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癫痫
一、概述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等神志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又称痫证,癫疾,俗称“羊痫风”。
癫痫在《内经》中称“癫疾”,其后《诸病源候论》按照癫痫发作时的不同证候表现分为阳癫、阴癫、风癫、湿癫、马癫五种。《千金要方》首次提出痫证的病名,并将痫证分为五脏痫和六畜痫,对痫证发作时的证状描述更加详尽,对痫证的诊断提出了二十条“候痫法”,为后世医者提供了癫痫的诊断依据,《三因方》、《济生方》、《丹溪心法》、《石室秘录》、《医宗金鉴》又分别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关于治疗大法,历代医家多主张癫痫发作时先行针刺。若频繁发作则于醒后急予针药调治,着重治标;发作间期应调和气血、息风除痰。
二、病因病机
痫证主要由风痰气逆所致。引起风痰气逆的原因有:
1.先天因素
病从胎气而得,孕妇突受惊恐,“恐则精却”,胎儿发育受挫;
2.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于惊恐。突受惊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
总之,本病是由风、痰引起,和心、肝、脾、肾四脏有关。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若因母体精气耗伤而肾亏,损及胎气,或素体肾阴不足时,则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可引起肝风;若大惊大恐,气机逆乱,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则易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故当七情所伤,饮食过饱,劳累过度,使脏腑功能失调,肝风挟痰随气上逆,蒙蔽清窍而发作。
三、辨证施治 (一)发作期 【主证】
发作时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手足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角流涎或有尖叫与二便失禁等。
【治则】
息风定痫、宁心化痰。
【处方一】
后溪、鸠尾、神门。
【手法】
泻后溪、神门,平补平泻鸠尾,不可过深或灸之。
【方义】
因肝风内动,挟痰上扰,心神被蒙则痫证发作。选后溪其理有二:一因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后溪通于督脉,督脉入于脑与神志有关;二因小肠与心相表里,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神门为心经原穴具宁心安神之功。鸠尾属任脉,具有散郁导气,清心宁神的作用,三穴合用清心宁神而止痫。
【歌赋】
《玉龙歌》“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仔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
《玉龙赋》“鸠尾针痫癫已发,慎其妄施。”
《席弘赋》“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通玄指要赋》“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
《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处方二】
风池,百会。
【手法】
灸风池,灸百会。
【方义】
风池为治风之要穴,肝胆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故风池有熄风定痫的作用,又足少阳经别贯于心,本穴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风池具有宁心安神作用,配百会加强疗效,因百会为三阳五会,即交会足太阳、手足少阳、督脉、足厥阴经五脉。与肝经相会具有息风作用。又督脉,足太阳均入络于脑,督脉分支和足太阳少阳之经别均入于心,手少阳经络于心包。心主神明,百会又位于巅顶,故可用于神志病的治疗。
【歌赋】
《杂病歌》“风痫疾发僵仆地,风池百会灸无灾。”
【处方三】
劳宫、涌泉。
【手法】
泻法。
【方义】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和肝相联系,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全赖精血之滋养。若肝失其养,则肝阳上亢,挟痰上扰神明则癫痫发作。涌泉配五行属木,有滋水涵木,潜阳息风作用。又因足少阴肾经上络于心,心主神明,故具有宁心安神作用。劳宫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配五行属火,火乃木之子,“荥主身热”,所以劳宫穴清心热,泻肝火,宁心神。二穴合用,一穴重在息风,一穴重在清心宁神,共奏佳效。
【歌赋】
《杂病穴法歌》“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如挑”。
(二)间歇期 【主证】
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干。
【治则】
清热安神。
【处方】
神道、心俞。
【手法】
泻法神道,平补心俞。
【方义】
平素肝气不疏,郁而化火,扰动心神,神不内守故现急躁失眠等症。神道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属于督脉,位于左右心俞穴之间,心藏神。凡有关神志方面的疾患,莫不与心有关,神道即可主治。《素问·刺热篇》云:“热病气穴……五椎下间主肝热”,五椎下间,即神道穴的所在,说明神道还具有泻肝的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神道,治寒热头痛,进退往来,痰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说明神道具有较好的宁神作用。但还须配合心俞穴,加强疗效,因为在背部俞穴中,心俞和心脏相联系,是转输心脏精气,内外相应的所在,有清心,泻热的卓效。因此神道与心俞相配合,治疗风痫病,是治本的疗法,适用于间歇期用之。长期用之,以期根治,防止复发。
【歌赋】
《百症赋》“风痫常发,神道还须心俞宁。”
(三)其他歌赋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
《杂病歌》“癫痫攒竹神门中,天井小海金门同,
商丘行间与通谷,心俞后溪鬼眼攻,
通前总计十一穴,心俞百壮有神功。”
“惊痫神庭与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类,
神阙一壮鸠尾三,七穴治之斯为贵。”
四、医案 《针灸大成》
丁丑夏,锦衣张少公夫人,患癫痫二十余载,曾经医数十,俱未验。来告予,诊其脉,知病经络,故手足牵引,眼目黑瞀,入心则搐叫,须依理取穴,方保得痊。张公善书而知医,非常人也。悉听予言,取鸠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髃、曲池等穴理其经络,疏其痰气、气血流通,而痫自定矣。次日即平妥,然后以法制化痰健脾之药,每日与服。
戊辰岁,户部王缙庵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徐堂翁召予视之,须行八法开阖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之数而愈。凡治此症,须分五痫,此卷前载之详关,兹不悉录。
《针灸资生经》
有人患痫疾,发则僵仆在地,久之方苏。予意其用心所致,为灸百会;又疑是痰厥所致僵仆,为灸中管,其疾稍减,未根除也。后阅脉诀后,通真子有爱养小儿,谨护风池之说,人来觅灸痫疾,必为之按风池穴,皆应手酸痛。使灸之而愈。
《古今医案按》
张子和治一妇,年三十,病风搐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食。诸医作惊风风痫治之,用南星、乌、附等不效。子和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曲直摇动,风之用也。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故也。”先涌风涎二、三升,次以寒剂下十余行,又以 针刺百会,出血二杯,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