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解详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李颀

【作者介绍】

李颀(690年~751年),字号不详,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古意

男儿事长征[1],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2]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3]

黄云白雪陇底飞[4],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5]歌舞。

今为羌笛[6]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1]事长征:事是从事,长征即远征,意为从军远征。[2]七尺: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南朝沈约《齐太尉王俭碑铭》有“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句。[3]猬毛磔(zhé):像刺猬毛一般张开来。[4]黄云白雪陇底飞:别本作“黄云陇底白云飞”。[5]解:懂得。[6]羌笛:传说横笛为羌族所创制,故名。

【语译】

男儿从军去远征,从小就是幽燕的北方豪杰。他和伙伴赛马驰骋,以赌胜负,向来就视死如归。他杀向敌阵,无人敢于靠近,须发如针,像刺猬毛一般奓了起来。陇上满地都是白雪,天空黄沙卷着浮云,但是男儿尚未报答君恩,所以不能回还。辽东的少妇才十五岁啊,惯弹琵琶,也懂歌舞,她如今用羌笛演奏这一曲出塞之歌,使我三军都泪下如雨。

【赏析】

此诗亦写征戍之苦,但前半段先描摹一位“幽燕客”的形象,他是如此英勇,因为从小生在北方而惯习弓马,他轻生忘死,在战场上所向无前,他又如此忠肝义胆,因为尚未报答君恩而不愿返乡。写到这里,突然凌空掷笔,转写“辽东小妇”。或谓前半段即此“辽东小妇”所为“羌笛出塞声”,但既已吹笛,如何再能吟唱,从而用歌声塑造这般雄伟男子的形象来呢?这是说不通的。

关键在于,这位“辽东小妇”究竟是何身份。若是歌舞乐伎,一般不会以“妇”字指代。“小妇”即“少妇”,疑或即此“幽燕客”之妻,辽东古属幽州,两人籍贯也合。应当是妻子来到前方探望丈夫,为丈夫弹琵琶、歌舞并演奏羌笛,因为曲中舞中寄托了太多的相思之苦,征戍之悲,故此使得丈夫以及他的同袍们全都伤心落泪。如此一解,则全诗贯通,前后段不再有隔离之感了。

前写男儿奋勇杀敌,后写女子相思之苦,并结之以“使我三军泪如雨”,可见这种征戍之苦并非“幽燕客”夫妇所独有,而是将兵们及其家眷的普遍的现象。由点而及面,由一家起而至三军收,笔法相当老练。

送陈章甫[1]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2]立身何坦荡,虬须[3]虎眉仍大颡[4]

腹中贮书[5]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6]

东门酤酒[7][8]我曹[9],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10]停舟渡不得。

郑国[11]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12]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释】

[1]陈章甫:李颀友人,字号不详,江陵人,能诗。[2]陈侯:指陈章甫,侯为士大夫之间的尊称。[3]虬须:虬为无角龙,虬须指胡须似龙般卷曲。[4]大颡(sǎng):宽额头,颡指额头。[5]贮书:别本作“著书”,误。[6]草莽:指民间,与朝廷相对,《孟子·万章下》说:“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7]酤(gū)酒:买酒。[8]饮:使饮酒,如饮马之饮般读为第四声。[9]我曹:我等,我辈。[10]津口:渡口,别本作“津吏”。[11]郑国:春秋时代的郑国在今天河南省中东部,都城新郑,或为陈章甫居家所在。[12]故林:故乡、故园。

【语译】

四月南风吹起,小麦已金黄,枣花还未落,梧桐叶片长。朝朝暮暮只能见到异乡的青山,故而骑着嘶鸣的马儿出门,便思念起了故乡。陈君啊你立身端正,心怀坦荡,你的胡须卷曲、眉直如虎,额头宽广。你腹中珍藏有一万卷诗书啊,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在民间埋没了学识。

你在洛阳东门买酒款待我们,因为内心纯洁,所以凡俗的纷扰都如同鸿毛一般,轻飘飘的不值一论。你酒醉而卧,不知道身边是白天还是黑夜,有时候仰天望着空中,只见孤寂的浮云高高飘扬。黄河的大浪啊,一直延伸到昏黑的天际,渡口虽然停着船,但却难以横渡。这位郑地的游子还没有回到家乡啊,我这洛阳的行人空自叹息。听说你在故乡有很多熟人,不知道罢官归乡以后,他们又会如何看待你呢?

