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静安区石库门历史追溯
2015年,上海撤销闸北区、静安区,合并设立新的静安区,老静安区和老闸北区因在1949年以前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租界分区(见图2-1),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也造成两区域在石库门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区别。老静安区与老闸北区以苏州河为界,老静安区位于苏州河以南,区域内包含1949年以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及部分西部华界地区。区域南部商业和住宅较为集中,北部因靠近苏州河分布较多仓库和工业空间,西部开发时间较晚。老闸北区位于苏州河以北,区域内包含小部分沿苏州河的原公共租界以及华界地区。老闸北区早期依托苏州河,以发展工业为主,住宅的整体建设受到工商业的影响较大,呈现出工厂和住宅相互穿插的现象,北部地区开发时间较晚,在1949年后才逐渐成熟。
图2-1 静安区历史上租界分布图
2.1.1 静安区住宅发展史
1.老静安区
除了以石库门为代表的旧式里弄和新式里弄外(见图2-2),区域境内还有公寓里弄如大华公寓(见图2-3),以及花园式住宅如北京西路707弄、愚园路419弄等(见图2-4)。公寓和花园里弄住宅大多分布在区域南部。这些房屋的建造者大多以外国人居多,他们以本国的住宅样式为基本格调进行建造,于是出现了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大致以延安中路、延安西路为界,其北多为英国式、德国式、西班牙式的建筑,其南为法国式建筑。
图2-2 老静安区新式石库门代表(静安别墅)
图2-3 老静安区公寓代表(大华公寓)
图2-4 老静安区花园式住宅(愚园路419弄)
新工房则出现在1949年以后。原先以三四层的小梁薄板混合结构的简易工房居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区域内的新工房大量兴建,层数以五到六层为主,结构和房内设施均有了较大改进。
2.老闸北地区
19世纪中后期,老闸北区域内的里弄房屋主要由老宅基、联列式平房、石库门住宅和广式里弄4种房屋组成。20世纪初,演变为以石库门为主,广式次之。1927年,区域内有里、坊、弄810条,集中分布在区域内沪宁铁路两侧。其中220条在租界地区,590条在华界地区,集中于天潼路、海宁路、宝山路、蒙古路、恒丰路等处。
进入20世纪30年代,区域内开始集中兴建新式里弄。1933年,始建永乐新村于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41弄,计40幢,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3 390平方米,有煤气、小卫生设备,无阳台。1936年,武进路502弄宝生里建9幢3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为2 061平方米,有阳台、煤气、卫生设备,属区域内首例。同年,界路(今天目东路)181弄建联和新村,有37幢2~3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为3 651平方米,有煤气、小卫生设备。1937年,建悦安新村于指江庙路(今芷江中路)147弄,为3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为1 183平方米,有煤气、卫生设备,围墙内植有玉兰树和夹竹桃等花木。在1993年,区域内新式里弄住宅尚存1.44万平方米,占区内住宅总面积的0.18%。
