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感冒发热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致,以发热、怕冷、流涕、喷嚏、全身疼痛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感冒多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冒初起阶段,感冒初起,多因感受风寒。第二阶段是外寒里热阶段,即感受风寒以后,由于体质或用药等原因,部分入里化热,而出现外寒里热。第三阶段是风热阶段,即风寒完全化为风热了。但也有的感冒一开始就是风热阶段,没有经过第一、第二阶段。第四阶段是体虚阶段,即感冒发热导致身体气血亏损,出现气血亏虚,虚寒虚热。也有一些平素体质偏弱的患者,一上来就是第四阶段,出现体虚感冒发热。第五阶段是康复阶段,本阶段感冒基本痊愈,略微留一些小的病症,例如鼻塞、流涕等。当预防再次感冒。
第一阶段:风寒感冒
这是感冒的第一个阶段,常见症状轻微,如低热、流清鼻涕、打喷嚏、鼻塞、鼻尖发凉、手脚发凉,有时候也会看到腹部受寒的表现,如腹痛,大便偏稀、次数多,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两脉浮弦紧等,此时风寒邪气尚在浅表,用疏风散寒退热法治疗,最容易痊愈。
注意:
发病之前的经历也可辅助诊断。例如感冒前有出门吹冷风,或洗澡、穿衣服少等不慎受风寒的经历。
葱豉生姜汤 组方:
葱白4段(带须)、淡豆豉6g、生姜5片。
方法:
取带葱根的葱白,与淡豆豉、生姜一起放入锅内,加水大约500ml,先用大火烧开锅后,再换用小火煎煮5~10分钟即可。煎煮出来约300ml药液,然后趁热服用。也可以加适量红糖。如果没有淡豆豉,仅用葱白熬水喝,也能起到发汗退热的效果。
功效:
温散风寒、发汗退热。
主治:
适用于风寒感冒初起的发热、无汗、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怕冷、舌苔薄白等。
案例:一位小朋友外出旅游,随后又回老家,旅途劳累,饮食不规律,又吹风受寒,出现发低热,手脚冰凉,不思饮食。察其苔白,舌质基本正常。诊为风寒发热。予:生姜15g、淡豆豉10g、葱白4段、苏叶10g、大枣(剥开)5个。煮水10分钟,内服。次日热退。注意:大枣剥开是将大枣外面的皮撕破,目的是将大枣的味道煎煮出来。
小儿推拿法
1.散寒解表—揉外劳宫5~10分钟。
外劳宫在手背上,与内劳宫穴相对处。用拇指指腹在外劳宫穴处顺时针或逆时针轻揉5~10分钟(图1)。
图1 揉外劳宫
2.散寒温中—揉一窝风3~5分钟。
一窝风在手背腕横纹中央凹陷处。具有发散风寒、温中行气、宣通表里、止痹痛、利关节的功效。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一窝风(图2)。揉一窝风3~5分钟。
图2 揉一窝风
3.清热解表—清天河水200次。
天河水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用食指、中指指腹在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做直线推动,称为清天河水(图3)。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
图3 清天河水
4.解表退热—清肺经、清肝经各200次。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为肺经的位置。用拇指或食指在肺经,从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称为清肺经(图4)。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
图4 清肺经
食指末节螺纹面为肝经的位置。用拇指或食指在肝经,从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称为清肝经(图5)。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
图5 清肝经
捂囟门法 位置:
囟门(前头部)。
方法:
家长可以先将双手搓热,然后五指并拢,将温热的手掌轻轻捂在囟门上方,待手掌温度下降,再将双手搓热,再次捂在囟门处,如此反复操作。若是手掌较为温热,可以连续捂10~20分钟,婴幼儿的鼻尖往往就会出汗。或将一块热毛巾反复敷在囟门上。每日捂囟门2~3次。每次10~20分钟。
功效:
温散风寒、发汗退热。
主治:
感冒初起、微微发热、鼻塞不通、喷嚏时作、鼻流清涕者。
注意:
18个月内儿童囟门处尚未完全闭合,应小心谨慎,注意用手掌轻轻捂在上面,不要用力按压,以免伤到囟门内部脑组织。
苏叶水泡脚 组方:
紫苏叶50g。
方法:
取紫苏叶放在洗脚盆中,然后加上开水浸泡3分钟。焖出药味儿后,再加适量凉水,将水温调到合适温度,然后泡脚10~20分钟即可。或者泡到身体微微发热,出汗亦可。每日1~2次,连续2~3日。
功效:
祛风散寒、发汗退热。
主治:
外感风寒所致感冒初期,症见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低热等。
注意:
若是鼻塞流涕明显,也可以配合用紫苏叶3~5g放在茶杯里泡水,代茶饮。可以增强散寒通窍的作用。
藿香正气水贴敷肚脐 组方:
藿香正气水1支(10ml)、酒精棉球1个、无菌纱布1块、胶布1卷。
用法:
先将藿香正气水温热,然后用酒精棉球蘸上藿香正气水,放在肚脐处,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连续贴敷2小时。每日1~2次。连续1~3日。
功效:
散寒除湿、发汗退热、止泻止呕、温中止痛。
主治:
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鼻塞、流涕、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
注意:
若皮肤对酒精或胶布过敏,也可以选择无酒精的藿香正气水或防过敏胶布,以免刺激肌肤。
中成药
中成药可以用感冒清热颗粒,或风寒感冒颗粒,以疏风散寒,解肌退热。
第二阶段:外寒里热感冒
风寒感冒进一步发展,多会“入里化热”,成为外寒内热类型的感冒。外寒里热形象地说,就是“寒包火”。此时既有受寒的症状表现:鼻流清涕、喷嚏、鼻塞。同时也有内热的表现:清鼻涕中有黄鼻涕,咽喉略疼痛,口干口渴,咳嗽吐黄色黏稠痰,大便干,小便开始变黄,等等。此时治疗应寒热并用。既要散寒,又要清热。还要看寒热的比例,风寒表现重,就以疏风散寒为主,解表清热为辅;风热表现重,就以疏风清热为主,解表散寒为辅。
外寒里热食疗方 组方:
葛根15g、金银花6g、菊花6g、生姜5片、苏叶6g。
用法:
将葛根、金银花、菊花、生姜、苏叶等洗净放入锅内,加水800ml,煮大约15分钟,水煎至400ml。然后分2~3次服用。
功效:
疏风散寒、解肌退热。
主治:
本食疗方适用于外寒里热,寒热并存的感冒发热。症见鼻塞、喷嚏、鼻涕清黄相兼、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者。
小儿推拿法
1.散寒解表—揉外劳宫3~5分钟。
2.散寒温中—揉一窝风3~5分钟。
3.清热解表—清天河水600次。
4.解表退热—清肺经、清肝经各300次。
青蒿浴法 组方:
青蒿100~300g。
用法:
3岁以内用青蒿100g,3岁以上用200~250g,先将洗澡水烧开,加入青蒿后煮沸1~2分钟,将锅离火,焖出药味儿,待药汤温度适宜时倒入盆中,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出微汗,热退而安,屡获良效。
功效:
祛风散寒、疏风清热。青蒿是菊科植物,味苦,性辛寒,归肝、胆、三焦、肾经。具有辛香透散、解毒清热的功效。
主治:
适于风寒感冒,外寒里热或风热感冒。因热水温热,可散风寒;青蒿微凉,可散风热。故无论风寒或是风热感冒,都可以用本法治疗。
注意:
若有高热不退等急症或重症,需及时就医,切勿延误病情。此时本法仅可作为辅助方法。
按语:
广西中医王鉴钧,出身三代中医世家,每遇小儿感冒发热,均喜用青蒿浴法治疗,每每获得良好效果。成人亦效。本法简便有效,小儿易于接受,且无不良反应,值得大力推广。
反馈选摘:
@王×:昨天我家甜馨感冒发烧,用了这个方法,立刻见效了。
@晶×:晚上七点洗的青蒿澡,到十点睡觉都没有流鼻涕和打喷嚏了,真是不错,谢谢老师推荐。
@十一×:我家小儿前晚半夜发烧38.8℃。昨天早上青蒿浴洗一次,睡一觉之后体温变成37.6℃,下午回升到38℃。昨天晚上洗第二次青蒿浴,到了半夜量体温,成了37℃。今天早上已经完全退烧,很是感谢。
中成药
中成药可以选用小柴胡颗粒,适用于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寒热并存的感冒。
第三阶段:风热感冒
随着病程的发展,往往会进入第三阶段—风热感冒,即风寒完全化热入里。此时以风热症状表现为主。常见:①发热,流黄鼻涕或者浓鼻涕,喷嚏较少,略有鼻塞。②咳嗽,位置比较深,来自胸腔,声音响亮,咳痰黏稠发黄。③咽喉疼痛。④手脚发热,大便不通、便干、便难,小便黄;舌苔薄黄,舌质红。风热感冒应用疏风清热法治疗。
风热感冒食疗方 组方:
葛根10g、金银花6g、菊花6g、桑叶6g、芦根6g、生姜2片。
加减:
若仍有鼻塞,加荆芥穗6g;咽喉痛再加胖大海6g。
方法:
加水至600~700ml,先用大火烧开锅后,再换用小火煎煮10分钟即可出锅。煎煮出药液200~300ml,然后分成2~3次服下。也可以加适量冰糖或白糖。
功效:
疏风清热、解肌退热。
主治:
适用于风热感冒,症状表现如发热,流黄鼻涕,咽痛,尿黄,便干,舌红苔黄。
小儿推拿法
1.清热解表—清天河水600次。
2.解表退热—清肺经、清肝经各300次。
3.退高热—退六腑500次。