【赏析】

陈章甫宦途不如意,因而辞官归乡,诗人前去相送,写诗以赠。这一类题材在唐诗中很常见,内容也皆大同小异,不外乎描述一番季节风景,夸赞几句将别之人,并且鼓励他继续努力——比如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结句“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这一类作品要想写好,除了在结构、文字上下功夫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有我”。赠别不能仅仅言及对方,否则就是纯粹的应酬敷衍了,字里行间要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所思、所想、所感,把自己与对方相比较,这一部分内容既不可欠缺,也不可太露。

李颀此诗便深得其妙。诗的开篇写时令,正当四月夏季,南风吹来,小麦正黄,枣花才结,梧桐叶繁,然后便将眼界阔开,由近景转向远景的青山,这青山“朝别暮还见”,根本摆脱不了,使人苦闷。为何想要摆脱青山呢?因为这是异地之山,而非故乡之景啊,就此引出“嘶马出门思旧乡”,层层铺叙,结构非常精巧。

就此而写到送别之人,叙其品德,襟怀坦荡,叙其相貌,端庄豪放。“虬须虎眉仍大颡”既是描摹陈章甫相貌,对应上句,也是烘托其品德——如此相貌,料不是奸宄僻狭之人吧。再写陈章甫“腹中贮书一万卷”,表其学识,“不肯低头在草莽”,壮其雄心。可是这般既有才能,又有雄心之人,却偏偏不得重用,而被迫辞官归乡,真是太使人感到遗憾了呀。因而下面便写设宴饯别,间以“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等语,既是表现陈章甫的豁达,也是诗人对他的安慰、规劝。而“有时空望孤云高”,正合“孤高”二字。

“长河浪头”两句,言去路风急浪涌,所指既为真实的返乡之途,也是暗指宦海风波和陈章甫不测的前途。诗人称对方为“郑国游人”,然后以“洛阳行子”相对,这“洛阳行子”是谁呢?无疑乃是作者自指。值此便“有我”了,诗人慨叹,汝尚未归,而我空叹,你我的经历差相仿佛,现在你已经将要从这险恶的宦海中脱身而去了,未知我的将来又能如何?结句再以“罢官昨日今如何”设问,既是说陈章甫,也是在自我喟叹,世人不识我等高洁品质、宏伟志向,惯以冠带目之,如今若除冠带,他们又会如何看待呢?真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悲。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1]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2]烛增辉,初弹渌水[3]后楚妃[4]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5]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

[1]广陵客:按琴曲有《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据说嵇康临刑前曾说:“《广陵散》于今绝矣!”故此,广陵客当借指善于弹琴之人。[2]华烛:即花烛,古时花、华同义,故后世常通用之。[3]渌(lù)水:古曲名,东汉马融《长笛赋》有“中取度于《白雪》、《渌水》”句,这里是指琴曲。[4]楚妃:指琴曲《楚妃叹》,三国嵇康《琴赋》有“《王昭》、《楚妃》、《千里别鹤》,犹有一切,承问簉乏,亦有可观者焉”句。[5]清淮:指淮水。

