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修:修心 修性 修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舒心:无心而求,找回内心的纯粹和充盈

谁在给我们设置障碍

给我们设置障碍的并不是生活中的挫折,而是一颗斤斤计较、不豁达的心。

人生在世要学会轻安,自在。生活中难免有种种的烦恼和障碍,倘若执着于这愁绪和痛苦中,就无法得到解脱。

人的心像一块田,你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心胸狭窄的人凡事斤斤计较,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其实最后的苦果还是要自己尝。

痛苦、悲哀皆为心造,心中放不下痛苦,痛苦便会一直跟随;心里有悲哀,人生便处处悲伤。如果整个身心都被仇恨怨愤占据了,怎么还能容得下其他?生命自然也因此变得狭隘,活在阴影之下的人生,当然不可能快乐。

一个人在他二十五岁时因被人陷害,在监狱里待了十年。后来冤案告破,他终于走出监狱。出狱后,他开始了几年如一日地反复控诉、咒骂:“我真不幸,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在监狱度过了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唯一的小窗口也透不进来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上天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啊!”

七十五岁那年,在贫病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来到他的床边:“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你为何还如此耿耿于怀呢?”

禅师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怎么能释怀,那些将我陷于不幸的人现在还活着,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与我不幸命运的人。”

禅师问:“你因受冤屈在监狱待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禅师。

禅师长叹了一口气:“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了你区区十年,而当你走出监狱本应获得自由的时候,却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四十年!”

十年的时间纵使漫长,可是与四十年相比,也算不得什么。世上最不幸的人不是遭遇无数坎坷的人,而是用苦痛囚禁自己心灵的人。

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心一旦被自己封闭起来,我们自身的发展也就被限制了。所以,遇到不平之事或遭受苦难时,最重要的是放开自己的心,原谅外界的伤害,原谅生命的起伏,原谅自己。懂得原谅,就是给自己一片空间,就是解脱自我。

给我们设置障碍的并不是生活的挫折,而是一颗斤斤计较、不豁达的心。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了障碍,阻碍了跨越痛苦、超越自我的脚步。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后,奋发的热情、欲望被“自我设限”压制、扼杀。你开始对失败惶恐不安,却又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豫、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习惯。这些不良的想法和习惯渐渐地捆绑住你,让你陷入缺乏信心的泥沼里无力自拔,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勇气,于是慢慢沉沦,安于囚笼中。此时,只有你走出囚笼,不再抱怨和诅咒,幸福才会温柔地拥抱你。

人人都希望生活顺畅,都希望拥抱幸福,可是现实中很多遭遇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痛苦也好,难以忍耐的遭遇也罢,关键不是我们为此失去了什么,而是在经历过这些之后,我们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当上天的考验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要学会将这场考验中所经受的苦楚抛到脑后,否则,我们的人生将沦为痛苦的牺牲品。一时的不幸是外力所致,一生的不幸必定是自造的牢笼。因此,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前行中,该丢弃的要果断丢弃,不要让过去的痛苦经历牵绊住前进的脚步。

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单纯

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

人本是自然之子,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一方面不断进化,以文化区别于动物;同时也被社会所异化,表现出许多非自然的属性,尤其是在商业社会中,这种异化尤为明显。

要保持人原有的质朴、纯真的自然属性,就需要养一颗自然之心。整日工于心计、追逐名利,如何养身,如何养心?要回归自然,首先要在心态上回到自然中去。

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便能从现实的烦恼中超脱。

高峰妙禅师住在山洞里,每天以自然中的野果为餐。很多人对他这样的修行方式十分不解,有人问他:“野果有什么好吃的呢?”

高峰妙禅师说:“野果可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美味。”

那人说:“你看你,住在这个山洞里,乱糟糟的,头发长了也不梳理。”

禅师说:“我并没有烦恼,还需要梳理什么?”

“你一年到头就这一身衣服,为什么不准备一套换洗的呢?”

“佛法慈悲、道德这身衣服足以。”

“你总要洗洗澡吧?”

“我的心一干二净,不需要洗澡。”

“你没有朋友,没有爱人,不觉得孤单吗?”