在花园住宅建设方面,早在清光绪年间,北洋大臣李鸿章建公馆于河南北路界路(今天目东路)转角处,为砖木3层西式洋房,建筑面积为1 093平方米。1949年后,由大东集成印刷厂使用,于1993年建高层新大楼时全部拆除。期间,缫丝业巨商杨信之建住宅于浙江北路61号,南部5间楼房,中为花园,北部是大厅、花厅,后排亦是楼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任上海商会会长的虞洽卿建住宅于海宁路702号,该住宅为2层砖木结构楼房,楼底有长廊,花园在宅之南部。清宣统二年(1910年),虞洽卿于武进路560号建3层半西式楼房1幢,建筑面积为749平方米。又在580号建东西楼两幢,均为3层,东幢1 188平方米,西幢1 154平方米,花园作小庭院处理,近似新式里弄的天井绿化。1920年,五金店业主杨云波建花园住宅于宝山路450弄26号,系3层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为792平方米。区域内华界地区花园住宅,于“一·二八”“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时先后毁于炮火。1993年,区内尚有花园住宅建筑面积5 200平方米。
老闸北地区历史上还有一种以棚户简屋为主的居住形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区域内工商业、市政交通业兴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从苏、皖、鲁等地来沪谋生的农民和灾民递增。他们在区内空地、荒滩、坟场搭建“滚地龙”、棚户、简屋。集中点以长安路、大统路、裕通路、恒丰路、华盛路、梅园路及铁路两侧为最。1928年,旧上海特别市政府统计,闸北华界有棚户1.11万户,占全市华界棚户2.04万户的54.41%。1932年,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再次统计,闸北棚户达3万户以上,4年之间,增加近两倍。“一·二八”“八·一三”遭入侵上海的日军狂轰滥炸,区内华界地区建筑物基本被毁。十余万人无家可归,不少难民搭建“滚地龙”和棚户简屋作为栖身之所。抗日战争胜利后,苏、皖、鲁、鄂等省灾民大量流入上海,棚户地区扩大,灾民们沿铁路两侧就近栖身谋生,新搭建棚户随处可见。1948年,区内有棚户简屋67万平方米,100户以上棚户聚居点有120处,居民7万户,23万余人,占全区人口的41.94%。棚户有瓦顶木柱竹片泥墙式、油毛毡顶木片墙式、芦苇稻草编搭的“滚地龙”式、芦苇搁搭的鸽棚式4种类型,如图2-5所示,大多阴暗潮湿,污水遍地。沪宁铁路以南地区,以新民路、大统路、长安路、广肇路(今天目西路)最多。沪宁铁路以北,以中兴路、永兴路、太阳庙路(今太阳山路)、普善路、中华新路尤为集中。棚户聚居点以同乡为群体居多,有苏北帮、安徽帮、湖北帮、山东帮。区域内以苏北帮棚户为最多,约占棚户居民半数以上,湖北帮棚户集中在中兴路大洋桥一带。1949年,境内棚户聚居点以蕃瓜弄最大,在6公顷多的区域内,各类棚户3 000多间,居民1万余人,是上海人口密度高的棚户区之一。弄内巷道弯曲狭窄,垃圾成堆,臭水横流,居住条件极差。夏天众多居民死于疾病,又常遭火灾,20世纪初至1949年的近50年中,区域内棚户共发生火灾76起,烧毁棚屋无法统计,死亡80余人。1949年后,政府逐步对大统路苏家巷棚户简屋区进行整治改建,并最终清除了大量的棚户简屋。
图2-5 上海棚户区外观
2.1.2 静安区石库门营造历史
静安区内石库门营造历史悠久,从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均有石库门营造的记录。由于苏州河两岸发展模式的区别以及历史上受租界影响,导致石库门的营造历史也存在不同。如图2-6所示,从租界的扩张过程来看,现静安区内最早的公共租界区域出现于老闸北区东南部(1863年),其后为老静安区内原公共租界区域(1899年),老静安区南部的原法租界区域形成时间最晚(1914年)。从静安区石库门的营造历史来看,静安区最早出现的石库门位于老闸北区山西北路一带,也是现今静安区老式石库门留存最为丰富的区域。老静安延安高架以南一带,原为法租界区域,开发时间较晚,留存的石库门里弄则是以四明邨为代表的新式里弄。
图2-6 1949年前上海租界发展历程
1.老静安区