【语译】

主人家备下了美酒,今晚且痛饮尽欢吧,于是请求如同嵇康一般的弹琴名家来演奏几曲。此时明月映照在城头,有一半乌鸦惊飞而起,夜霜寒冷了树木,冷风直透入衣襟,铜炉中香烟袅袅,使得文彩的蜡烛更添光辉。琴师先弹《渌水》,又奏《楚妃叹》,才刚开始演奏啊,四周的声音立刻安静了下来,座上宾客全都无言无声,静静聆听,直至星辰稀疏,黎明将至。我此次奉命前往千里外的淮水流域啊,恭敬地通知各位,旅程就从这乐曲开始吧。

【赏析】

此诗写听琴,但并没有具体描摹琴声究竟如何,而只是细状听琴的过程和氛围。首先说明是在宴会上请善琴之人弹奏,此时正当夜晚,“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是外景,“铜炉华烛烛增辉”是内景。既而说琴师弹奏了《渌水》和《楚妃叹》两曲,众人静静聆听,而不知星辰将稀、黎明将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琴声的优美。结句时常引发误解,或谓“云山”是指归隐,所以“敢告云山从此始”乃是指诗人闻此优雅琴曲,就此起了归隐之心,准备去隐居了。然而对照前一句“清淮奉使千余里”,既是奉使出行,哪里是想跑就能跑的呢?

“清淮奉使千余里”一句透露出很多细节。首先,知此为饯别之宴,为的是送别诗人南使“清淮”;其次,既送其奉使,又云“千余里”,可知饯别之处当在西京长安或东都洛阳;第三,“渌水”即清清之水,“楚妃”是咏楚地之女,对照“清淮”,可知琴师所奏《渌水》、《楚妃叹》非为无因,正时为送诗人南下也。因而“云山”无隐居意,是指旅程,两曲奏罢,天色将明,于是诗人恭敬地向大家告别,说我便以这琴音以助行色,就此启程上路了吧。全诗的重点句在“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侧面以状琴色之美,之吸引听众,确是生花妙笔,别无深意,只是官员出差前地送别,正不必往归隐上附会。

听董大[1]弹胡笳[2]声兼寄语弄房给事[3]

蔡女[4]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5]苍苍烽火寒,大荒[6]阴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7]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8]

董夫子,通神明,深松[9]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10]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11]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珠[12]部落家乡远,逻娑[13]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14],野鹿呦呦[15]走堂下。

长安城边东掖垣[16],凤凰池[17]对青琐门[18]

高才脱略[19]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释】

[1]董大:即董庭兰,开元、天宝时的抚琴名家。[2]胡笳:北方民族的吹管乐器,其声凄越,故名胡笳。[3]房给事:即房琯,字次律,曾任给事中,曾为唐肃宗所信用。[4]蔡女:指蔡琰,通称蔡文姬,汉末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之女,曾流落南匈奴,后为曹操赎回,相传她在回汉地之时,作《胡笳十八拍》以抒发自己与在匈奴的丈夫、儿女分离,以及将归汉地的既悲且喜心情。别本作“汉女”。[5]古戍:指古代的戍楼(边防堡垒)。[6]大荒:指荒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西晋左思《吴都赋》有“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句。[7]商弦:古人分音阶为五,即宫、商、角(jué)、徵(zhǐ)、羽。古琴七弦,分配五音和少宫、少商。[8]摵摵(sè):落叶声。[9]深松:别本作“深山”。[10]旋:返回。[11]嘶酸:意同酸嘶,苦楚地鸣叫。[12]乌珠:别本作“乌孙”,都是古代北方部族名。[13]逻娑:唐代吐蕃都城,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14]木末:即树梢。[15]呦呦(yōu):鹿的叫声。《诗·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句。[16]东掖垣:指唐代的门下省。门下、中书二省分列皇宫东西两侧,门下在东,故称东掖垣。宫殿正门两侧小门为掖,垣是指墙。[17]凤凰池:指中书省。《通典·职官典》载:“中书省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固其位,谓之凤凰池也。”[18]青琐门:汉代的皇宫门,因为上面刻有连环文,涂以青色,故名。[19]脱略:指放纵不受约束。

