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食趣:说说吃的那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中国饮食漫谈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

有巢氏教民食用果实、猎取禽兽

当人类还处在蒙昧时期时,先民们的饮食方式和一般动物无异,寻觅一切可以充饥的动物和植物,直接生食。后世把这种饮食状态称为“茹毛饮血”。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饥即求食,饱弃其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由此可知,那时的原始人还不懂得用火,所以只能饿了生吃鸟兽的肉和草木的果实,渴了喝动物的血和溪里的水,冷了就披上兽皮。在当时,由于吃生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的体质普遍比较弱。

这在饮食文化史上,是史前的蒙昧时期。中国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填饱肚子成为每个部落的生存大事,因此很多部落首领为了满足族内饮食需求而致力于饮食,旧石器时代的有巢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有巢氏,中国上古传说人物,亦称“大巢氏”。先秦古籍记载了有巢氏的传说,人们认为有巢氏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圣人。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传说,有巢氏是远古发明巢居的人。

从饮食的角度看,有巢氏教会了先民们食用果实和猎取禽兽作为食物。先民们茹毛饮血,因而寿命都很短。为了让生肉便于食用,有巢氏还发明了“脍”和“捣”的肉类处理方法。“脍”是指用石头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这两种饮食方法一直延续到周代,“周八珍”中的“鱼脍”(生鱼片)和“捣珍”(松捣牛肉)即是这两种饮食方法的体现。除此以外,有巢氏还发明了“脯”和“鮓”的肉食保存处理法,“脯”是把肉割成片风干,“鮓”是用盐和硝等化学原料揉制肉食并风干保存。

伏羲氏创立渔业与畜牧业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神话中,他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

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12年后,伏羲降生了。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昊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传说中,伏羲的很多发明都对人类的生活具有推动作用。他非常同情终日依靠采集野果度日而导致营养不良的人们。当时,湖泊里有很多鱼,但是人们没有捕捉鱼的有效办法,经常采取的办法就是手提棒子等在水边,看鱼游来就打一棒,但是靠这种办法捕到的鱼很少。

一天,伏羲在大树下躺着,脑海里依然苦思冥想着捕鱼的办法。当时,树上一个大蜘蛛正在树枝之间吐丝结网,等蜘蛛把网结好后,它就伏在中间等候,不一会儿,有几只虫子飞过来,撞在网上被捉住了。伏羲看到这种景象,立刻受到启发,他采了一些野麻,晒干了搓成绳子。然后用细绳编织成渔网,用粗绳编成网,教人们用网捕鱼捉鸟。从此,人们的食物不再是单一的野果和野菜了。

伏羲教民用网狩猎,人们利用网捕获了大量的猎物,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人类的历史也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由于捕获量的持续增大,人类开始将吃不完的狩猎品加以驯养,从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初级畜牧业生产。

网的发明,促进了畜牧业的产生,肇始了远古文明,伏羲也成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至近代,渔猎行业还流行奉伏羲为祖师爷的习俗。伏羲养六畜以为牺牲,用最原始的作料烹调食物,堪称上古时代第一代厨师。

燧人氏钻木取火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类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将火种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燧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燧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渡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燧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燧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在燧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它们每啄一下,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忽然明白了。他立刻折了一些燧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却燃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人工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所以,燧人氏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并尊他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

神农氏尝百草

继伏羲氏之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有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被称为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

《白虎通义》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制造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联系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

神农尝草图

太古时候,人们靠捋草子、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会死去。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

他带着一批部落中的人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了很久,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这里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一行人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蛇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人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部落的人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360层,才到达山顶。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

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蛇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叫部落的人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作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部落的人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们生起篝火,就着火光把尝过的植物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是热的,哪些是凉的,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部落的人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部落的人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神农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五谷能充饥,就叫随行的人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他尝出了365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黄帝教民蒸谷为饭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在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对中华饮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载,“黄帝作饮,乏为灶神”;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黄帝之前,先民虽有用火,但火是在灶坑烧的,烹饪受到制约。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自此,“吃饭”的概念产生。

教民稼穑的始祖:后稷

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通嫄)。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帝收养长之,因名曰弃。”后稷这个传说反映了母系氏族时期儿子知母不知父的实际情况。

后稷和夏禹是中国上古文献中最先出现的两个传说人物。据《诗经·鲁颂·閟宫》的说法,后稷之“奄有下土,”是“缵禹之绪”,即“禹治洪水既平,后稷乃始播百谷”。意指后稷是继承禹治理洪水造成的灾难以后,接下来领导农业生产。

在后稷的带领下,人们逐步摆脱了仅靠打猎、捕鱼和采食野果的生活,庄稼品种日趋丰富,食物的烹调方法也更加完善,这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将他葬在山环水绕的“都广之野”。《山海经·海内经》称都广之野“有膏菽、膏稻、膏黍、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相群爱处。此草地,冬夏不死”。可谓世间的一方仙国乐园,并且古神话传说的“天梯”“建木”就在附近。可见后稷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