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上的和尚是谁
笃信佛法的皇帝
要探究顺治帝是否出家,这要从他迷恋佛法说起。清朝统治者本来就推崇藏传佛教,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脖子上就挂有念珠,并在清朝的第一个都城赫图阿拉修有佛寺、皇寺。皇太极把都城迁到盛京沈阳后,更是修了实胜寺。加之,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轻寡居,就以虔诚信佛排解心中的苦闷。
正是由于种种历史和家庭的影响以及个人的特殊因素,顺治帝自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稍长就信奉起佛教来,他的一生更与佛教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据记载,顺治帝14岁那年,在遵化打猎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法师。当时,这位法师正在山洞内静修,两人相见后,交谈甚欢。从这以后,顺治帝更加迷恋佛法。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顺治帝还亲自到高僧憨璞聪居住的海会寺,与他促膝长谈。回宫后,他又把这个和尚接到宫城西侧西苑(也就是现在中南海)的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顺治帝还与当时著名高僧玉林、木陈、茆溪森等过往甚密。一次,顺治帝在与茆溪森和尚谈话时,还自称是他的弟子,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实为少见。顺治帝还请玉林为他起法名,“要用丑些字样”,他自己选择了“痴”字,于是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玉林还称赞顺治帝是“佛心天子”,顺治帝在这些和尚面前则自称弟子。据记载,顺治帝还作了出家偈,全篇充满了佛家禅悟的情怀以及对出家为僧的向往,更包含着生在帝王之家的辛酸和不幸:
顺治帝与高僧的谈话中更是多次流露出遁隐空门的思想倾向。比如,一次,福临与佛教大师玉林谈起自己的身体不好,食不甘味,寝不安枕,随后说道:“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到寺院,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还说道“财宝妻,人生最贪恋摆拔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玉林闻言大为吃惊,极力劝谏福临身为国君,是要“保持国土,护卫生民”的,如果只图自己清静无为,忘却这件大事,凭你如何修行,“也达不到诸佛田地”。所以“出家修行,愿我皇万勿萌此念头”。这才劝住了顺治帝。
作为一位年少有为的君主、万人仰慕的少年天子,顺治帝如此迷恋佛法,多次萌生遁隐空门的想法,确实非同寻常,令人费解。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南北朝
除了受周围人群的影响,他本人所处的环境以及遭遇是否也是一个原因呢?的确如此。首先,我们知道顺治帝是在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在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互相妥协的情况下,侥幸当上皇帝的。而他在位的18年,前8年主要由摄政王多尔衮发号施令,他根本就是一个政治傀儡。多尔衮后来更是独揽大权,逐步分化了支持顺治帝的各种力量,1648年,更是被尊奉为“皇父摄政王”,成了名义上的“太上皇”,实际上的皇帝。顺治帝的处境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摆布。由此可以想到,顺治帝前期一直生活在摄政王多尔衮的阴影里,处境危险,经常担惊受怕。这些因素对顺治帝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一心向佛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从史料分析,顺治帝与自己的母后孝庄太后的关系也并非多么融洽。《清史稿·后妃传》中对于顺治帝与母后的关系记载十分简略,仅仅60个字,而且所记内容也多是例行公事的一些事情。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顺治帝高傲自尊,而又任性敏感的个性。加之多愁善感、身体羸弱,他常常在苦闷和忧郁中度日。特别是作为大清国承前启后的一代君主,他肩负着太多的使命,亲政后,更是日理万机,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事务,年仅10多岁的少年天子,不胜重负,该会有多累多烦?据说,有一次他曾对木陈说:“我睡觉时只能单人独室,不能与人同床。临睡前,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丝气息,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也不行,必须熬过半夜,困极了,才能一觉睡着。”从中也可看出顺治帝的苦闷,甚至患有脑神经衰弱的疾病。而佛教的出现正好慰藉了他疲惫的灵魂,给他打开了一个逃避现实、回归轻闲自我的全新世界。
从以上分析来看,顺治帝确实与佛教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在这种情况下,当宠爱的董鄂妃不幸去世后,一下子失去了精神寄托的顺治帝,万念俱灰,产生遁入空门的念头也就不足为怪了,难怪会有传说顺治帝出家与他宠爱的董鄂妃的去世有着直接的关系。
遁入空门的帝王
董鄂妃的逝世使天子彻底崩溃了。他痛不欲生,亲自为她守灵,并且不顾皇帝的尊严,大哭大闹,“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在董鄂妃逝世的当天,他又下令“亲王以下,四品官员以上,并公主、王妃以下命妇,俱于景运门外,齐集哭临,辍朝五日”。如此,他还嫌不够,又破例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并加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敬皇后”,谕下礼部。闻者颇感惊讶:“不过一个贵妃罢了,又何至于如此。”顺治帝在第五日,还在爱妃生前居住的承乾宫举行了隆重的追封典礼,以自己的名义撰写了《董鄂妃行状》的祭文,全文数千言,极尽才情和哀伤,历数了董鄂妃的嘉言懿行、兰心蕙质。顺治帝还命大学士金之俊写了《孝贤皇后传》。尽管顺治帝已经做得够多了,然而仍然难以平复内心的痛苦,他又下令将承乾宫内大小太监、宫女等30余人全部赐死,为贵妃殉葬,造成了清宫罕见的一大惨案。