通常将石库门住宅里弄、广式里弄以及被纳入里弄构成的老宅基住宅和连列式平房,统称为旧里住宅。这类里弄住宅的建筑标准较低,水、电设备差,建造时大多没有卫生设备,供通行的弄道较狭窄。此类住宅多由房地产商成批建造,分幢(间)出租。居住对象主要为中、下层市民。原老静安区境内的旧里绝大多数为石库门弄,广式里弄很少。
19世纪末,区内已有石库门里弄出现,发端于东部与黄浦区毗邻的新闸路、成都北路、白克路(今凤阳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一带。这些石库门弄建筑多因年久朽损,或经多次修缮或被拆除,已难寻旧日全貌,仅某些局部或平面布局尚呈当初的一些特征。如老修德里(凤阳路541弄14号)即为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其开间多(五间两厢),进深大(南北达19米)。底层的中央为客堂间,两侧为次间及前凸的厢房,前天井为50平方米,由石库门及围墙连接两厢构成封闭。主居室与后面的灶披间、辅助用房之间由横贯的后天井(1.75米×19.25米)隔离。成曲尺形的木楼梯设在主居室的后部,隐蔽而狭窄。二楼正面窗下的墙面由栏杆和可脱卸的裙板构成,底层以落地木长窗为门户。石库门的用料和修饰简朴,山墙上(尤其是室内)立帖结构十分明显,屋顶为中式黛瓦铺设。又如东升里(成都北路589弄)的石库门仍以江南传统民居中的雀替作为门楣的承托,房屋正面东向设置。这些里弄内往往有水井设置。
1920年前后,在上述地段出现新式石库门的大规模兴建,并迅速向南部的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大沽路一带和新闸路的西北扩展,成为当时境内住宅房屋形式的主要构成。至1929年之间,几乎每年都有一条建筑面积达一两万平方米的石库门里弄建成。如东、西斯文里,联珠里,永庆坊,鸿庆里,华顺里,大中里,永宁里,慈厚南、北里。其中,东斯文里如图2-7所示。由于里弄的大型化,区内东部已形成一些石库门里弄成片的街坊群落。规模较大的石库门里弄,占有较长的沿街周边,其房屋的底层为店铺所用。主弄道出入口上方的过街楼使沿街立面联成整体,以隔断马路嘈杂对弄内的影响。弄内联列的房屋也比先前大为增多。有的多达10排以上,每排10多幢相联。有的里弄还以拱券(发券)联接弄道两边的房屋(如福康里),既增加建筑强度,也增添弄内建筑美观。住宅单体中,多数为适合小型家庭需求的单开间。也有三间两厢住宅联列。住宅的进深多缩短为16米左右,有的更短。单开间面宽3.5米左右。前天井的围墙比先前有所降低,以增加通风、采光。石库门上方的装饰图案多采用西式纹样。栏杆等建筑细部开始采用铁制件。建筑以清水砖墙承重,局部已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顶开始使用平瓦铺设。
图2-7 东斯文里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境内的石库门里弄仍继续建造,主要建造于地价较低的康脑脱路(今康定路)以北和西部的曹家渡一带(见图2-8、图2-9),但是里弄规模逐渐减小,除个别里弄外,多以二三十幢住宅为一条里弄。建筑样式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无多大变化(见表2-1)。1949年以后,区域内以石库门里弄为主的旧式里弄建造停止。
图2-8 康定路沿街旧式里弄(太平坊)
图2-9 已被拆除的康定路616弄旧址
表2-1 康定路一带旧式里弄梳理
此外,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起,由于连年灾荒和日寇的入侵,大批苏北以及上海闸北地区的难民纷纷逃难至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及其附近。这些贫苦的市民,有的在石库门中以简陋的材料搭建了二层阁、三层阁甚至四层阁,甚至在天井、晒台上进行搭建;有的因无力租住在里弄房屋,就用简易材料搭建棚户、简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棚户、简屋区。这些里弄内的建筑密度极高,搭建重叠,阴暗潮湿,主要集中在老静安区的北部,如小辛庄、太平里、星华弄、黄浦弄等地区。
