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当今的教育
对于日本的青年,我有一事始终忧心忡忡:大体来说,日本的青年较为肤浅,读书时往往浅尝辄止,对文章的精髓不愿花费精力研磨,更有甚者连书中的意思亦无法理解,而这类人并不在少数。即便如此,这些青年却偏好阅读巨著,往往手持那些内容晦涩无比的书籍。在这一点上,与外国学生,尤其美国、欧洲的学生相比,日本学生着实有一些不良习气。听其发言,起初似乎颇为高端,颇为深奥;然而说上三五分钟后,这些学生即开始说些自己亦不知所云的内容,可谓漏洞百出,肤浅尽显。不单学生有各种毛病,教师亦问题不少。日本的教师对自己所教之物未曾消化,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即便如此,这些教师却总是提出些大而笼统的问题,亦或喜好引经据典而不知其意。
某次,我到一所中学拜访,遇到一位教授文明史的教员。我问道:“当前授课所用教材是哪本?是否为基佐[1]所著的文明史?”该教员答道:“基佐的文明史过于陈旧,已不适于当今社会。如今我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授课。”基佐所处时代距今确实久远,这自不必多说;然而基佐在其所著文明史中,能够巧妙地将错综复杂的欧罗巴历史概括编纂,我认为此乃十分了不起的能力。我亦时常惊叹于基佐知识之广博,思维之敏捷,论辩之机巧,综合归纳之精炼,可谓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即便时至今日,我仍然这样认为:对于基佐所著著作,我们有反复研读的必要。而在日本国内,别说中学,恐怕大学亦不会有学者够格评论基佐早已过时,甚至于对其推陈出新、取而代之。然时至今日,世间有一种好大喜功、夸夸其谈的不良风气蔓延,俨然已成常态。虽说当下中学仍在使用斯文顿[2]的世界史,但恐怕没有中学教师能够将其从头至尾彻底理解。而正因为跟随这种教师,学生们缺乏个性,凡事只求得过且过,做到按时听课、应试合格即可心满意足。相比于钻研学理,他们更在意考试结果,进而导致精神层面匮乏不堪。我担心,学生当中那些爱耍小聪明的人,或有彻底沦为油腔滑调之徒的可能,如此一来,其精神贫瘠的情况恐更为严重。
依我愚见,纵使考试成绩不佳,或排名落后于他人,或被他人嘲笑,此皆无甚大碍。更为要紧之事,在于对其淡然处之,磨练自己的心性并潜心钻研学问。常言道,人生如战场,处处皆竞争。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往往在就业时互相竞争,在学校中以获得高分为目的互相竞争,竞争无处不在,战争无处不在。然而,这些只是低层次的竞争,是小兵的竞争,即所谓匹夫之争。我们稍加思索即可明了:即便考试未能合格,即便同事攀上了比自己更高的职位,若自己能放平心态,戒骄戒躁,耐心钻研学问,则最终成功的一定是自己。歌德曾有言道“莫着急,莫放弃”,我们应当谨遵此言,形成从容钻研学问的习惯。若不然,则日本国民的小家子气将有日趋严重之虞。
另一方面,所谓耐心钻研学问,指的并不是一味地蒙着头死读书,而是应当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充分理解所读书籍的内容并加以消化,切忌成为那些一知半解之徒。然而甚为遗憾,当今的日本社会中充斥着此类人士,恐怕即将彻底沦为只会耍小聪明的社会了罢。然而,耍小聪明的时代势必不会长久。三十年后,现今的青年将会身心成熟,成为国之栋梁。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社会一定与现在这个耍小聪明的社会有天壤之别。因此,从长远来考虑,我们从现在起就应当做好准备,培育自己的品格。若是品行卑劣之辈,即便掌握了学问,到头来仍会沦为他人的道具,最终一事无成。故无论是读书亦或上学,切不可只一味地死读书,修心养性一事亦不可松懈。同时,读书时亦需时刻秉承这一精神。当下的青年,或是思想日渐浅薄之故,但凡观其文字,听其话语,均有无可救药之感;学习时亦心浮气躁,时常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能意识到这一点,甚至于有足够决心去踏实求学的青年少之又少。是故,若有心为之,青年们皆应注意这一问题。
我于教育一道所知不多,当今中学的伦理课发展程度如何亦不甚了解。然而我有一件深感遗憾的事,即伦理课所教之物仅止步于一般道理,鲜见传授决定人们行为动机的相关知识。正因如此,当今社会在道德问题上亦存在不少歪理。例如,世人都知道应当对父母尽孝。但是,世间有人即针对“为什么必须对父母尽孝”这一问题大书特书,并将其理论化。若只是从学理的角度研究道德问题,则此方法颇为可行;而若是为了培育青年的品德,则这种强词夺理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我认为,强行构建关于孝道的理论并不利于孝道的传播。因为所谓孝行,归根结底还是理论以外的、由人来实施的行为。
例如,论及孝道时,学究们往往有各种理论——“究竟‘孝’字应如何理解”“孝道的历史”“各国孝道的比较论”等等,多是些晦涩难懂的长篇累牍。这也反映了当今伦理学说的一种倾向:竭尽所能地堆砌一些理论——结果都是一些无用的空谈。真正的孝道,应该是静下心去回顾父母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是饱含热泪去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比起那些花费五六年时间完成的理论化的论文,这些话语写下来不过一两分钟,却能让人在一瞬之间感悟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才是符合孝道真髓的教化方式。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明白什么是孝道。是故,关于伦理行为的教育,我们不应空谈各种理论,而应身体力行。
然而,今日伦理学的教育方式却多流于理论化,连学生亦不例外,张口闭口尽是一些了不起的大道理,其中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身体力行者为数甚少。正因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般德行,所以伦理教育的推行举步维艰亦不足为奇。教师想的并不是努力劝导那些秉性较差的学生,而是对其冷嘲热讽;学生只在乎考试及格,忽略对道德的追求。此种风气若长期持续下去,人情将变得更加冷漠,道德水平亦将日趋衰退。在这种环境下,即便社会有些许发展,亦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培育出真正的伟大人物。虽说按照常理,一般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大部分普通人进行培养,而非只为培养英雄豪杰;但是,过于平庸的教育手段只会令那些有希望成为英雄豪杰的人才过早夭折,这同样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是故,教育家应当为这样的人才开辟出一条广阔无垠的康庄大道。所谓康庄大道并非外界之物,而是指内在品行的培育。然而甚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学校中似乎并未实施类似的教育措施,虽然有部分教师在培育品德方面十分用心,但终究只是少数而已。
简而言之,依我愚见,品行的培育在当今日本的教育中可谓稀有之物。即便如此,我亦非意图对教育者横加指责,而只是想直接对诸位青年阐述一番自己的观点:既然在当今社会无法借助外在的条件培育自己的品行,何不如自己去主动提升呢?即使不依靠教师,只要用心,亦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进实现道德品性的提升。求人不如求己,我衷心地期望青年们能做到这一点。
〔一九〇三年八月一日《青年界》二卷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