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外治法

外治法是指将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直接作用于体表,或通过体表作用于体内的治疗方法,如滴眼液、涂眼膏、眼部冲洗、眼浴、熏眼、敷眼、结膜下注射、球周(后)注射等。外治法一般能使药物或其他物理治疗手段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处,具有起效快、药量小、减少或避免全身毒副作用等优点,是外眼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临证根据病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多法合用;内外治合用疗效更佳。外治法分药物外治法和非药物外治法。
一、药物外治法

1.滴眼法

滴眼法是最常用的眼科治疗方法。人眼结膜囊容量约20~30μl,除泪液外可容纳10~20μl药液。药物剂型多为水剂,适用于水溶性药物。为增加药液在眼表的作用时间、提高疗效,现有在滴眼剂中加入黏性成分(如玻璃酸钠、甲基纤维素等)者。滴眼方法是: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头微后仰,眼睛向上视,用拇指与食指拉开上下睑,将药液滴于下穹窿部结膜囊内,然后轻提上睑盖住眼球,闭目片刻。滴药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3~5次,病重者频点;需一次滴用多种药液者,两种药应间隔3~5分钟。滴入毒性药或吸收后对全身有不良影响者,滴药后应按压泪囊区数分钟。

2.涂眼法

涂眼法是将膏剂涂于结膜囊内。膏剂介质多为凡士林、羊毛脂或玻璃酸钠、聚乙烯醇等,适用于脂溶性药物。膏剂可以使药物在眼表缓慢释放,作用时间长,因此常在晚上、术后使用。涂眼膏的方法大致同滴眼法,需直接将药膏涂于下穹窿部结膜处。如使用玻璃棒,则将眼膏挤于玻璃棒一端,拉开下睑,玻璃棒平行于睑裂,轻轻涂于下穹窿部,然后嘱患者闭合眼睑,再将玻璃棒从颞侧轻轻抽出。膏剂由于药效时间较长,涂眼次数可每日1~2次,或仅于晚上睡前。

3.点眼法

点眼法是将散剂点入眼内的方法。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必须通过200目筛),灭菌后使用。方法是用消毒过的玻璃棒或毛笔尖挑取(或以生理盐水蘸湿后蘸取)药粉少许,轻轻撑开上下眼睑,将药物置于内眦处,嘱患者闭眼片刻。注意一次点药不可过多,玻璃棒头部要完整光滑,不可触及角膜;点药的次数视病情而定。因散剂现已罕见,本法现临床已较少应用。

4.浸眼法

浸眼法又称眼浴,是将眼部浸入相应药液(或水中)的治疗方法。可使药液充分接触病变处,较适用于结膜角膜疾病。一般使用专用眼杯或小盆等用具。药液配制浓度不宜过高,温度要适宜;浸眼时眼睑要频频眨动以利药物更好发挥作用。治疗传染性眼病后一定将用具充分消毒。如为抢救化学性眼外伤,要在浸眼时不断提起眼睑,并勤换水液。一般每日2~3次。

5.熏洗法

熏法是将药液加热,使其蒸气上熏眼部;洗法是以药液淋洗患眼。临床可单独运用,亦可先熏后洗,故常合称。熏洗法除药物的直接作用外,其温热作用有助于加强药物的渗透,助行药力,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及病理产物的吸收等。注意熏洗温度不宜过高,以防烫伤;出血早期、角膜溃疡有穿孔倾向者不宜熏洗。一般每日2~3次。

6.药物敷法

药物敷法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相应作用的药物直接敷于眼部皮肤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眼睑病及眼部皮肤病。药物研细末,以水、茶水、葱或姜汁、蛋清、蜂蜜、醋、胆汁、人乳、中药汁等调为糊状,亦可以鲜草药捣成糊状,直接或用纱布包裹后敷于眼部。注意如为有毒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切勿使药物进入眼内。一般每日1~2次。