以石库门为代表的旧式里弄住宅所具有的传统封闭格局和样式适合当时多数中国人的人文观念和习惯,始终是老静安区住宅建筑中的主要类型。从早期为进城的地主商贾所居住,乃至作为钱庄、当铺、酱园之用,到后期成为中、低层职员和部分劳动者生活之地,虽然居住其中的人群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石库门依旧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居住结构,不管是老式还是新式石库门,住宅单元平面基本都是保持着石库大门—天井—客堂间—后天井—灶披间的布局。但是需要承认的一点是,当石库门发展到后期,其建筑空间布局中所蕴含的伦理性和宗教性在逐渐淡化。早期的老式石库门,如前面提到的老修德里,其拥有完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中间的客堂间是供奉祖先牌位和长辈居住的地方,两侧厢房则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但是,发展到新式石库门,由于开间数量的缩小,这种对称轴线已被破坏,相应的伦理秩序也被大大削减。到后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本一家一户的石库门住宅,分租给多人或多个家庭,内部空间也多被改加建,这样单元住宅中就不存在伦理中心和宗教中心了。由于多户人家共住一单元,底层客堂间往往成了过道和公用空间。这样,石库门住宅的伦理性和宗教性完全消失,让位于实用性了。
在同一时期建造的石库门里弄中,也以居住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着石库门建筑的标准、样式和质量。一些富家门第刻意追求高墙深院、西洋装修的住宅格调。如威海路590弄(张家花园)内的一些石库门住宅,采用老式石库门建筑的基本格局,但水刷石的墙面,外挑的阳台,大量采用的水泥、钢筋材料、彩色花玻璃和西洋装饰是那时建筑潮流中折中主义的时髦表现,是时代的一种表征(见图2-10)。
图2-10 张家花园内老式石库门上的装饰
2.老闸北地区
老闸北境内的旧式里弄建筑以租界地区天潼路、唐家弄两处最早,约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前后,其后迭经翻建。唐家弄扩大到有总弄7条、支弄28条和14条里、坊、弄,有东、南、西、北,新、老唐家弄之称。其范围东沿福建北路,西接浙江北路,南起老闸街,北抵七浦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英商业广地产公司营建彩和里,位于天潼路754弄,有2层砖木结构楼房66幢,建筑面积为5 060平方米。清末洋务大臣李鸿章在区域内营造房产多年,建了8条里弄,分布在河南北路、塘沽路一带,计160幢,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海商会会长虞洽卿在海宁路696弄始建顺征里,计9幢2~3层石库门住宅,建筑面积为2 800平方米。清宣统二年(1910年),沙逊洋行建造德安里于北苏州路520弄,计327幢,建筑面积为4.38万平方米。1931年,颜料商人贝润生与其弟贝秋生建新泰安里于天潼路727弄、759弄,计307幢,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
华界地区,1912年,商务印书馆在西宝兴路口建宝兴里,系石库门砖木结构2层楼房,约200幢,80%的居民是商务印书馆职工。1917年,在鸿兴路宝山路建三德里,系砖木结构2层楼房,约20幢石库门住宅。宝兴里、三德里均毁于“一·二八”日军侵沪战争中。1920年,在宝山路上建造宝山里,计砖木结构3层楼房49幢,老式石库门,有晒台、天井、煤气,无卫生设备。1930年,在恒丰路裕通路口建造四安里,计43幢2层石库门住宅。沿街面建造钢筋水泥结构3层楼房数十间,底层开商店,楼上住居民。“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四安里大部分被炸毁,仅剩一排十几间严重毁坏的3层楼房,被称为“闸北三层楼”,时为区内最高居民房。1932年后,建汉兴里于西宝兴路432弄,为砖木结构2层石库门住宅,建筑面积为4 743平方米。至1993年,区内旧式里弄尚存311.66万平方米,占区内住宅总面积的39%。