不仅如此,几近失去理智的顺治帝,再无心政事,还大吵大闹着要出家,两个月内先后38次到高僧馆舍,谈佛论禅,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据《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顺治帝曾经在1660年十月中旬,也就是贵妃去世两个月后,决定舍弃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他命令茆溪森和尚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起初,茆溪森百般劝阻,他都不听,没有办法只好为他进行了剃度。而这一举动急坏了皇太后,她火速派人把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召回京城。玉林到京城后对弟子茆溪森的行为极为恼火,当即命人架起柴堆,要烧死他。玉林还对顺治帝进行了规劝,而顺治帝一心皈依佛门,并提出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都是舍弃王位出家了的。玉林说,他们是在过去世悟立佛禅,而现在从出世法来看,最需要您在世间护持佛法正义,护持一切菩萨的寄身处所,所以您应该继续做皇帝。正是在玉林的规劝和要烧死茆溪森的压力下,顺治帝才回心转意,蓄发还俗了。
虽然这一件事不为清朝正史所载,但这些高僧的普遍记述,似乎证明了它的真实性。就是说顺治帝在爱妃去世后不久,确确实实削发为僧了,后在众人的一再劝阻下,不得已只好蓄发还俗了。茆溪森和尚的塔铭上就有这样几句话:“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哈哈,总是一场好笑”,也印证了这件事。
事后不久,顺治帝接受玉林的建议,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从玉林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顺治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或许正是因为顺治对董鄂妃和佛法的痴迷程度超出了寻常,民间才自然而然地流传开了顺治帝并未死去,而是到五台山为僧的观点。
五台山上的特殊僧人
对于顺治帝是否出家当了和尚,现在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支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据《起居注》记载,康熙帝即位后不久,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着他上五台山礼佛。这一活动本来完全可以在北京举行,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不远千里去五台山呢?这一异常之举,有人怀疑可能是孝庄皇太后和康熙帝以礼佛之名,行前去探望顺治帝之实。民间更是传说,康熙帝一生5次巡游五台山,实际上都是为了寻找父皇,但尘缘已了的顺治帝根本不与他相认。无奈的康熙帝曾在寺庙墙壁上题写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句,表达了这种父子不能相认的苦闷心情。
另外,有人说从当时江南著名才子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诗中也能看出顺治帝出家的意思来:“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在当时的江南广泛流传着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故事,不过那里的人们多认为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于是,人们见到吴伟业的诗后,就认为陛下就是顺治皇帝,而诗中的“千里草”和妾无疑就是董小宛。
还有“八极何茫茫,日往清凉山”一句,也很不容易让人理解。据吴伟业笔记记载,诗中的清凉山,指的就是佛教圣地五台山,顺治帝生前从未到过五台山,为何诗中会说顺治帝“日往清凉山”?据说,有一次顺治帝在梦中见到董爱妃到了五台山,因此也决意到五台山修行。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人们也对这种说法十分笃信。在五台山也确实流传着各种各样有关顺治帝到此出家的故事和传说,并且都生动形象。晚清时,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当地官员为接待她,从五台山借了一些用具。据说这些用具跟宫廷用具相似,很可能是在此出家的顺治帝当年用过的。
《清朝野史大观》《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更是把顺治帝出家的过程描绘得具体、生动,合情合理。比如《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世祖(顺治)之于董贵妃,所谓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者也。乃红颜短命,世祖对之,忽忽不乐,未数月,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佛土……满洲族人,虽百方劝解,卒不能回。由是于十八年正月,谬谓世祖病殁,而以十四罪自责之遗诏下矣。”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也写道:“顺治帝经此惨事,亦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张,传出宫中。”从以上分析来看,顺治帝当年似乎真有到五台山出家的可能。
艺术与现实的差距
但是反对者则认为顺治帝是死于天花,并没有出家。除了前面所叙述的顺治帝极可能死于天花的观点外,他们认为拿吴伟业的《清凉山赞佛诗》来说明顺治帝出家一事,是十分荒唐的。顺治帝有没有出家,其周围的大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偏偏吴伟业就知道了?还有人认为,其中“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的“千里草”指的是董小宛,可是实际上顺治帝与江南名妓董小宛年龄相差16岁,并且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所著的《影梅庵忆语》中明确证明她在1651年时就已去世,不可能得到顺治帝宠爱。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把董鄂妃误认为是董小宛,以讹传讹,从而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附会在了一起,这也证明了这种说法的荒谬。再说,《清凉山赞佛诗》只是一首诗,作者很可能尊重了艺术的真实,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
至于说孝庄皇太后和康熙帝后来几次到五台山是为了寻找顺治帝的说法,也显牵强。孝庄皇太后本人就笃信佛教,五台山又是佛教名山,到五台山许愿拜佛是很正常的事情,并无可疑。五台山所流传的顺治帝到此出家的故事以及在那里找到了与宫中相似的器具等说法,很可能是五台山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编造出来的,并不是历史事实。
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各有各的理。顺治帝到底是死了,还是出家为僧了,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