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石库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上海里弄民居概述

1.1.1 上海里弄的起源与形成

里弄建筑是在我国近代历史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居住建筑类型。“里”,会意字,从土,从田,含有居所和区域划分的意思。《说文》中定义其为“居也”。同时,“里”也是古代的一种居住单位。《尚书大传》中称:“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如此计算,一里则为七十二家。弄,辞书中的相关释义为建筑物之间的狭窄小路。在吴地的方言中,小弄也称为“弄堂”,或者“弄唐。”祝允明《前闻记·弄》中曾有描述:“今人呼室下小巷为弄……又呼弄唐,唐亦路也。”里弄住宅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近代城市住宅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是里弄民居出现最早的城市,它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其他城市,如天津和武汉的里弄住宅都有较大影响。上海里弄民居作为上海民间居住建筑的一种类型,集中建造在上海市中心区,兴起于租界出现之后,到1949年为止,先后建设了近一个世纪。里弄民居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利用个人或集团占有的土地,以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建造适合当时某些阶层使用要求的住宅。里弄民居不同于独院住宅或高层公寓,它是一个建筑群体,毗连建造,集体居住,共同使用一个或者几个出入口;它也不同于1949年后新建的职工住宅,里弄建筑密集,自成一体,通过总弄与街道衔接,总弄设有栅门,便于警卫;它更不同于简屋棚户,是按照当时建筑法规建造的,在结构安全、使用功能以及防火、警卫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上海里弄的营造,是应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也是城市住宅商品化的产物。1843年上海开埠后,很快发展为全国的贸易中心港口,随着外来人口和工商业不断增加,房地产逐渐商品化。里弄住宅由房地产商投资,根据对象生活的多种不同需求而成批建造,再进行分户出售或分户出租。住宅由原来分户分散的单栋自建过渡到多栋排列集居的方式,体现了上海近代住宅及住宅商品化的发展。

上海里弄住宅起源于1853年,适逢小刀会起义期间,当时城厢内外及青浦、嘉定等地的地主纷纷迁入租界。到1855年间,华人由500人骤增至两万人以上,于是英国商人趁机在广东路、福州路、河南路一带相继建造大批木板房屋,以出租牟利。到1860年,在英美租界内,已有以“里”为名的住宅约8 760幢。1860-1863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三次逼境,周边及江浙等地的地主豪绅蜂拥至上海租界,人口猛增至十万余人,地价暴涨十余倍。在此种情况下,外国及华人房地产业主开始不断建设并购置房产,木板式里弄住宅急剧发展,其排列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形式,成为上海里弄街坊的雏形。

1864年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上海的工商业终于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5年后,上海与伦敦间建立了电讯,工商业日益繁荣,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房地产业进入新的阶段。鉴于之前建造的木板房屋易遭遇火灾,因此此时房地产商经营的房屋不再是木板结构,而是在土地上有规划地建造连接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民居建筑。这种建筑的布局更加配合城市道路的建设,一般以街坊为单位,采取行列式,这时上海里弄建筑正式出现。

1.1.2 上海里弄的发展及分类

上海里弄民居自19世纪末在上海出现,先是以石库门的建筑形式出现的,后随着社会环境、居住要求、建筑材料等的变化,在后续的建设和经营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里弄类型,包括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见图1-1至图1-4)。

对于石库门里弄来说,单幢的房屋称为“石库门”,成群、成组的石库门建筑组成了石库门里弄。石库门一般有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之分。老式石库门兴建于1870-1910年间,平面布局以三开间两厢房为主,二层建筑,也有因户主自行改建而出现的三开间前后双厢房、五开间两厢房以及带走马廊等变体形式的里弄民居。根据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英、法租界内以“里”命名的民居建筑已有105处,当时黄浦区内已建造了祥福里、兆福里等多个里弄。随着1911年清朝统治瓦解,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结构也逐渐分解为小家庭,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地价的上涨,早期多开间、横向面宽大的石库门住宅已经难以有继续建造的理由,因此,紧凑方便的小住宅单元成为建造的主流。当时陆续出现了淮海中路的宝康里(1914年)、斯文里(1916年)等以单开间为主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

在1920年后,出现了一批新式里弄民居,其配有现代化的卫生及取暖设备,并且在通风、采光等方面均有讲究,总体布局和平面形式都和之前的旧式里弄民居有较大差别,较为典型的有1932年建造的静安别墅。在1930年前后,又出现了一类带有花园的里弄民居。传统石库门建筑的天井和门头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铁栅栏或低矮的围墙以及小型庭院。建筑装修较为精致,房屋三面开窗,室内设有壁橱、硬木地板、钢窗等。在1931-1945年间,由于花园里弄用地较费,投资颇大,这时的里弄民居转而投向公寓里弄住宅的方向。这种类型的住宅类似于近代集体住宅,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如同西方公寓住宅般的单元布局,是一种分层安排同居住单元的集合式住宅,总体布局类似里弄的形式。公寓里弄住宅的每层有一套或者数套房间,包括起居室、卧室、浴室、厨房等单元。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的轰炸,闸北、南市、郊县等地被毁的房屋多达数万幢。战乱年代,房屋建设活动受到严重影响,除了一些未了的工程外,比如巨鹿路景华新村等还在续建中,新建民居极少。1941年12月,上海彻底沦为日占区,里弄民居的建设基本处于全面停止的状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政府管制下的上海,通货膨胀严重,民不聊生,上海的房地产业十分萧条,里弄民居的建设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之后,里弄民居虽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已经不能满足上海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故此时的居住建筑以新工房为主,里弄建筑的建设基本进入尾声。

图1-1 石库门里弄(张家花园)

图1-2 新式里弄(安乐坊)

图1-3 花园里弄(愚园路419弄)

图1-4 公寓里弄(花园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