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龙祠:黄土高原一个水利社区的结构与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人文环境

在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背景下,龙子祠泉域及汾西灌区所在的临汾河西地区开发甚早,千百年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一度作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并富有辐射力的历史文化。

(一)建制沿革

传统时代的龙子祠泉域所涉范围包括今临汾市尧都区和襄汾县,新中国成立后扩展而成的汾西灌区又将灌溉区域扩展至北部的洪洞县。现分别对其历史沿革做一考察。

先看洪洞县。洪洞县由原洪洞和赵城两县于1954年合并而成。洪洞县名的来源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赵城为周缪王封造父之地,后为赵简子食邑,故名赵城。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为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18000米的范村附近。赵城当时为赵国,今赵城东北1500米的简子城为故城所在。春秋时,洪洞为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曰杨干,后为羊舌肸食邑。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赵城属彘县,治所在今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阳嘉三年(134),彘县改为永安。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洪、赵属魏。正始八年(247),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因之。永安县治所曾一度在今赵城东北7500米的仇池村。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朝均属晋州总管府。北魏仍属平阳郡,洪、赵属禽昌县。隋大业十三年(617)始置赵城县,为“赵城”之始设。次年,改杨县为洪洞县,为“洪洞”之首现。两县均属临汾郡。唐时,洪、赵属晋州,赵城县治迁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北宋洪、赵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1072),赵城曾省入洪洞为镇。元丰三年(1080)又复县。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洪洞属晋宁路,赵城属霍州。明清洪、赵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民国初,洪、赵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抗战爆发后,洪、赵属第六专署。洪、赵沦陷后,两县政府均迁驻汾河以西,后洪、赵归冀宁道管辖。抗战初期,共产党建立抗日政权,1941年9月成立太岳行署,赵城归第一专署,洪洞归第二专署。日本投降后,洪、赵两县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县(河东)民主政府驻师村,赵城县(河东)民主政府驻兴旺峪。新中国成立后两县政府各驻县城,均属临汾专署管辖。1954年7月1日,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属晋南专署。1958年,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1959年,霍汾从洪洞分出,恢复原建置。1971年,临汾与运城行署分设,洪洞归临汾行署管辖。2000年,临汾地区改市建置,洪洞县隶临汾市管辖。

再看尧都区。夏商西周时期,临汾河西一带属冀州。周初,唐叔虞之子燮父迁都于平阳之晋水(平水)旁,改国号为晋,其国都即在龙子祠泉域范围。周敬王六年(前514),晋分祁氏、羊舍氏之田为10县,平阳为其一,今尧都区伍级村即为时县大夫赵晁邑旧址。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韩贞子居平阳,平阳为韩氏根据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分晋,平阳仍属韩。秦汉时期,该地属河东郡平阳县,县治在今尧都区金殿镇。汉元丰五年(前106),属司隶校尉河东郡平阳县。新莽时平阳县改称香平,东汉复名。三国魏正始八年(247),置平阳都,郡治在平阳县。晋永嘉三年(309),汉王刘渊特将国都从蒲子县(今隰县、蒲县一带,当时属河东郡)迁至平阳,并重筑陶唐金城,意在以帝尧自我标榜。东晋建武元年(317)二月,石勒攻破平阳,纵火焚其宫室,刘汉都城顿成灰土。北魏建义元年(528),平阳县治移驻白马城,即今临汾市区。隋开皇元年(581),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又改为临汾县。唐代为晋州临汾县。宋、元、明、清时期属平阳府临汾县。民国初属河东道临汾县。1949年以来,临汾县为临汾专区、晋南专区、临汾地区驻地。1971年,临汾县析出临汾市(县级),临汾县迁驻龙祠村。1973年临汾县又迁驻刘村。1975年临汾县迁驻临汾市。2000年,临汾地区撤地设临汾市,原县级临汾市改为尧都区,直至今日。

最后是襄汾县。春秋时期,此地为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后葬于该处,“襄陵”由此得名。西汉始置襄陵县,属河东郡,当时治所在今汾河东岸赵曲。王莽时改名为干昌县。东汉复名襄陵。北魏神{L-End} 䴥元年(428),太武帝拓跋焘擒获夏秦王赫连昌,即在今尧都区境置禽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襄陵县并入禽昌县。北周时期,禽昌县治所移至襄陵故城。隋大业二年(606),复名襄陵县。唐元和十四年(819),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宋天圣元年(1023),又移治于晋桥,即今襄陵镇。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经济富庶,人们安居乐业,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所以决定启用太平县境内的古地名“汾城”,改名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同年10月14日,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史村,即今襄汾县城。

(二)聚落

龙子祠泉域大部位于汾河的二级阶地,区内又有龙子祠泉穿流而过,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场所,在历史时期形成了大量聚落。现存城市遗址较著名的有平阳故城、侯国县城和陶唐金城。以下分别述之:

平阳故城:《水经注》曰:“汾水又南径白马城西,……又南径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82今汾河以西金殿村东北一里多与伍级村南之间有一土堡遗迹,民间称之为城坡垅上,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0米,西门和南门仍可辨。这就是赵晁任平阳县宰时古平阳县邑的残存遗迹。