2.1.3 静安区石库门街区在历史上的地域分布
相较于文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和完整地展现历史时期石库门里弄街区的形成与演变,比如地籍图、行号路图录、里弄分区图等。这些地图蕴含着不同的内容,从中可以考察一个个石库门里弄街区的变迁,包括住宅分布、街巷格局、周边配套的基础设施、街区周边的景观、空间的扩展延伸等。通过对《上海市行号路图录》《袖珍上海里弄分区精图》等的解读,同时结合地籍图、保甲图等地图,从中解读出静安区历史上石库门里弄集中分布的街区主要有大通路斯文里、培德里,威海路张家花园,唐家弄慎馀里和陕西北路4个街区(见图2-11)。
图2-11 静安区主要石库门分布街区
1.大通路斯文里、培德里街区
如图2-12所示,斯文里是上海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中规模较大的里弄之一,坐落在苏州南路以南,新闸路以北,大通路(后改为大田路)两侧。斯文里一带的街区,主要是由东西斯文里、养和里、怡和里、聚宝坊等组成。沿西苏州河路沿岸,从东到西,依次为经济部第十厂金星造纸厂、福新第七面粉厂,过大通路为上海市工务局机料处、上海银行第一仓库等。在福新第七面粉厂与东斯文里之间,主要是仓库、栈房,有裕商仓库、福新第七面粉厂仓库等,一度还开办过丝厂。大通路、新闸路、成都北路一带沿街,主要是各种店铺。同时,在里弄内还设置有一些小工厂、作坊。比如在东斯文里内部,还设有五金店、成衣铺、鞋作店等。这些由居民自发设立的、穿插在里弄内部的商业,使里弄成为一个商住混合的空间(见图2-13)。这一街区的设计和规划充分体现了石库门里弄的商业色彩。一方面,里弄面向外部的底层往往开发为商业用房。这种做法很普遍,无论是早期石库门还是晚期石库门都是这样。因为商业用房的出租费,会比开发成住宅的出租费要高得多;同时,克服了沿街底层不适合居住的缺点,还可给居民带来买卖方便。另一方面,开发商还会在里弄中设计出商用公共空间,比如菜市场。在东斯文里沿大通路一侧就有这么一处菜市场,如今仍在使用,其东西两侧的房屋面向菜市,都是下店上宅。除了设计出来的商用空间,还有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自发产生的店铺作坊。这些店铺,如杂货铺、小餐馆、茶社、诊所、成衣店、面包店,甚至旅社、公司、厂房等,散布在里弄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商住混合空间。
图2-12 大通路斯文里、培德里街区区位
图2-13 斯文里业态分析
培德里一带的住宅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为新式石库门,相比于老式石库门,这一带的石库门里弄在建造规模上普遍扩大,总体布局呈现出明显的总弄、支弄格局,建筑排列也更加有序(见图2-14)。该街区主要由培德里、泳吉里、天宝里、安顺里、宝央邨、松寿里、信业里、山海里、经远里、宝兴村、燕庆里、安乐坊等组成。大通路、新闸路、成都北路、山海关路还有不少沿街店铺,与居民生活生计息息相关。街区内设有小工厂、作坊,还有律师、医生、画师等开设的事务所、诊所、画室等。
图2-14 培德里街区行号图
在这个街区,还有一些会馆和公所,比如新闸路上的江宁公所和平江公所。江宁公所位于新闸路508号,由南京人于1882年建立,公所成立最初的主要功能是代理寄存棺木,帮助把棺木运回南京老家。到了1911年以后,江宁公所成了在上海的南京人的同乡会地址,成为南京人的聚会之处。平江公所位于新闸路635号,由苏州人于1883年建立。平江公所历史上占地面积很大,约40余亩。从20世纪20年代起,公所将土地分几次出卖,其中一部分建设为“武林里”里弄住宅,偏西的一块土地则建设为“西海电影院”,并于1932年9月9日首映。
2.威海路张家花园街区