高峰妙禅师指指外头:“看见花花草草了吗?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那人猛然醒悟,高峰妙禅师的生活才是自在的,洒脱的。

一心参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清净、新鲜的生活滋味,实在难能可贵。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闹市,心久系名利,人就会活得很累。荣华富贵、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得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何必这样难为自己?不如将争强好胜的心放下,走出门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

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受外界环境的任何影响。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只会让人充满烦恼,无从解脱。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确,天底下大多数烦恼其实都是自找的,解脱本是多此一举。

生活中,我们也像这个人一样四处寻找解脱的途径,殊不知,并没有谁捆住我们的手脚,真正难以突破的是心中的瓶颈。突破心中的瓶颈,清除心中的垃圾,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活得单纯,才能超脱生活的琐碎烦恼。以下几条可作为具体参照:

一、不刻意追求、不用任何执着心给自己设置障碍。能活得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二、保持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人应活出自己的本色,保留一颗原始朴素的初心;而不应随波逐流,给自己增添负担。

三、简朴生活。清理生活中由欲望带来的多余累赘,拥有的东西能满足需要就好。这样的简单生活能清理内心,带来内心的充足和宁静。

一个人若能回归单纯的天性,就能清除心中多余的烦扰,让心灵恢复最初的本真和快乐。

快乐在于找到内在的纯粹和自由

快乐不是费尽心机计算出的结果,而是一个无心而求的美好过程。

世人皆喜日出,因为日出昭示着希望;许多禅门中人则喜日落,因为观日落可以得定,可以发慧,落日柔和清凉有慈悲相,可提醒是日已过的无常。

落日是永恒,是生必然走向灭的象征,能洞察生灭现象者,才是有智慧的人。日出与日落皆是天地运行的一种规律,正如荣与枯都是生命固有的一种状态,本就无须以人心的悲喜来评价。荣也好,枯也罢,都是无心、随缘的结果,都包含着生命自由而纯粹的喜悦。

药山禅师在庭院中打坐,身边有云岩和道吾两名弟子相伴。禅师坐禅之后,看两名弟子仍然若有所思,便指着院中的两棵老树问道:“你们看这两棵老树,已经在寺中经历了上百个年头,如今,这两棵树一枯一荣,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荣的好!”

云岩答道:“枯的好!”

药山禅师并未答话,恰逢一位侍者从旁边路过,于是药山禅师将他喊了过来,问他道:“你看院中的这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药山禅师面露微笑,赞许地朝侍者点了点头。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说明这个人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所以有诗曰:“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花草树木的枯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转换一样,是自然界里极其平常的事情,而一旦与个人际遇相联系,人们便会生发出无限感慨。大多数人会因为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感伤慨叹,但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

枯有枯的道理,荣有荣的理由,并无好坏之分,好或不好只是个人根据主观感受作出的评判。事无好坏,唯人拣择,就像红尘中的我们,每一天的起卧作息皆顺其自然,饥来张口困来眠,看似平常,却正是人生的无限风光。

有一位老师带学生们登山赏雪,雪在山崖树影中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所有人都被造物的神奇所震撼。

老师站在一棵树下,恰好一滴融化的雪水滴在了他的头上,于是他向学生们提了个问题:“同学们,雪融化之后,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水!”

老师似有不满,但仍对同学们做了一个赞赏的手势。

这时,一个老和尚从旁边经过,他抬头看了看满山的雪色,若有所思地说:“雪融化了,难道不是春天吗?”

雪化之后,变成了春天,一则生活中随心而至的常识,也可以绽放出童话般的美丽。冬天过去,春天将至,日落之后,还有日出,我们又何必自讨纷扰?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快乐,每个人的快乐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获得巨额财富就是快乐;有人认为拥有闭月羞花、傲视西施貂蝉的美貌是快乐;有人认为和相爱之人相濡以沫、白头到老是快乐;有人认为平平淡淡过完每一天是快乐。

快乐不是费尽心机计算出的结果,而是一个无心而求的美好过程。只有不为欲望所苦,顺其自然地生活的人才能时时刻刻享受永恒而无限的快乐。从现在起,不妨试着清空内心多余的执念,安危生活:

一、以舍为有。不妄想,不贪求,舍弃多余的欲望,才能减轻心灵的重负,活得轻松自在。

二、满心欢喜。不仅要从内心生发出无限的欢喜,还要学会将这种欢喜传播给别人,这样才能让身心圆满充足。

三、吃亏受苦时,要将这些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坦然接受。这样,自然不会有怨天尤人的心,自然就能获得自在。

快乐在于找到内在的纯粹和自由,心胸空灵,身处欲望之中,心离欲望之外,便能达到不受拘束的境界。荣枯无意,生命本是自然,无心而求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之境。

静心抬头,发觉生活的千般美丽

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便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心中的烦恼也好似天边浮云,转瞬便会消逝。

世人每天都在忙碌、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愁工作、愁财富、愁子女,甚至有时候顾影自怜总之,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永不停息。

烦恼由心产生,世间烦恼本是庸人自扰。一个人如果在面对世事变幻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不生妄念,又何来烦恼呢?