侯国县城:曹参初随刘邦起兵,入关灭秦,讨魏、伐齐,官右丞相。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因功封为平阳侯,食邑万六百户。侯国与平阳县筑于汾河西刘村一带,今残留城垣遗址。《山西通志》记载:晋以前侯国“治皆汾水西古城。”注曰:“今名刘村。”83《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平阳故县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晋水也。”84说明汉晋时代,平阳侯国与平阳县同治刘村,前后约700年。

陶唐金城:晋永嘉三年(309),匈奴人刘渊起兵,称帝建国,都于平阳,因地近尧墟,筑城名陶唐金城(今金殿村一带)。外郭以东北伍级堡东北角线为基准,西南以贾册村南老虎垅和村西城坡垅为界,四周长约13000米。西明门直通龙祠单于台,内城为皇城,东为建春门,西为西阳门,正面云龙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南府北宫,前殿后宫,光极殿规制宏伟,“朝群臣飨万国”。刘聪即位后,内兴殿观40余所,宫后逍遥园可供游乐,另在平山脚下建平水宫,圈建上林苑供游猎,建上秋阁可供登高远眺。

除了以上著名的城池外,该区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如龙子祠泉所在的龙祠村,原名窑院。相传,其名来源于尧都平阳,和尧部落的生存技能有关。上古时期,尧部落曾在临汾一带建都,他们不仅擅长农耕,而且精于制陶。在中国民间诸神中,尧和宁封子都是陶神。尧的活动遍及此地,这里也便开始建造陶窑。随着历史的发展,陶窑逐渐增多,甚至在百姓院落里都可见到,“窑院”之名也便从此而来。虽无史料证明传说的真伪,但考古出土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物证。20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两名专家来临汾考察,在龙祠村泉源滩上,发现一些黄色、白色陶片,在龙祠村北发现一座深约五六丈的“座窑”(烧彩陶器作坊)。经研究考证,在唐代之前,龙祠一带制陶业就具相当规模并达到较高生产水平。明代以后,窑院村制陶原料日趋枯竭,生产基地转至峪里村。85

如同窑院这样的古村落还有很多,我们或许可以从具体的地名中探知一二。如金殿镇的官硙村,历史时期即为官宦磨面的地方;金殿镇之城居村,则显然为当时的城区,居住的多是皇亲国戚;坛地村,为祭祀天地的地方;桑湾村,是养蚕采桑织丝绸的地方;花园村,可能就是昔日的御花园。还有城坡、末街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皇城故都体系。从金殿镇的村名我们也可以联想到汉国皇帝刘渊所建陶唐金城之宏伟华丽。而诸如西宜、界峪、兰村、伍级、席坊、小榆、西杜、双凫、贾册、东靳、北陈、录井、晋掌、北杜等这些最早出现在水利文书中的村落,直至今日依然可以在地图中一一对应。村落历史的延续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三)产业

传统时代,龙子祠灌区主要的产业为种植业,主产水稻、小麦等。在靠近龙子祠泉源的窑院、晋掌等村,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泉水可以从下面穿过的“空心田”来种植经济作物——韭黄和蒜苔。由于泉水的恒温特性,每年腊月正好割第一茬韭黄。鲜嫩的韭芽香气透人心扉,古时曾作为贡品奉上。早春来临,各处忙于播种,龙子祠泉域的蒜苔谷雨节就可上市了。抽去蒜苔半月后,鲜蒜即成熟。它既可调节口味,又可祛病除疾,最大特点是捣的蒜泥隔夜不变味,其他地方的蒜绝不可比。因为它的特别,在市场上极为走俏,远方的游人至此也会带些回去馈赠亲朋。直到今天,龙祠村的大蒜依然远近闻名。

水磨业是泉域最重要的加工业,当地人们又把水磨称为“水硙”。龙子祠泉水量大时可达8立方米/秒。借水还水,修造水硙,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据统计,明代万历年间,南横渠即有水磨16座,水量丰富的南磨河达42座86。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子祠泉域的水磨仍有97座87。水磨大致可分两种,一种供磨面,另一种则是磨香面(柴粉)的柴硙。农忙时种地劳作,农闲时拾柴卖给柴硙磨香面。

改革开放后,传统的水力加工业被新的机器加工业代替,而随着工业化的大发展,龙祠水利社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洗煤厂、焦化厂、炼铁厂、石灰窑、沙场等行业迅速崛起。据统计,截至2002年,仅龙子祠泉域一带即有洗煤厂12座,焦化厂50余座,炼铁厂则几乎村村都有,有的村庄甚至拥有10余座私营炼铁厂,如界峪有12座,涧上有10座。88另外,在龙祠、小榆等村有石灰窑、沙场几十处。由于这些工厂均属私营或村庄集体经营的小规模行业,存在极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政府的外部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措施和市场经济竞争体制的双重作用下,这一状况已经开始好转。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域人类的生活方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和地域基础之间一种必然的关系。89在龙子祠泉域,我们似乎也感到这种联系的必然性。那么,我们希望它能够作为理解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群及其文化逻辑的基础,然后通过“水”的视角延展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