子做出的选择,我相信在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极为痛苦的。但作为一个老师,我又极为痛心。这些惨痛的案例也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比获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事情。因为,后者只是一种能力的展现,而前者关系着的却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小鱼是我班上一名优秀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大班长,学业成绩优异,不夸张地说,她得第一的概率超过了九成。不仅如此,她的兴趣爱好广泛:钢琴、舞蹈、声乐、朗诵、围棋、绘画、书法等,都获得过国家级别的奖项。

小鱼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她的爸爸妈妈都在大学里工作,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小鱼的教育也非常用心。据小鱼的父母说,他们在孩子还没出生之前,就做了明确的分工,爸爸是理工科出身,所以孩子所有关于数理化方面的内容都交给了爸爸;妈妈是文科生,小鱼的文艺和语文、英语等相关科目就由妈妈负责。爸爸在家里主持大事,而穿衣吃喝这样的生活琐事全部由妈妈负责。

可以说,小鱼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独享着父母全部的呵护和疼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鱼也确实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在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她虽然乖巧,性格上却有着和爸爸一样的执着和倔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获得别人的高度认可和评价。长此以往,小鱼心里便形成了“我必须是最好的”的潜意识。

有一次,学校要进行演讲比赛,先从班级开始进行初评,然后进入年级二轮评选,最后只有十人可以参加学校最终的比赛。

我在布置任务之后,小鱼就和妈妈一起合作筛选作品,妈妈亲自上阵,给小鱼修改篇目。妈妈在大学期间就是演讲高手,辅导小鱼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小鱼一板一眼地跟着妈妈学习每一个动作和声调,甚至把妈妈的每一个眼神都复制得活灵活现。

班上共有8名同学参加预赛,小鱼的表现遥遥领先,轻松地从班里的推选走到了年级复赛。小鱼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内心却是满足和骄傲的。

最紧张的学校大赛开始了,学校采取现场转录的方式,赛场上只有十名裁判坐在台前,偌大的比赛场馆无形地给每个选手增加了一份压力。虽然小鱼见惯了大场面,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接下来,轮到她时,刚报完题目,音乐却没声了,她傻傻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负责的老师研究了半天也没发现问题,就告诉小鱼不要用背景音乐了,自己直接演讲就可以。

对于这突然的变故,小鱼一下子慌了神,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这突然的改变——毕竟她今年还不足十岁。小鱼的声音逐渐变低,她不敢看评委的脸。紧接着,她的脑子也开始混乱,居然忘记了后边的台词。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小鱼落选了。这是小鱼第一次参加比赛而没有拿到奖项,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耻辱。在台上时,她就已经忍不住开始流泪。全班同学都在安慰她,纷纷告诉她:“没事的,这次只是出了小事故,你是最棒的!”

然而,大家的关心并没有止住小鱼的眼泪,直到妈妈到来时,她的泪水还停留在脸上。

回到家后,小鱼一直压抑着的情绪爆发了,她看到桌子上的演讲稿,拿起来把它撕得粉碎,开始号啕大哭。这一夜,小鱼都是在哭声的陪伴下度过的。

妈妈心急如焚,在半夜的时候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老师您好!小鱼今天比赛失利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回来后,她一直在哭,今后学校这样的比赛您可以让她少参加吗?我看着很心疼。”

通过小鱼妈妈发给我的文字,我可以感受到,小鱼妈妈十分疼爱小鱼。对于妈妈来说,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失败、哭泣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在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中,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种理念传递到孩子那里,就会让孩子害怕失败,觉得失败是可耻的。然而,他们越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就越差,甚至会形成一种观念: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当我们指责孩子脆弱、承受力差的时候,各位父母有没有扪心自问:到底是孩子接受不了失败,还是自己接受不了孩子的失败?

当孩子第一次感受到挫折的时候,小鱼的妈妈感受到无比的痛心,希望带孩子远离伤害,我可以体会这种心情。但是,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庸品,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感受生活的权利,只有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才会长大。如果孩子遇到了苦难,父母就帮助他们披荆斩棘,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是不完整的。

我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小鱼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太多的赞美和欣赏,对于她,这可以让她充满自信,更加有优越感,但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体验的缺憾。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成功和失败,只有交替感受这两种情绪,才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强大。

小鱼演讲失败,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尽管她顺利地通过了很多次考核、比赛,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十年的成功经历不能代表她一生都如此平坦。在她未来的生活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出现,父母不能替她省掉这一课。

父母除了给小鱼更多的肯定,还要时刻教导小鱼:优秀不是一个孩子的标签,每个人都会经历成功和失败,每个人都有优秀的一面,人不可能做到每一方面都优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害怕失败的孩子,只有害怕孩子失败的父母。当孩子失败时,给孩子哭的机会,教他们正确看待失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不良情绪的蔓延。

父母课堂

如何对孩子进行“失败教育”?