烦恼如同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疾病,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则是免于烦恼的健康生活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并非每个人都有,即使是得道的高僧也会偶尔心生妄念,自寻烦恼。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来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怜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便想借机开示他。一天,方会禅师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父柴陵郁禅师是怎么开悟的吗?”白云守端回答道:“我的师父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大笑几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嘲笑我呢?”白云守端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会无端惊醒。他实在忍受不住,就请求老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庙前那些表演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梦寐难安。你对外境这么认真,比一个表演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呢?”

方会禅师一针见血地找到了白云守端的病根,连一笑都不能放下,更何况整个世界呢?烦恼是无缘无故的风,如果无法保持平静淡定,对任何事都深思不已、纠缠不休,我们的心湖就会被烦恼的风掀起波澜。

有句佛语叫“掬水月在手”,苍天的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就会被捧在掌心。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也应有此心境,不要一心攀摘得不到的东西,而要以智慧心发觉生活的千般美丽。解脱烦恼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做起,一点点改变心境,就能活得快乐从容:

一、淡定安然地面对各种问题。生活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看待。一个人若总是把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自己,或者永远盯着消极面,那么,不用多久一定会烦恼成疾。

二、不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

三、遇事不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刺、埋怨、小题大做,不自寻烦恼。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诗句道出了人生苦恼的原因。其实世间本没有烦恼,是人心有了欲望,有了攀比,才生出“得不到”的烦扰和“比不上”的苦闷。一个人若能从容淡定,便能远离烦恼,体验另一种人生,另一番境界。

佛法认为,一切世相皆由心造。以浮躁心观世,世界就好似一间紧闭门窗、装满烦恼的屋子,每个人都被关在这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像一只只焦躁的困兽,围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追逐无法得到安宁。

如果能够静心抬头,为自己开一扇窗,便看得见广阔晴朗的天,心中的烦恼也好似天边浮云,转瞬便会消逝。生活有了繁杂才显真实,不烦恼,不疾不徐地对待纷扰才能身心舒坦。

微笑的力量

微笑是一种面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强大能量。

一个人如果一生中没有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没有品尝到生命的真味,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缺乏生命的自觉与自省。沉浮动静皆人生,用心体悟每种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懂得沉浮得失皆是生活的赐予,才能于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品味到乐趣。

水往往给人以柔和婉转的感觉,一如微笑给人的柔和之感。正如为了健康人们须日日饮水一样,为了欢乐人们也应时时微笑。

然而,生活中的人们非常吝惜自己的微笑,往往只把微笑给自己熟悉的人,给予陌生人的表情则是紧张而严肃的;而且,大多数人对于突如其来的微笑会感到不适应,要么认为对方认错了人,要么觉得对方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于是非但不回报以微笑,反而会本能地加强警惕。

与人相处时,善意的开始必然带来快乐融洽的结果。面带微笑,心存真诚,两人相对视第一个瞬间,必定能传达出友好的信号。

有一个人常常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悲伤就是烦恼,所以,他越来越颓废、越来越忧郁。一天,他听说在远方的深山里有一位得道高僧,能够帮人答疑解惑,便跋山涉水地寻到这座寺庙,向老禅师请教解脱之法。

忧郁者问:“禅师,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摆脱这悲观痛苦的深渊,得到充实而轻盈的快乐呢?”

禅师回答:“微笑,对自己微笑,也对他人微笑。”

忧郁者仍然困惑,又问:“可是我没有微笑的理由啊!生活如此艰辛,我又怎么能笑得出来呢?”

禅师略微思索了一下,说:“第一次微笑是不需要理由的,你只要尽情地绽放自己的笑容就可以了。”

“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呢?一直都不需要理由吗?”

“不要担心,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微笑的理由就会自己来找你。”

不久以后,寺中来了一位快乐的年轻人,他径直来到老禅师的禅房外,轻轻地敲了敲门,说:“禅师,我回来了。”

老禅师并未打开门,只在屋内问道:“你找到微笑的理由了吗?”

“找到了!”年轻人兴奋地说。

“那么,你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呢?”