【语译】

想当年蔡文姬把胡笳的悲声带入琴曲,创制了《胡笳十八拍》。听到这曲子,胡人的泪滴沾湿了边地的衰草啊,汉使面对即将归来的文姬,也不禁肝肠寸断。古老的边堡一片苍茫,寒气中烽火燃起,边荒阴沉沉的,大雪纷飞,映白了原野。那琴曲要先拨商弦,再转到角弦和羽弦啊,四周郊外的树叶如被秋风掠过,不禁簌簌落下。

董先生的技艺高深莫测,几可通神,他一弹弦,竟引得深密松林中的精灵都来偷听。不管是快拨还是慢弹,全都得心应手,将要放声,却又回还,如含深情。那琴音如同空旷的山野间百鸟分散,却又聚合,如同万里的浮云才待成阴,却又放晴。如同雏雁失群,在夜间苦楚地悲鸣,更如同即将失去亲人的胡人孩子依恋母亲的哭声。如此的哀伤,使得长河也波息浪静,使得鸟儿也停止了鸣叫。乌珠部落距离家乡是如此遥远,逻娑城的沙尘生出多少哀怨。那幽怨的曲子突然变调,音色弥漫开来,如同大风吹过密林,如同急雨打落屋瓦,如同泉水喷涌而出,直冲树梢,如同野鹿呦呦地鸣叫着走过堂下。

长安城的东面是门下省啊,中书省又正对着皇宫门,有位高人不受名缰利索的拘束,无论白天夜晚都希望您抱着瑶琴前来访问。

【赏析】

据说李颀是用这首诗向当时掌权的房琯推荐董庭兰,其后董庭兰即成为房琯门客。诗题殊不可解,而据施蛰存先生考证,当作《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语指琵琶声,弄是琵琶曲式,是说董庭兰弹《胡笳十八拍》,其声兼有胡笳和琵琶的特色,李颀写诗赞颂,并将此诗寄与房琯。

音乐是很难用文字来描述的,而李颀独能为此,铺排得非常生动细腻。最大的特点是,他将乐曲的内容和弹曲的技法完美融为一炉,在读者面前所展开的是一幅由音乐所构成的奇特画卷。开篇先写曲调内容,说当初蔡文姬作此歌,胡人闻而落泪,来迎接她的汉使也听之断肠,感染力非常强烈。接着说边境和塞上风光,“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然后笔锋突然一转,归为琴曲技法,就此引出董庭兰来。

诗人说董庭兰的技法高超,就连山林精怪也受到吸引,要来偷听。忽而急抹,忽而缓弹,高高低低,来来去去,深情无限。然后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描摹琴声,说这琴声似孤雁悲鸣,似胡儿哭声,似别乡千里的哀愁,似异域凄美的风光。“乌珠”也好,“乌孙”也罢,都和蔡文姬所失陷的南匈奴毫无关系,逻娑古城则更在十万八千里外,只是用来指代胡地异域而已,诗中常有此类指代,不可当作实地解。

前面说琴声幽怨,接着突然变调,变得急促激烈起来,如风吹林,如雨落瓦,如泉激涌,然后再次和缓起来,却似“野鹿呦呦”。鹿鸣之比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语来自于《诗·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语,是待客之诗,就此而引出结句。结句“长安城边”几句是写政府中枢,当时房琯做给事中,属门下省,位列中枢,乃有此语,其后“高才”即指房琯,自不待言。“脱略名与利”是恭维房琯,并言房琯希望董庭兰携琴而至,闻其妙奏,就起到了推荐之意。

【扩展阅读】

胡笳十八拍(节选)

东汉·蔡琰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自思。

这是《胡笳十八拍》的第十三和十四拍两段,述其别子之悲。蔡文姬在南匈奴育有二子,她本人虽然南归,但儿子从父,算匈奴人,不被放回,就此天涯永隔。李颀诗中“断绝胡儿恋母声”即言此。

