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解详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1]怨遥夜,竟夕[2]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3]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情人:有情之人,诗人自指。[2]竟夕:终宵、整夜。[3]滋:湿润。

【语译】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虽然天涯远隔,人们却共有这美好夜景。有情之人啊,怨恨长夜漫漫,整晚都无可遏制地相思难眠。熄灭烛火吧,让这可爱的月光充盈着天地,披衣而起吧,只觉夜露清冷滋润。可惜我不能用双手捧起月光来赠送给你,只得继续躺下,希望能在梦中得见重会的美好日子。

【赏析】

这首诗空灵深邃,诗人于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之人,乃至惆怅难眠,文辞简洁质朴,结构谨严,气韵流畅,是五律中一流的佳作。

明月升起,光辉遍地,这时候天地之间空寂无滓,使人心能够摆脱外物羁绊,深深地沉浸到某种情感氛围中去,所以借月夜而咏情的诗篇,古已有之。至于月夜相思,南朝谢庄《月赋》中便有“美人去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无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即从中化出。这两句清新脱俗,而又晓畅如口语,难怪会流传千古,吟咏不衰。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而五言格律诗往往是精炼中的精炼,一字都不可改易,一字都不可缺失。就以此诗为例,首联短短十个字中,所蕴含的情意几可达至无穷。因为诗人只是给出一种情境而已,情境背后的意味可由读者因自身情感的共鸣而层层剖析,层层增叠。人隔天涯,但明月如一,我所见之月,与你所见之月,料来并无不同,则我所思之情,与你所思之情,应当也无差别,这是将遥远两地的两人用情感线索牵扯到了一起,则诗人此后所写相思,就并非一人独有之情感,而是两人共通的情感纽带。

因此颔联即点明相思主题,并言“情人”,有情之人才会对月生情,而有情之人对月惆怅,则见情思更浓。“遥夜”、“竟夕”二词相互承接,以见相思难眠,情深意切。颈联写诗人怜爱月光充盈,其实前句已将月光与相思完美地联系起来,则实际充盈天地,包裹住诗人与其相思之人的,正未必是月光,而是思念之情。寒露“滋”衣,以见月夜清冷,而自己站立之久,这是景语,更是情语,正以抒发内心惆怅之感,而惆怅如此表述出来,又哀而不伤,恰到好处。

尾联说月光“不堪盈手赠”,从相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正说明诗人有捧起月光相赠远人之意。西晋陆机《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指月光如水,似有形焉,似可手捧,陆诗纯景语,而此诗加以“不堪”二字,则情景交融,更见其意之深。诗言到此,情意浓满,已达极致,故以“梦佳期”加以收束,以见情与月虽有关联,却又两分,月既无法寄情,只能托之于梦。开篇将月与情相关联,结句却又分开,其结构、转折,真真妙不可言。是故《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唐诗常识

此诗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对仗并不工整,因为张九龄所处的时代格律诗刚刚成型不久,仍保有部分古诗遗意。这一联又称为“流水对”,一般对仗上下句地位平行,各自都可表述某种完整的含义,顺序可以调换,而流水对则上下句间联系更为紧密,分而言之,意思都不完整。类似流水对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之类。诗中有一流水对,往往会显得更为活泼、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