7.球周注射法

球周注射包括结膜下注射、半球后注射、球后注射、眶内注射等,均是将药物经注射器注入局部的方法。本法药物起效快、作用直接,常用于麻醉和急性炎症、急性血管阻塞等。常用药物有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药、散瞳剂、麻醉剂、中药制剂等。使用本法应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适当加用麻醉剂;定位准确、手法轻巧熟练等。本法不宜多用,以防局部组织变性、机化,形成瘢痕甚至坏死。

8.球内注射

球内注射即玻璃体腔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于眼球内的方法。注射部位在睫状体扁平部,一般使用抗生素用于眼内炎。近年有报道使用糖皮质激素球内注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而致的黄斑水肿,有较好疗效。但本法消毒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应慎用。
其他尚有眼药膜、脂质体等局部给药方法。
二、非药物外治法
非药物外治大多为物理疗法,使水、外力、温度、光、电、辐射等起到治疗或保健作用。

1.冲洗法 (1)结膜囊冲洗:

主要用于结膜囊分泌物冲洗及异物尤其是化学异物的冲洗。患者取坐位,头后仰或仰卧位头略偏向被冲洗眼。眼下方放置受水器,紧贴皮肤;以洗眼壶盛生理盐水等冲眼。洗眼壶距眼的高度一般3~5cm,也可根据分泌物或异物是否容易被冲出及患者的耐受情况调节。注意应翻开眼睑,充分暴露穹窿部结膜囊;冲洗水柱尽量不要直冲角膜;若为传染性眼病时,冲洗液不要流入对侧眼。本法也可使用相应药液,用于结膜角膜炎症及化学性眼外伤时的中和性冲洗。

(2)泪道冲洗:

用于探测泪道是否通畅及冲洗清除泪囊中的分泌物,也是眼科手术前常规的术眼清洁准备工作之一。患者取坐或仰卧位,结膜囊点表麻剂或以浸有表麻剂的棉签置于上下泪小点之间数分钟;以5ml或10ml注射器安冲洗针头,向下拉开下睑,充分暴露下泪点,针头先垂直进入泪点1~2mm,然后转向鼻侧,沿睑缘向鼻侧进入3~5mm左右,推注液体。针头进入过程如有明显阻力不得强行推进,以免形成假道。

2.热疗法

热疗法是利用温度的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流,增强酶的活性等作用达到促进局部炎症及水肿吸收,增强免疫力,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治疗目的。本法简便、经济、有效,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眼睑炎症、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巩膜炎、视疲劳、眼睑痉挛、眶上神经痛、外伤及手术所致瘀血、手术后促进恢复和减轻瘢痕等。临床可根据情况灵活选用湿热敷、干热敷、蜡疗等具体方式。注意各类出血早期不宜热疗。
高温烧灼亦属热疗范围,常用于眼科手术止血,角膜新生血管治疗及顽固性角膜溃疡等。

3.冷疗法

以冷水、冰块等外敷常用于外伤出血24小时以内者;冷敷尚有止痛、止痒、收敛等作用,可用于眼睑、结膜、角膜的红肿、疼痛、过敏性疾病等。利用液氮、半导体冷凝器等产生的低温冷凝的破坏作用可用于顽固性角膜溃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封闭视网膜裂孔等。

4.按摩疗法

是按摩疗法在眼科的应用,一般以眼局部按摩为主。按摩眼部穴位可以疏通目络,流畅气血,扶正祛邪,放松止痛,常用于各类慢性眼病,如上睑下垂、眼睑痉挛、视神经萎缩、青少年近视、远视、视疲劳、缺血性眼病、眼肌麻痹、老年性白内障的初中期、慢性青光眼、干眼病及眼的预防保健等。急性炎症性眼病、出血性眼病不宜按摩。
青光眼术后通过特定的按摩眼球方法可以保持房水引流切口通畅,维持手术的降压效果;视网膜中央动脉早期,通过反复压放眼球,可以暂时降低眼压,可能起到急救治疗作用。
另外,临床上尚有许多电疗、离子导入、热辐射、电震荡等治疗手段,均有各自的适应病证范围和局限,可随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