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的选址
碉楼的产生缘于防匪、防洪等原因,其选址也基于这个功能。碉楼出现后,为了不破坏村落的整体格局,一般的居楼平面与宅基地相同,只是体型较大。碉楼多建在村后或村两侧,这样有利于村落的防卫,也符合风水景观的要求。开平1800多座碉楼中,选址在村后的碉楼占63%,其次是位于村两侧的碉楼占26%。根据碉楼的数量、位置以及各地村落情况的不同,选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轴后置型
这种选址类型的主要特点是碉楼在村后,沿着村落的中轴对称布置,形成强烈的视觉中心和视觉背景屏障。这类村落一般在村后建有1~3座碉楼,碉楼的朝向和村落的朝向相同,碉楼的侧墙面也与村落的里巷方向对齐。村后只有一座碉楼的,常位于村落的中轴线上。村后有两三座碉楼的,常平行于村落的横轴均匀分布,中间的一座或主要的一座也是位于村落的中轴线上,形成基本对称的格局,碉楼如同村落背后的靠山,给人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左右护卫型
这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碉楼分布在村落两侧,扼守进村的两侧道路,形成左右护卫的格局。马降龙的庆临村便是这种类型的代表,该村的村口两侧各有一座两层高的闸楼,上层作瞭望和守卫用,下层开门,扼守进村的主要道路。
前后呼应型
这种类型主要的特点是村前村后都有碉楼,或左或右,形成前后呼应的格局。代表例子是马降龙的永安村,村内有两座碉楼,一前一后,分别扼守村落的两个对角,彼此呼应,布局十分合理。
分散型
这种类型主要的特点是村内有多座碉楼,自由分散在村落前后,布局并没有强烈的轴线对应关系,单座碉楼的主要朝向还是与村落的座向一直,代表例子有塘口镇自力村。自力村内有铭石楼等15座碉楼,这些碉楼分布于民居、田园之间,整个碉楼建筑精美,错落有致,在古朴的民居以及周边的稻田、竹林的掩映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独立型
这种类型的碉楼或基于防守瞭望报警的需要,或基于在村镇的建设、布局中显示出自身独特个性的需要。例如塘口镇自力村的方氏灯楼,位于塘口墟北面的小山上,是附近乡村联防的重要据点,是基于防守瞭望的原因而独立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