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从交通作用看西渭桥的位置

南宋程大昌在推论便桥位置时,鉴于文献记载时有驳复,曾提出以事理相验求其所在 238。这是一种十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谓事理,也就是当时的交通作用。因为在渭河上架桥决非易事,不可能如园林中之桥梁用于游赏。所以西渭桥的所在,必然要合乎当时的交通需求。

《汉书·武帝纪》载作便门桥时没有明确交代此桥的修建目的,颜师古注解说“于此道作桥”的目的是“跨渡渭水以趋茂陵,其道易直”,今本《三辅黄图》上也有“跨渭水,通茂陵”的解释 239。这种说法以后流行比较普遍 240。《汉书·武帝纪》载作便桥事时,上文有: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初作便门桥”。作便桥事在置茂陵邑之次年,而且叙其事与赐茂陵居民钱田事相并在一起,因此二者之间很可能确有关联。东汉人服虔作《汉书音义》,注便门桥“在长安西北,茂陵东”,也把便桥与茂陵联系在一起 241。由此可见颜师古《汉书注》的说法既合于事理,也应当有所根据,是可以凭信的。

从《汉书·武帝纪》本身的记载和桥的名称以及东汉服虔以来对便桥的解释,都可以看出所谓建桥以趋茂陵,是指从汉长安城特别是从长安城便门西趋茂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汉书·薛广德传》载广德侍从元帝赴宗庙祭祀,元帝“出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车,免冠顿首曰:‘宜从桥。’……光禄大夫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薛广德)言可听。’上……乃从桥”。过去有人以为所谓“御楼船”是指出便门在门外的泬水枝渠上乘船,或北下渭河赴高帝庙,或南趋下杜祭宣帝庙 242。其实由上文或从桥、或乘船的争执来看,汉元帝所欲乘御的“楼船”显然是一条渡船。便门外的泬水枝渠是一条小河,乘船过渡既无危险,也没有什么游赏的兴味,双方没有必要争执不休。值得乘船一玩而且也有一定危险的只能是与便门相对的渭河,而渭河上与便门相对的桥梁也就是便门桥。汉武帝有陵庙号称龙渊庙或龙渊宫,在茂陵东 243。汉元帝只有西去武帝茂陵或平帝昭陵酎祭宗庙 244,才有必要出便门。但昭陵与茂陵大致在同一方向,因此元帝此行可以视为从长安城出便门、过便桥赴茂陵的一次实例。考古发掘者推测修建便桥是为了分别从南山和沣河口向茂陵运输建陵木材和砂石。这种说法臆测的成份太多,缺乏相应的文献依据。尽管便桥初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西通茂陵,但茂陵就在长安城西去大道路旁,因此便桥建成后也自然就成了联结长安城西去大道的枢纽。

汉长安城西面的渭水北岸有地名细柳,东临“石徼”,汉置细柳仓 245。《水经·渭水注》谓沣、渭之会处“无他高山异峦,惟原阜石激而已”。石激即石堤 246,激、徼上古互为双声叠韵字,可以通转 247。因此,所谓石徼也就是石激。另一方面,据《水经·渭水注》记载,汉代的便门桥正在这“原阜石激”之地,因而细柳及细柳仓也就应当位于便桥西端。细柳本来就是长安城西去大道所经之地,其地又名柳中,汉初刘邦还定三秦,自雍(今凤翔县南)遵渭而东,曾过此而至咸阳 248。便桥建成后,自然通过细柳把长安城直接与西去的大道联系到了一起。汉代在细柳除设置细柳仓外,还置有细柳观和柳市 249。这些设置恐怕都与细柳这个繁忙的交通枢纽有关,而这种效应也不应是一条从南山运木或从沙河运沙的道路所能产生的。潘岳《西征赋》云“津便门以右转,究吾境之所暨;掩细柳而抚剑,快孝文之命帅”,就是反映的出便门、过便门桥而至细柳的情形 250

按照颜师古的说法,便桥修建后,长安城至茂陵间的道路是相对比较“易直”的。所谓“易直”,应当是就建造便桥以前的交通状况而言的。在便桥修建以前,从长安城到茂陵周围及其以西各地,如果不用渡船,只能通过中渭桥。因此,颜师古所谓“易直”,就是说便桥一路要比中渭桥一路捷近。如果按照上文所论把便桥定在今两寺渡一带,那么出长安城便门后一直向西到渭河便门桥,这一路就确实要比中渭桥一路迅捷。然而若是将沙河1号古桥定为西渭桥,那么出汉长安便门后要向南回绕8里左右,才能通过便门桥,再返折向西北。不仅南辕北辙,令人不解;而且与原来的中渭桥路相比,两条道路的回绕程度也大致相侔,没有什么“易直”可言了。因此,从交通作用方面来讲,把汉代的西渭桥定为沙河1号古桥是很不合乎情理的。

下面再来看看唐代的情况。如前所论,唐便桥应当在唐咸阳城也就是今咸阳市区东南的渭河上(指唐代渭河河道),这样从唐长安城过便桥到咸阳城的道路,就应当大致为一条东南—西北向的直线。当时的情况事实上也就是这样。唐长安城西面有三座城门,去往西北方向最常走的是北头一门即开远门 251。由开远门向西北趋咸阳,地经三桥。唐德宗兴元元年,德宗由兴元回京时的路线,可以具体地说明这一点:

上至咸阳县。李公(晟)以金商同华、神策等军马,自丹凤桥(门?)至于便门(桥) 252,六十余里,御路两旁,前后鱼贯。……上发自咸阳,都人士女僧道、耆老兆庶,迎驾于路。……驾至三桥,中书令李公……等奉迎于乘舆。 253

三桥地名至今一直沿用,现称三桥街,正当唐长安、咸阳二城间的连线上。宋代在这里设有驿站“渭城馆”,驿馆西北方又有沙坡店 254,见于南宋初郑刚中所撰《西征道里记》,是从长安城向西北经咸阳桥去咸阳的大路必经之地。按照上文所定唐西渭桥的位置,即今咸阳市东南,从三桥向西北过西渭桥入咸阳城,道路是十分顺畅的。可是假如把西渭桥定为沙河2号古桥,那么从三桥赴咸阳也要向南回绕8里左右,再陡折向北。舍近求远,这在情理上是无法解释的。

总之,从交通作用上来看,把沙河古桥定为西渭桥,很难解释当时的交通道路。与此相反,如果按照本文第一节的推论,把汉西渭桥定在今两寺渡一带、唐西渭桥定在今咸阳市东南,那么与历史时期的交通活动就没有任何抵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