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赋临床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腹痛

一、概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而言。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多以寒热邪气客于肠胃立论。汉代·张仲景对腹痛一症辨证确切,并创立了许多有效治法方剂。隋·巢元方首次将腹痛专立单独病候,并对腹痛分为急腹痛与久腹痛。随后唐·孙思邈、宋·杨士瀛、金·李东垣、朱丹溪都对腹痛进行不同的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药方、明·《古今医鉴》提出了治疗腹痛的治则大法,清代医家如张璐、叶天士对腹痛的理法方药更有发展。

二、病因病机 1.素体阳虚,寒从内生

素体阳气亏虚,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故而腹痛。

2.恣食辛辣,里热内结

恣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气机不和,传导失职,以致腹痛。

3.气滞血瘀、痹阻为痛

若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机逆乱,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则可腹痛。

4.蛔虫内居、阻塞肠道

饮食不洁,蛔虫内居,阻塞肠道,肠道气机不利故腹痛。

5.感受寒邪,阻逆为痛

外受寒邪风冷,侵袭于中,或寒冷积滞于胃肠,均致气机升降失常,阴寒内盛而作痛。

三、辨证施治 (一)寒痛 【主证】

腹痛急暴,小肠连脐腹疼,得温痛减,遇冷更甚。

【治则】

温中散寒。

【处方一】

阴谷。

【手法】

泻法。

【方义】

连脐腹痛,是属于寒邪积聚于腹中之病《金匮要略》云:“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逆。”肝经的分布,环阴器、抵少腹,肾主一身之阳,寒邪积内必伤肾阳,故选用肾经的阴谷穴,是水经中的水穴。有治疗肾阳不足的作用,同时肾水是肝木之母,阴谷穴也可治肝经循经病,特别是治疗腹痛,文献记载很多,如《甲乙经》、《千金要方》等。故针泻阴谷、可以祛除寒邪、振奋肾阳、通调气血而止腹痛。

【歌赋】

《通玄指要赋》“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处方二】

阴陵泉、涌泉。

【手法】

泻法或用灸法。

【方义】

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配五行属水,应于肾,故有振奋脾肾之阳,祛散寒邪,配用肾经起点涌泉穴。灸涌泉可用其为“根结”之根穴,标本之本,充盛命门之火、祛除外来邪气。

【歌赋】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利阴陵后涌泉。”

(二)热痛 【主证】

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烦渴引饮。

【治则】

清热攻下。

【处方】

支沟穴。

【手法】

泻法。

【方义】

热结于内,气血瘀滞,腑气不通则痛。选用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穴。三焦为相火,穴属火,即火经中之火穴,针泻支沟能清热泻火,从根本上祛除便秘之主因。正如《类经图翼》所云“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者,俱宜支沟泻之。”

【歌赋】

《胜玉歌》“腹痛闭结支沟穴。”

(三)虚痛 【主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治则】

温补脾阳,益气散寒。

【处方一】

内关、公孙。

【手法】

温针灸二穴。

【方义】

脾阳不振,健运失权,气血亏虚,脏腑失养故呈虚痛病证。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络穴,与胃经相联,故本穴调理脾胃,灸之可温振脾阳。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和其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系,三焦主全身气化,内关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维络诸阴”,其病证也主要为胸腹疼痛,故内关穴有调理气机,理气和中的作用。公孙、内关相配即八脉交会穴之配穴法,主治胃腹疾患,二穴合用脾阳得振,气虚得补,寒邪可散,疼痛消矣。

【歌赋】

《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杂病穴法歌》“腹痛公孙、内关尔。”
《标幽赋》“胸满腹疼刺内关。”

【处方二】

足三里。

【手法】

补法。

【方义】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即经气旺盛之穴,阳经合穴属土,胃经亦属土,故称为土经中之土穴,通于脾胃。另从经脉循行看“其支者……属胃络脾,其直者……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由此所见,足三里主治的腹痛,是胃经循行所过之处,故针补该穴,健脾益胃,通调气机,脾升胃降,则腹痛愈矣。

【歌赋】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

(四)气痛 【主证】

脘腹胀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大便秘结。

【治则】

疏调气机。

【处方】

大陵、外关、支沟。

【手法】

泻法。

【方义】

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故现脘腹胀痛。方选大陵、外关二穴,乃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着重在调和气血的一种治本疗法。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心包络乃心之外围,心主血脉,凡与气血运行有关的病变,可选其原穴,手厥阴与手太阳相表里,外关是手太阳三焦经的络穴,联络二经的表里关系。《难经·三十八难》云:“三焦为原气之别,主持诸气”,说明它有导引原气出纳运化于一身之中的功能。所以,如有气运障碍即气滞的病变,外关穴特别具有通调气机的作用。支沟是三焦经穴,通调气机治疗便秘不可缺少。气滞则血瘀,外关侧重通调气机,大陵则辅之活血化瘀,相辅相成,对于气滞之腹痛,其缓解止疼的功效不言而喻。