六腑在前臂尺侧缘(小指侧),从手腕部至肘部,成一条直线。食中指并拢,在前臂尺侧,从肘部向手腕方向做直线推动,称为退六腑(图6)。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适用于小儿高热。
图6 退六腑
4.温散表邪—推三关200次。
三关在前臂桡侧缘(大拇指一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成一条直线。用食中指指腹,在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向肘关节方向做直线推动,称为推三关(图7)。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推三关也可以温散表邪,有助于退热,同时可以防止退六腑、清天河水等手法过于寒凉。
图7 推三关
薄荷水泡脚法 组方:
薄荷30g。
方法:
取薄荷,放在洗脚盆中,加上开水浸泡2~3分钟,等水温合适,泡脚10~20分钟。或以身体微微发热,出汗为宜。
功效:
疏散风热、温通经络。
主治:
风热感冒,症见流黄鼻涕、发热、咽痛、咳黄痰、大便干、小便黄等表现。
肚脐贴敷法 取穴:
神阙(肚脐)。
组方:
金银花、连翘、桑叶、芦根、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芦根各5g,冰片3g。
用法:
共研极细末,放在密闭瓶中备用。每次用3g,用温开水调成糊状。然后外敷在神阙穴,外用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功效:
疏风清热、解表退热。
主治:
小儿风热感冒。
注意:
也可以选用银翘解毒片或桑菊感冒片,研成细末,然后每取适量,用温水或姜汁调成糊状,贴敷在肚脐,外面用胶布固定。
后背刮痧法 选取部位:
后背督脉及两侧膀胱经。
用具:
刮痧板1个,温水1杯。
方法:
①首先拍痧。即沿着督脉以及两侧膀胱经,用手掌在后背部依次轻拍,此时往往会看到在后背肩胛骨内侧以及其附近区域的皮肤发红,甚至有许多小红点,即痧点。痧点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连成一片。②刮痧。先用手蘸取温水洒在后背,然后用刮痧板沿着督脉,及整个后背膀胱经,从上向下,从里向外用力刮痧,直到后背出现红色痧点为止。
功效:
疏风解表、凉血退热。
主治:
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鼻流黄涕、全身疼痛、咽喉疼痛、头痛、目痛、大便干、小便黄等。
中成药
需选用可以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颗粒(夏桑菊感冒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复方金银花颗粒等,都可以。若是咽喉肿痛也可以配合小儿咽扁颗粒或复方板蓝根颗粒。
第四阶段:体虚阶段
感冒发热后期,身体正气因为抵抗邪气消耗太大,多会出现气血亏虚。患者常伴有气血亏虚的表现:比如反复发热不退、身体乏力、食欲不振、面色发白、疲劳、两脉无力。也有平素体质偏弱,气血亏虚的患者一上来就是体虚感冒。常见症状为发热,有时甚至是高热不退,或反复发热不退,鼻塞流清涕,手足冰冷,面色发黄发暗,平时身体瘦弱,疲劳乏力,容易感冒生病。
体虚感冒食疗方 组方:
葛根15g、苏叶6g、党参6g、菊花6g、生姜3片、大枣(剥开)3个。
方法:
加水600~700ml,先用大火烧开锅后,再换用小火煎煮10分钟即可出锅。煎煮出来药液300~400ml,然后分成2~3次服下。也可以加适量红糖。
功效:
补益气血、疏风散寒、解肌退热。
主治:
用于体虚感冒或者反复感冒发热,或感冒后期,身体气血亏虚的病症。
小儿推拿法
1.温阳散寒—推三关600次、揉外劳宫5分钟。
2.清热解表—清天河水500次。
3.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摩腹200次(顺逆各半),补脾经500次,揉板门2分钟。
摩腹,可以用手掌放于腹部,先呈顺时针方向摩100次,然后逆时针摩腹100次(图8)。若是儿童积食腹胀,大便不通,也可以稍稍用力,带动皮下组织,甚至大肠小肠蠕动,称为揉腹。摩腹可以消食和胃、导滞通便,主治腹胀、厌食、大便秘结等症。
图8 摩腹
脾经为大拇指桡侧缘或大拇指末节螺纹面。以拇、食二指捏住儿童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儿童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称为补脾经(图9)。从拇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脾经。来回推脾经,称为清补脾经。补脾经可以500次。频率大约为60~100次/分钟。补脾经可以健脾益气、补益气血。清脾经可以清利脾胃积热。
