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医者之初心和终心
从医60年,行医55年。有人问徐小云:“您诊治过的患者有多少?”徐小云说:这怎么算得过来。后来有人这样为徐小云计算:前25年中,诊治50人次/天×300天/年×25年=375 000人次;之后15年,担任行政工作,但并不脱产,诊治30人次/天×250天/年×15年=112 500人次;退休后,诊治50人次/天×50天/年×15年=37 500人次;合计约53万人次,其中也包括其在卫生所期间诊治的约1.4万人次。
从医60年来,他日日钻研的一件事,就是在海量的诊案中实践学习,历练医者仁心。20世纪60年代初,徐小云还跟着师父王彬容实习。当时枫围乡(现枫泾镇)新春大队一村民患“流注”病。家属找到王彬容,王彬容带徐小云出诊。患者家属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医药费,王彬容就免费诊治,免费为其敷外用药,并开出药方让家属去配药。过几天,患者“流注”在身体其他部位发作,他们再去诊治。这样反复去了七八次之后,徐小云单独去为患者诊治。最终患者还是没有被救回来。后来才知道,因为没钱,患者每次只敷一些外用药,并未真正服用他们开的汤剂内调,以致毒邪蕴结,正气伤尽而不治。最令医者叹息的莫过于“病能治但是没钱”与“有钱但病治不了”这两桩事了。这件在徐小云“学徒”期间亲历之事,影响了他整个中医生涯,时刻提醒他:医者当以父母之心多替患者考虑,多注意患者的内外症状,为患者的康复负责。
医者行医,世人看重的是其资历,却也不“唯资历论”。1964年,是徐小云正式行医的第2年。他被调派到当时的枫围乡潮泥滩卫生所,工作内容包括4个村的医疗和疾病预防。他刚到没几天,就有一村民来找医生去家中看病。当时还没有合作医疗,治病还要“自费”,那家人怕看病花钱超支,先自行在药店买了西药给患者吃,眼看发热、咳嗽没有好转,才来请医生出诊。徐小云见到患者,诊断出是感受风邪较重,加上体质较差,才导致高烧不退。遂开出处方,让家属去药店抓药。回卫生所后,徐小云将患者的情况告诉所里的老医生,请他们提点看法,同时还查阅医书。但徐小云依然不放心,当日傍晚、次日中午和下午先后3次去患者家中观察病情发展情况,并配合康复进程提出饮食建议。到第4天,患者发热消退,想要喝粥,徐小云这才松了一口气,并建议患者继续调理1周。后来家属说:一开始看徐医生那么年轻,总不太放心,后来见徐医生认真为患者诊治,多次热心探望,就十分放心了。这是徐小云正式工作以后第1次独立解决“疑难杂症”,大大提升了当地村民们对他的信任。此后,徐小云备受鼓舞,不断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做研究的精神弥补当时资历的不足,慢慢积累自己的医案和经验。
医者的初心和终心都是治病救人。1984年,医院领导安排徐小云担任行政工作时,当时的枫泾医院党总支书记沈鸿昌对徐小云说:“要尽量不脱产,行政工作和业务工作兼顾好。”同时也看到自己的老师王彬容自1958年卫生院成立以来一直担任院长职务,却从不脱产,坚守医者治病救人的本职。2位前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徐小云指明了未来道路。此后15年,徐小云坚持上午门诊治病,下午料理行政工作,班子会议放到晚上开,职工大会放在早上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后,常利用10分钟短会传达和布置工作。直到后来退休又返聘,继续坐堂治病,放不下的是磨炼了60年的医术,更放不下的是一份济世救人的使命感。
久久为功,方能善做善成。1991年的金山区先进工作者、1996年的金山区卫生局育才奖、2017年的“金山区名医”等荣誉,都是对徐小云60年积淀的肯定。
中医学在历史滚滚洪流中,经历了辉煌的过去、没落的曾经和逐渐复兴的现在,其传承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这本书,是对徐小云将全部人生托付于杏林后其所积累的个人心得的一次回顾总结,希望能为后来人增添一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