听安万善[1]吹觱篥[2]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3]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4]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5],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6],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7]繁花照眼新。

岁夜[8]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

[1]安万善:观诗意当为凉州(唐代的凉州包括今天甘肃省武威、金昌、民勤等市县)胡人。[2]觱篥(bìlì):古代簧管乐器名,从西域传到中原,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3]龟(qiū)兹:西域古国名,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写作丘慈、邱兹、丘兹。[4]飙(biāo):暴风。[5]飕飗(sōuliú):象声词,指风雨声。[6]渔阳掺(càn):古代鼓曲名,也写作“渔阳参挝”,后讹为“渔阳三挝”。[7]上林:即上林苑,汉代离宫群,《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8]岁夜:指除夕之夜。

【语译】

从终南山上砍下竹子来,做成觱篥。觱篥之曲本来出自龟兹国,流传到了汉地以后,曲调越来越奇妙,我请凉州的胡人安万善为我吹奏。身边的人听到后大多叹息,离家在外的人们因曲调而思乡,也都落下泪来。然而世人大多只喜欢听觱篥,却不懂得欣赏这如同狂风中自在盘旋的曲调。我仿佛听到寒风凄雨吹动了枯萎的桑树和苍老的柏树,那声响仿佛是很多雏凤在杂乱地鸣叫着。一会儿又似龙吟虎啸同时迸发,天地之间所有声响都相杂,一起造就了秋天。忽然又变成《渔阳掺》一般的曲调,使得浮云昏黄、白日无光。乐曲再一变调,使我好像听到了春天的脚步,看到上林苑中繁花耀眼。除夕之夜啊,在厅堂上摆开了明亮的烛火,我们饮着美酒,听这觱篥之曲。

【赏析】

李颀善于用文字描摹音乐之美,此诗亦其名作,但与《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两首却又不尽相同。诗的起与结都很平缓甚至平淡,将重点放在中部对音乐的描写上——起首说明乐器来源和吹奏者身份,结句写吹奏时间、地点,是在除夕之夜的宴会上。中部乐声响起,先写“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表现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但是随即笔锋一转,说“世人解听不解赏”,人们大多不了解觱篥真正的美妙之处啊。觱篥的音色,向来以凄厉著称,所以才会引人叹息、落泪,但是诗人却说,你们都理解错了,觱篥的音域很宽广,所能表现的内容很丰富,并非仅仅凄壮悲凉而已。

接着下面就用种种比喻来描摹觱篥的音色、曲调。忽而凄寒如风雨中“枯桑老柏”,忽而细碎如雏凤乱鸣(九非实指,以状其多),忽而雄壮如龙吟虎啸,忽而又似万籁齐响,有秋天的悲凉,忽而激烈如同鼓声,忽而昏沉沉似云遮日暗,忽而又似春天般繁花照眼。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不同的韵脚来表现不同的曲调之幻象,先是舒缓的下平声十一尤,中杂入声“发”来突然高亢,然后转为沉郁的去声廿八勘,最后是清新的上平声十一真。用诗歌的声调来描摹音乐的曲调,配合默契,使人真如耳闻。

音乐是耳可闻眼不可见的,虚幻而难以捉摸的,所以用场景来比拟描摹音乐,最忌落在实处,也必须是半虚半实的。李颀深得此中三味,所比的风雨、凤鸣、龙吟虎啸、万籁百泉,等等,都是现实中不常见却可闭目想见的场景和似有所闻的音响。故而觱篥之曲在他笔下,显得是如此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唐诗常识

《平水韵》按照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大部分,其中平声因为字数较多,所以分为两卷,也即上平声和下平声。比如此诗中的飗、啾、秋三字,就属于下平声第十一部“尤”,真、新两字,就属于上平声十一部“真”。上平共十五部,下平也是十五部,上声廿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