如图2-15所示,位于威海路590弄的张家花园石库门里弄街区,是静安区石库门样式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的石库门建造精良,装饰优美。张家花园所处的这块土地,原先是“海上第一名园”张家花园的所在。1882年,无锡商人张叔和从英国商人和记洋行经理格龙手中买下了其私人花圃,取名“味莼园”,在园中按西洋风格修建园林假山、亭台楼阁,于1885年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张家花园是上海最大的市民活动场所,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等,都与张家花园有关。但到了民国后,随着城市其他新兴娱乐场所的崛起,庄园盛极而衰,并于1918年停办。随后张家花园的土地被分割出售,用于建造里弄房屋。
图2-15 威海路张家花园街区区位
如图2-16所示,张家花园石库门里弄街区南邻威海路,北侧靠近南京西路,东侧是石门一路,西侧则是茂名北路。街区内大部分建筑为石库门里弄建筑,在街区的东侧和东南侧也有部分独立式的花园住宅。根据《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和《袖珍上海里弄分区精图》,这一片街区在当时分布有德庆里、荣康里、震兴里、永宁巷、颂九坊、华严里、同福里、春阳里、如意里等石库门里弄。这些里弄都是新式石库门里弄,为砖木结构,体量较大,很多都为三开间,一些前后可达到三进的规模。双坡屋顶,梁架结构很多已经不似早期新式石库门的穿斗式,而是变成了三角形屋架。里弄为清水砖墙,门檐及窗檐处均有精美的石饰。张家花园内如今还保存有多处“B.C.LOT”字样的租借地界碑,这是当时地产分界的标志。碑上所刻的数字乃是当时土地被出租出去时,所签订的契约编号。
图2-16 张家花园街区行号图
街区中还建有几处花园住宅,包括威海路590弄106支弄2号和590弄41号。威海路590弄106支弄2号原为中联轮船公司大股东周庆云故居,是一幢独立的带有花园的二层住宅,内有弧形楼梯。590弄41号是张家花园体量较大的一幢住宅,为三层两厢一中堂,南立面有着西式风格,而侧面山墙则是中式样式,楼前带有庭院。
3.唐家弄慎馀里街区
如图2-17所示,老闸北地区的天潼路一带以前称为唐家弄。从山西北路至浙江北路的这一段天潼路是最早称为唐家弄的,它以唐姓商人首建里弄得名。这一带原是农田和荒地,清康熙至同治年间,随着老闸的筑成和老闸渡、老闸桥的次第建成,此处成了上海县城通往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地的陆路要津,形成了老闸镇。太平天国期间,即1860年前后,有唐姓商人来老闸街开设石灰行,并在今天潼路799弄中段处建造了数间平房,称之为唐家弄。
图2-17 唐家弄慎馀里街区区位
唐家弄是老闸北苏河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最早居民点。1893年,苏河湾西藏路以东地区被正式划入公共租界,租界当局按照西方的城市格局进行道路规划并付诸实施,先后辟筑了北福建路(今福建北路)、北山西路(今山西北路)、北浙江路(今浙江北路)等道路。由于此处交通便捷且地价相对低廉,因此中外房地产商纷纷来此建房以谋取利益。根据《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和《袖珍上海里弄分区精图》,唐家弄地区分布有延吉里、慎馀里、四平里、裕安里、新康里、晋福里、仁德里、永庆坊等石库门里弄(见图2-18)。
图2-18 唐家弄街区行号图