【歌赋】

《五龙歌》“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
《五龙赋》“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于支沟。”

(五)虫痛 【主证】

腹部冷痛,踡卧肢冷,喜温喜按,口吐蛔虫,畏寒神怯。

【治则】

温中安蛔。

【处方】

中脘。

【手法】

灸之。

【方义】

寒邪直中三阴,蛔虫畏寒,四处窜动,故见腹痛吐虫。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第338条云:“……蚘闻食虫,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但该证比蛔厥证为重,寒邪直中三阴,阴寒气胜,阳气消沉,所以这种直中之邪,病的转变以亡阳为多,主要以阳气的消长作为安危的关键。故方用中脘穴。中脘属于任脉,是任脉与阳经四脉之会穴,也是胃之募穴。在该穴施灸,有温中暖腑,调气宽胸,逐肠胃之寒,既可制止腹痛与呕吐,又可通调胃气,发挥回阳固脱之功能。

【歌赋】

《肘后歌》“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六)其他歌赋

《肘后歌》“脐腹有病曲泉针。”
《杂病歌》“腹痛三里与内关,阴陵复溜太溪连,
昆仑阴谷陷谷穴,太白中脘与行间,
气海膈俞脾俞穴,兼治肾俞病即痊。”
“小腹痛兮治阴市。承山下廉及中封,
复溜小海关元穴,肩俞隋年壮大敦。”
“夹脐痛兮治上廉,脐痛中封与曲泉,
再兼水分通三穴。”

四、医案 《针灸问对》

覃公,四十九岁,病脐腹冷疼,完谷不化,足肘寒逆,精神困弱,脉沉细微。灸气海、三里、阳辅,三日后,以葱熨灸疮,皆不发。复灸数壮,亦不发。十日后,全不作脓,疮干而愈。

《针灸大成》

甲戌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至死,脉气将危绝。众医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予。视其脉虽危绝,而胸尚暖,脐中一块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针刺,不得已,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痛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理得痊。次年升职方,公问其故。予曰:“病有标本,治有缓急,若拘于日忌,而不针气海,则块何由而散?块既消散,则气得曰疏通而痛止脉复矣。正所谓急则治标之意也。公体虽安,饮食后不可多怒气,以保和其本;否则正气乘而肝气盛,致脾土受克可计日而复矣。”

《针灸资生经》

予旧苦脐中痛,则欲溏泻,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痛,它日灸脐中,遂不痛矣。

《名医类案》

罗谦书治真定一士人,年三十余,肌体本弱,右肋下有积气,不敢食冷物,觉寒则痛,或呕吐清水,晕眩欲倒,目不敢开,恶人烦见,静卧一二日。及服热辛之剂,则病退。延至初秋,因劳役及食冷物,其病大作。腹痛不止,冷汗自出,四肢厥冷,口、鼻气亦冷,面色青黄不泽,全不得卧,扶几而坐。又兼咳嗽,咽膈不利,与药则吐,不得入口。无如奈何,遂以熟艾半斤,白纸一张,铺于腹上;纸上摊艾令匀。又以憨葱数枝,批作两片,置艾上数重。再以白纸覆之,以慢火熨斗熨之。冷则易之。觉腹中热,腹皮暖不禁,以绵三多缝带襜系之,待冷方解初熨时,得暖则痛减,大暖则痛止。至夜得睡。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良愈。

《续名医类案》

赵从先治保义郎顿公,苦冷疾,时方感暑,俾就屋开三天窗,于日光下射处使顿公仰卧,操艾遍铺腹上,约数斤,移时日光透脐腹,不可忍。俄而腹中雷鸣下泻,口鼻背浓艾气乃止。明天复为之。如是一月,疾良已。乃令满百二十,气宿疴如洗,壮健如少年时。赵曰:“此乃真人秘诀也。世人但知灼艾,而不知点穴,又不审虚实,徒受痛楚,损耗力。曰者,太阳真火,艾即遍腹,徐徐照射,入腹之功极大。五、六、七月最佳。若秋冬间,当以厚艾铺腹,蒙以棉衣,以熨斗感炭火慢熨之,以闻浓艾为度。亦其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