图9 补脾经
板门穴即手掌大鱼际。用拇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上做揉法,称揉板门(图10)。揉板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的功效。
图10 揉板门
温和灸法 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涌泉穴(图11)。
大椎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大椎穴可以清热解表、温阳益气。
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风门可以解表通络、止咳平喘。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肺俞可以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用具:
艾条1根。
方法:
先将艾条点燃,医者左手食、中二指置于儿童穴位旁皮肤的两侧,右手持艾条,将艾条悬于距离穴位10cm左右的位置,艾灸穴位,以感觉到温热而不烫为宜。并通过左手指感知艾灸的灼热程度,来调整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温和灸大椎、风门、肺俞穴各3~5分钟,然后温和灸涌泉2~3分钟。一般每次艾灸15~20分钟,1岁内的孩子每次艾灸5~10分钟就行了,每日灸一次,连续艾灸数日即可。
图11 背面穴位图
功效:
温和灸法可以通阳散寒、祛风退热、补益气血、降逆止嗽。
主治:
主要用于身体气血亏虚造成的感冒发热。
注意:
由于儿童不能较好反映艾灸灼热的程度,故需家长辅助,以感知温度高低,并及时调整艾条与皮肤的距离。切勿烫伤。
中成药
中成药选用参苏丸(参苏饮)治疗。参苏丸可以在补益正气的同时,散寒解表。有热退热,有寒祛寒,有虚补虚,比较适于身体气血亏虚所导致的感冒。
第五阶段:康复阶段
本阶段是感冒已基本痊愈,但残留一些小的症状,例如鼻塞不通,流鼻涕,打喷嚏,手脚发凉等。此时应积极治疗残留症状,并预防重感。
鼻塞不通—葱白汤熏鼻 组方:
葱白1根。
方法:
将葱白切碎,放入小锅内,先用大火煮沸,再换成小火煎煮,让葱白水的蒸汽散出来。然后让宝宝自然呼吸葱白水的蒸汽,以缓解鼻塞症状。
功效:
温通鼻窍、温散风寒。
主治:
感冒或鼻炎、鼻窦炎等导致的鼻塞不通、鼻息不畅。
注意:
应密切观察,防止烫伤。
鼻塞流涕—热敷法 取穴:
大椎穴。
用具:
盐袋(或热水袋)。
方法:
盐袋放在微波炉加热后,将热的盐袋(或热水袋)放在后背大椎穴处,连续敷上10~20分钟,以使身体微微发热,出汗。每次10~20分钟,每日1~3次,对缓解鼻塞不通、流涕等有较好疗效。
功效:
温阳散寒、温通鼻窍。
主治:
用于感冒后期鼻塞,流涕不止。
案例:一位同事夜间给我发微信:“范大夫,打扰您了。孩子(10个月大)周四时就有点流鼻涕,周五晚上睡觉躺着都不行,鼻子一直不通气。她现在还是鼻塞,刚才喂奶也费劲了,都不怎么喝,估计是堵着嘴,透不过气来。您说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我说:“这个好办。有两个办法:一是用苏叶30g煮水泡泡脚,微微出汗;二是用热水袋热敷后背,微微出汗。”次日下午见到她的时候,她对我说:“您这个热水袋热敷后背的方法真管用,我给孩子热敷了半个小时,鼻塞流涕就没有了,特别好。”
注意:
防止烫伤。
鼻塞流涕—热姜丝贴脚心 组方:
生姜1块。
方法:
将生姜切丝,用锅炒干,炒出香味后,将炒好的姜丝放到一个小纱布袋里,再将微热的姜丝纱布袋固定在宝宝脚心,穿上袜子即可。
功效:
温散风寒、温通鼻窍。
主治:
感冒受寒出现的鼻塞流涕。
注意:
姜丝要温度适宜,以免烫伤。
感冒的预防
摩身柱穴防感冒 取穴:
身柱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方法:
用手贴在身柱穴处皮肤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摩10~20分钟。开始摩时皮肤微热,久则身体发热。
功效:
身柱穴是身体强壮要穴。每日晨起摩此穴,可有效预防感冒。
主治:
身体体质较弱,容易感冒,或者感冒反复不愈者。
按摩手心、脚心和囟门,预防感冒 选取部位:
手心、足心、囟门。
方法:
每日早晨起来,轻轻在宝宝的手心、足心搓揉,并用手掌的大鱼际(大拇指掌根部位)放在儿童头顶囟门处,做环形按摩。每日按摩10~30分钟。
功效:
增强体质,祛风散寒,预防感冒。如《千金要方》所言:“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主治:
平素体质较弱,容易感冒或感冒反复不愈者。
注意:
18个月内儿童囟门处尚未完全闭合,应小心谨慎,注意用手掌轻轻在囟门按摩,不要用力按压,以免伤到囟门内部脑组织。