“当我第一次对来向我借东西的邻居微笑的时候,他同样给了我一个微笑,那一刻,我发现天空是那么辽阔,空气是那么清新!第二次,当我走在路上被一个人撞到时,我并没有愤怒,而是送给他一个微笑,我得到了他发自内心的歉意和感谢,那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情感!第三次,当我把微笑送给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时,他们拉着我加入他们游戏的队伍我不再吝啬自己的笑容,把它们送给路上的陌生人,送给街边休息的老人,甚至送给曾经羞辱过、欺骗过、伤害过我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高于我所付出几倍的东西,这里面有赞美、感激、信任、尊重,也有一些人的自责和歉意。这让我更加自信、更加愉快,也更加愿意付出微笑。”

“你终于找到了微笑的理由。”禅师轻轻地推开房门,微笑着对他说,“假如你是一粒微笑的种子,那么,他人就是土地。”

微笑如水般柔婉,带给他人的心灵安慰和享受。微笑是一种力量,是幸福快乐生活的必需。微笑能够使烦恼得到解脱,使疲劳得到安适,使颓唐得到鼓励,使悲伤得到安慰。

面对他人,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微笑既能展现自己的友好、热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自信、教养,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对方心灵中投射下一束温暖的阳光。

不要小看一个微笑的力量,微笑是一种面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强大能量。时时微笑,就能让自己的人生时时保持快乐欢喜。

不与外界争执,少和自己较量

世相本空,烦恼也是空,不提起烦恼,便无须放下。人生不被任何事左右,来去自如、神清气爽,何愁不从容。

风过竹林之时,竹叶随风而舞自然簌簌有声;雁过清潭之时,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风落、雁过之后呢?《菜根谭》里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过不着痕迹。常人将出家修佛称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是为空。

佛门即空门,悟极返空,既然众生都在苦苦求索着“空门”的真谛,佛祖自然不会将门关闭,而是大开佛门,只待有缘人。空是悟后所抵达的一种境界,悟来悟去终是空。

空并不是指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能永恒,虚幻而难以捉摸,随时变化,只有空才是不变的真理。理解了无常,才能放下心中的执着。

人的烦恼多源于自我,为了维护“我”以及“我”的所属物,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中,既和外界争执,也和自己较量,心中太多牵绊,无从解脱。其实,世间本无“我”,又何苦执着?放下、忘记、抛却,才是悟到空的途径。

空并不是指一切都没有,而是说人可以努力去促成某事,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需要放在心里。得失不挂心,才能斩断烦恼的根源。空是指对一切不贪恋,万事都放下,心中无一物,才不会有执着心,没有执念,才不会产生痛苦。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着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着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赵州禅师对众弟子说了一句禅语: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众弟子不解,纷纷前来询问:“禅师你说佛是烦恼,那么佛在为谁烦恼呢?”

赵州禅师说:“佛在为芸芸众生而烦恼。”

弟子又问:“怎么做才能免除烦恼呢?”

赵州禅师严肃地责问弟子:“免除烦恼做什么呢?”

还有一次,赵州禅师看见一个弟子在礼佛,就打了他一下,问:“你在做什么?”

弟子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惴惴不安地回答:“我在礼佛。”

赵州禅师斥责他:“佛是用来礼的吗?”

弟子顿觉委屈:“禅师,礼佛不是好事吗?”

赵州禅师又打了他一下,说:“好事不如无事。”

烦恼不必放下,因为对于佛祖来说,本就不曾提起;礼佛本是好事,但与其惦记着礼佛这个过程,不如将这个念头抛却。

在短暂的生命中,烦恼只是须臾一瞬,做人若能悟到这一境界,自然能摆脱烦恼,无牵无挂,满心欢喜。佛教是一个重视心灵力量的宗教,人只有从内心辨识烦恼,认识烦恼,领悟烦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烦恼,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以下三点可略作参照:

一、要明因识果,从自制中克服欲望。

二、要摄心正念,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三、要少执多放,从舍得中体会快乐。

人生不被任何事左右,来去自如、神清气爽,何愁不从容。生活是一串干干净净的念珠,本无烦恼忧愁,是我们自己将无数的烦恼寄托在念珠之上,而在生活中行进就好比转动烦恼的念珠,转过去一个,烦恼便消失一个,转回来一个,烦恼便又再来一个。懂得跳脱虚无的烦恼,就能于自在中轻松捻动佛珠,顺畅前行,捕获快乐。

吃饭睡觉也是修行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人生的修为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

红楼梦中有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意思是没有原因地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理由,只是觉得烦闷。

人无事也要寻觅一点愁怨,更何况有事时?世间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心灵很少有平静的时候。心头的闲愁太多,吃饭就不香;心底的思虑太多,睡眠便不宁。

一天,有源禅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参禅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禅师,您也要用功参禅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吗?”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世间人之所以不能求得心安,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是有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如果能摆脱那些无故寻来的烦恼,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佛的境界。

佛法其实很平凡,修行之道无非平常生活,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问题是许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尤其当压力缠身时,心心念念都是烦恼,又何来吃饭睡觉的平常心?