在唐家弄众多的石库门里弄中,规模较大且建筑质量较高的当属慎馀里(见图2-19)。慎馀里始建于1923年,翻建于1931年,是这一地段最好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慎馀里的总平面布局呈现出新式石库门里弄典型的行列式布局,弄内道路宽阔,呈鱼骨形的主次通道排列整齐。主弄道宽约3.8米,南北走向,7条次弄道为东西走向。慎馀里南北弄口分别位于南面的北苏州路和北面的天潼路,这两处的弄口都有过街楼。过街楼顶端为折线型,水刷石抹面,外观简洁大方,明显受到西洋建筑风格影响。过街楼檐口上方都有石头篆刻的门额,上面书写弄名“慎馀里”。里弄的第三个弄口位于次弄道西面,通向浙江北路。慎馀里内共有石库门房屋16幢,共计52个单元,为砖木二层结构。里弄内的房屋共有3种开间形式,分别为一正两厢三开间,一正一厢双开间、单开间。客堂间地面为方形拼花地砖,室内铺长条木地板。沿主弄东西两侧的房屋二层设有挑出的敞廊阳台,上装坡顶,配水泥直棂式栏杆。慎馀里早期的住户都是殷实富户,华成烟草公司老板戴耕莘、中国经济学名宿薛暮桥、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等名人都曾经在慎馀里居住过。
图2-19 慎馀里历史图纸
4.山西北路街区
在清代的地图上,北苏州路至唐家弄(今天潼路)便有一条老街,全长约为300米,在今山西北路南段(见图2-20)。今山西北路河段曾经筑过老闸,随着商业的出现,老闸的北岸形成了商业集市,故称老街。山西北路的路名源于英美租界的山西路。老街之名因为桥梁使得南北道路贯通而被向北延伸的山西路所取代。1943年租界收回之后,北山西路更名为山西北路。
图2-20 山西北路街区区位
上海开埠后,吴淞江内河航运逐渐繁忙,老闸桥沿岸成为船舶停靠、货物装卸之地。1860年英商在山西北路以东建造了大批石库门建筑,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加。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后,富商达官和外侨商人不断在山西北路置地建房,在山西北路西侧建造了大批石库门里弄,包括泰来里、春安里、福寿里、福荫里、康乐里、均益里等。山西北路街区行号图及山西北路街区鸟瞰图如图2-21、图2-22所示。
图2-21 山西北路街区行号图
图2-22 山西北路街区鸟瞰图
山西北路西侧的地区是最典型的老式石库门分布地区,如梁氏民宅、吉庆里、福荫里、康乐里。梁氏民宅位于山西北路457弄61号,始建于1898年,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二层老式石库门。单元平面布局中轴对称严谨,遵循着“院门—天井—客堂间及左右两厢房—后天井”的布局,无附房及亭子间。一层和二层均布置有朝南居中的大厅、分布在大厅东西两侧的寝室以及走廊北部的其他用房,上下层布局基本对位。二楼前楼向外整面挑出水泥走廊,配立宝瓶式水泥栏杆。整座宅子高墙深院,较后期布局紧凑的新式石库门更为宽敞。位于山西北路551弄的康乐里也是老式石库门的代表。康乐里551弄(二衖)中仅有两座院落,2号及4号,都为一正两厢的复合三合院式石库门建筑,其中的4号宅为近代重要买办及律师潘世根的住所。主体建筑为二层的砖木结构。客堂间面向天井一侧开落地长窗,铺彩色马赛克地砖。二层外挑出整面的水泥阳台,配铁质镂空栏杆。这些老式石库门的内部装饰普遍精美讲究,较后期的新式石库门,有更为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在梁氏民宅内部的客堂间装饰有雕刻精美的中国传统样式的挂落,用于软分隔一层客堂间与其后的内廊。康乐里4号内部更是无处不雕,梁、柱、窗、栅等房屋所见之处都雕刻了中国传统的图案,包括竹子、圆镜、海棠等。
在山西北路两旁,不仅建有石库门里弄建筑,还有其他一大批风格各异的建筑,几乎汇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旧上海各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山西北路542弄1~7号是欧式二层联列式花园别墅,与现在的联排式别墅大致相同。原来每户门前具有一个小花园,屋内的卫生、自来水设备齐全。在旧上海,这些房屋大部分作为企业办公楼或者产品销售的办事处。位于山西北路470号的山西电影院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西苑建筑,1930年由季固周建造。戏台中央的藻井有马赛克图案,用于音色调节和出风,这也是上海现今保存极少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