日常注意
1.饮食注意 感冒期间应多吃清淡、温热食物,多饮热水。少吃辛辣、肉食、油腻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2.日常应多穿衣服,防寒保暖 曾遇到一位患者,反复感冒、发热、咳嗽3个多月。且每次反复几乎都是因为受寒。然后,我就建议家长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多穿衣服,多盖被子。尤其是晨起,先穿衣服,再起床,严格执行。果然病症好了以后,就没有再反复。
3.伴有食积要消食化积 感冒伴有积食者,多会出现口臭、口苦、腹胀等,此时应配合用大山楂丸或保和丸等消食化积。
4.危重病症及时到医院就诊 若是感冒发热持续不退,或者高热不退,或者出现惊风、抽搐、严重腹泻、呕吐、惊厥等严重病症,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5.感冒初期为病毒性感染,不能乱用抗生素。
6.体质弱者或者感冒严重者应及时就诊,不要盲目硬抗感冒对身体有好和坏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可以促进身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对身体也有很大的伤害。感冒时,病毒、细菌入侵人体,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防御,就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表现。此时,发烧并不是坏事,是免疫系统与病菌做斗争的表现。若免疫系统取得胜利,会使人体对这种病菌产生抗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提高了人体对这种病菌的免疫力。但是人体若长时间的发烧或高烧,就说明靠自身的免疫力已经不能战胜病菌,此时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不仅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还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导致身体虚弱。
故对疾病,有的孩子该抗,有的不该抗。那么,什么样的孩子该抗,什么样的孩子不该抗呢?就看孩子体质强壮不强壮。如果平时身体强壮,病症不严重的话,适当硬抗也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也要密切观察,若病症较为严重,或者恢复较慢,也需要及时治疗。若是平时容易生病,体质较弱,或者病症较为严重,则必须及时就医。切忌盲目硬抗。
Tips 感冒注意防食复,不要急着补身体
《红楼梦》贾府主仆一旦病后,多以米汤调养,为何锦衣玉食之家病后不进大补之物,而只以寻常米汤调理?有点医学常识者均知:是为防止食复。
然而,很多家长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在孩子感冒生病时往往吃饭少,故到疾病将要痊愈时,家长就会变着花样给孩子吃,想好好补一补身体。但是,却往往出现病症复发,甚至比以前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中医叫做食复。食复就是疾病初愈阶段,由于脾胃尚虚,饮食过量,吃生冷、辛辣、油腻、肉食、鱼虾海鲜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疾病复发。
中医认为感冒、发热、腹泻等病证初愈,此时身体正气亏虚(脾胃亏虚),余邪未尽,即“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此时若不注意饮食,暴食暴饮,则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正气愈加亏虚;若嗜食辛辣则容易辛辣助阳,助长火势,导致再次发热;若食入过多油腻肉食,“灰中有火”,则油腻遇火,容易死灰复燃,再次发热。如《素问·热论》所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如何防止食复呢?具体如下:
1.饮食宜清淡以养脾胃。一是应当清淡饮食,多喝小米粥或大米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二是适量饮食,别太多、太猛,避免暴食暴饮;三是不要太辣、太咸、太油腻,不吃肉食、鱼虾海鲜等。
2.注意防寒保暖。多穿衣服,多吃热粥热饭,不吃凉(温度低)的食物。
3.饮食量应从少到多,质地宜从稀到浓,从易消化至正常饮食,切忌强食,待胃气复苏,饮食渐香,直至能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