拥有平常心很难,人们生活在烟尘滚滚、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的污染,对物质的追逐,人心的败坏,无一处不起苦闷,无一处不生烦恼。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得现代人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界的联系,失去了和谐统一的心身,也丧失了生命中尽情欢笑、尽情哭泣的能力。

现代人亟须的不是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让支离破碎的生活得到片刻圆满、让纷扰的内心获得清净的智慧。这种智慧就体现在生活最平常的细节中:

一、做好当下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寻常的真味。

二、专心致志于眼前每一个细节。正如佛家修行不一定身在禅房,做人也是一样,不必去深山求道。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人生的修为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吃饭时专心吃饭,睡觉时安心睡觉,自然能心境轻松、不急不缓地在凡常中得到超脱之乐。

三、不执着于已经过去或还未到来的烦恼,认真活在每一刻,将每一件小事都当成一种修炼。

每个人都可以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找到快乐,不论佛学修行还是消除烦恼、找到幸福,最先做的都不应是念“阿弥陀佛”或是空想,而应是完成一个人在世上应该做好的事。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圆满了,才能体悟寻常生活的真谛,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安住于世间,寻获快乐。

处处退一步,步步饶一着

豁达博大的胸怀,不计较小节的潇洒,欢喜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

常常爬山的人,都知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心转”的道理。禅宗也有类似的说法,“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境由心生,心乃工画师,能画世间万般景象。

“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心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内心可能愁云密布。人生中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剪掉心中的死结,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心灵空间。

心胸豁达,不论心外是否有阳光,内心都晴朗而开阔。生活中的诸多事情,什么该记住,什么该忘却,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的。人们往往执着于眼前的念想,而忘记了生活的方向,这被佛家看成大糊涂。做人需要时时警醒自己记得本心的生命,忘记生活中小事的纠葛,这样方可达到佛家所说的释怀。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与周围的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磕磕碰碰,沉溺于这样的小事中不能自拔,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因此少得很多快乐。我们要学会记住一些美好的东西,忘却自己的不满之心,如此便能活得自在、轻松,能够坦然地面对旅途中的风风雨雨。

天刚破晓,朱友峰居士便兴冲冲地抱着鲜花和供果,赶到大佛寺参加寺院的早课。谁知他刚一踏进大殿,就与左侧跑出来的人撞了个满怀,捧着的水果也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这么鲁莽,把我供佛的水果都撞翻了,你要给我一个交代!”

撞他的人叫李南山,他也非常不满地说道:“已经撞翻了,我说一声对不起就够了,你干吗这么凶?”

朱友峰气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自己错了还要怪人!”接着,彼此咒骂,互相指责的声音此起彼落。

广圄禅师正好经过,就将两人带到一旁,问明原委,开示道:“莽撞的行为是不应该的,但不肯接受别人的道歉也是不对的,这些都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广圄禅师接着又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协调的生活层面太多了,例如,在社会上如何与亲族、朋友相协调;在教养上,如何与师长们取得沟通;在经济上,如何量入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体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协调好这些才不致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为了一点小事,一大早就破坏了一片虔诚的心境,值得吗?”

李南山先说道:“禅师!我错了,实在太冒失了!”说着便转身向朱友峰道:“请接受我至诚的道歉!我实在太愚痴了!”朱友峰也由衷地说道:“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该为一点小事发脾气!”

广圄禅师的一番话,感化了这两位争强好斗之人。

我们常常为生活中的琐事大发雷霆,但归根结底,那都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沉静,就像一杯混浊的水。

沉下心来思考,不难发现每一次让我们生气的其实都是一些小事而已,是自己的计较导致这些小事影响了我们一天的心情。我们不妨宽容、随性一些,以使自己拥有健康快乐的心。

一、处处退一步,人我不计较。我们不与别人斤斤计较,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我们对别人释怀,即是对自己释怀。

二、时时忍一句,口中多说好。能忍一时之气,就不会产生纷争;不吝惜赞美,就能与人结缘,在人际关系中顺畅无阻。

三、步步饶一着,不争强与弱。我们每天穿梭于茫茫人海中,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意,带来的是包涵和谅解。多少烦恼,一笑而过,生活因此而变得轻松、快乐。

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因为我们在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豁达博大的胸怀,不计较小节的潇洒,欢喜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