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场合的挡身动作
在迎接场合,主人对当时当地的环境十分熟悉,而客人则是初来乍到,内心难免紧张,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挡身行为。
实验表明,在双方相向走来的情况下,两方同时做出的挡身动作的可能性较小,这是由两方不同的身份地位或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和适应能力决定的。首先做出挡身动作的人一定是新到的人,他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几乎为零,自己完全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的氛围。而另一方,即便也是初来乍到的陌生人,也会因为先到,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强或是善于社交等原因,暂时地对这个环境产生“领地权”或归属感,因此在会面的场合中,有“领地权”的一方会不由自主地成为“迎接”新到的一方的“主人”,从而将做挡身动作的必要让给了新到的一方。
只有在双方地位悬殊,而地位高的一方作为新到者时,这种情况可能被改变,作为“主人”的一方,也就是身份地位较低的一方可能作出挡身动作,而这一动作通常不会被对方注意到,即使发现,对方也不会理会。
在双方的身份地位都处在均势的情况下,在出现了上述的“主客”之分后,暂时作为“主人”的一方会表现出迎接的姿态,再次明确地表示自己在当前环境中不容置疑的“主位”和“主动权”,他此时的行为举止会有“张开双臂”的意味,因此不会用挡身动作来把“客人”拒之于千里之外;而作为“客”的一方,因为自己初来乍到的拘谨和陌生感,自然而然地利用挡身动作将自己放在可保护的范围内,或是将手横在身体之前做一些小动作,或是单纯将手臂来回移动,这不仅可以使他达到挡身的目的,还能缓解紧张和局促的心情。
而在迎接活动结束后,当人们站着交谈时,之前经过变形的挡身动作,例如将手放在纽扣处抬起又放下的动作,会在这时变为一个持续静止的姿势。这个姿势是在说明,他对当下两个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是表示满意的,但是他不能接受对方再进一步了。有的人甚至会将双臂缠绕置于胸前,这是一种完整的挡身信号。很多做门卫工作的人最喜欢这个动作,就是在习惯性地表示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