1.纠正孩子对失败的认知

不要只讲述成功者的故事,也可以找一些名人遇到挫折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或者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这可以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只要能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是人生的收获。

2.让孩子尝试失败

在平常的游戏中,试着故意让孩子输掉比赛,让他们体验失败的感觉。或者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考试或比赛,让他们明白,输赢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始终保持一个积极的活动态度。

3.不管输赢,都要鼓励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欣赏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对失败有一颗平常心,孩子也会根据父母的反应进行调整。如果孩子对比赛的结果表现得过于沮丧,不妨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散心,降低他们对失败结果的挫败感。

4.认出孩子“双重人格”与情绪背后的深层需要

某次家长会过后,我和其他老师与几位学生的妈妈一起闲聊。其中,当一位妈妈问起她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时,我和几个任课老师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说孩子在学校热心、开朗、懂事、勤快……孩子的妈妈听了,嘴里说着“那就好,那就好”,脸上却写满了不可思议的问号。

过了一会儿,她忍不住跟我吐槽说:“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真的有这么好吗?他在家里可完全不是这样啊,跟你们说的完全不是一个人。我是不是养了一个‘假孩子’?”

在学校是乖宝宝,回到家变成小恶魔;在学校能言善辩,回了家却变得沉默寡言。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情绪状态完全不一样,你是不是对这一场景非常熟悉?

相信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发现过孩子这种行为上的反差。对此,有的父母认为这很正常,觉得孩子是“怕老师”。但是,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开始出现这种“两面人”的状态,而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却很少有人探讨。

小伟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但因为身材瘦小,即使站在一年级的队列里,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小伟的妈妈非常关心孩子,经常找我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久而久之,我对他家的情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原来,小伟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姐姐整整比他大了24岁。因为生育小伟的时候,她的妈妈已经是高龄产妇,小伟出生后就住进了保温箱,身体也一直比同龄人瘦小很多。

为了让小伟壮实一点,妈妈可谓费尽心思,不仅关注小伟的营养搭配,做饭还讲究色香味俱全——为了让小伟多吃两口。然而,妈妈越是费尽心思地照顾小伟,小伟越是不爱吃饭。他每顿都吃不了一两口,而妈妈也不厌其烦,刚刚撤下饭菜,就又做一顿,不吃就再做,有的时候,一天要为他做七八顿饭。

小伟升上高年级之后,中午需要在学校吃饭。妈妈怕他营养跟不上,每天都让他带饭。不过,这些饭菜,大部分都是他与同学们分享。回到家后,小伟依然吃得很少。每次妈妈催小伟吃饭,小伟就会不耐烦地说:“不吃,不吃,我不吃!”妈妈把饭碗放到小伟的手上,说:“伟啊,是不是在学校吃得太多了?要不妈妈明天给你少带点,回家不吃怎么行呢?”

“你啰嗦不啰嗦呀?说了不吃!不吃!你还问!”正在玩游戏的小伟对此很不耐烦。而妈妈似乎已经习惯了孩子的这种态度,继续温柔地说:“你吃一点儿,我就出去了。”

小伟停下手里的游戏,怒气冲冲地对妈妈说:“我让你出去,不许再进来。”

妈妈对孩子的态度一点儿不生气,继续说道:“好,好,你吃一点儿,我就出去,再也不进来了。”

小伟烦躁地把鼠标一丢,站在椅子上,双手插腰,大声地呵斥妈妈:“立刻从我的房间里出去,你太烦人了!”小伟面对的似乎不是自己的妈妈,而是一个奴隶,一点儿没把妈妈的尊严放在眼里。而妈妈呢,对于小伟的这种无礼的言行照单全收,情绪依然保持良好。儿子怒目圆睁的不良情绪和妈妈的和蔼可亲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这样一个在妈妈面前跋扈、任性的孩子,在学校里完全换了一个样子。在我的印象里,小伟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课间总是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发作业,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很多同学都喜欢和他交往。

他的成绩虽然不是非常优秀,但是从来不在课堂上捣乱,总是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讲。他还很有正义感,总是能够帮助那些被欺凌的同学。他性格温和,每天都是笑眯眯的,大家都很喜欢他。

家里的小伟在妈妈面前嚣张跋扈,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又是乖巧懂事的。是什么让同一个孩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

其实,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不一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状况,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就像我们在领导面前和在家人面前表现出的不同状态一样,孩子在不同环境中体验到的安全感也会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会让他本能地找到一个最舒服的状态,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果孩子的这种反差没有导致其他问题,只要家长守住自己的原则,就很容易改正孩子的这一行为。

但是,在小伟的故事中,造成他“双面性格”的原因,除了他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还有一个更大的因素,就是妈妈对他的溺爱。妈妈担忧小伟的身体健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多的担忧情绪反而成了小伟的心理负担,激起了他的情绪反抗,从而形成了情绪条件反射。

记得父亲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对我们说过:“吃饭是人的一种本能,饿了自然就会吃,不饿的话,就算是山珍海味也是无味的。”小伟妈妈因为自己曾经是高龄产妇,所以担心他先天营养不足,想尽一切办法后天弥补,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小伟虽然瘦小,但在学校的体检中,各项指标都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