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回响:老北京俗语民谣述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老北京口中的俗语

北京话里俗语很多,大多有典可据。究其来源,有的源于某项民俗,有的源于少数民族,有的源于某历史人物、事件,等等。北京是辽、金、元、明数代古都。特别是满族入关后以北京为中心长达二百数十年,满族的民俗和清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其他各种活动在北京话中留下了大量痕迹,也形成许多与此有关的俗语。兹举几句北京俗语为例,以窥其源。

1. 与历史有关的俗语

“叫了王承恩啦”,明崇祯帝自杀前,曾奔出皇宫到大官宦家求援。最后迫不得已而自缢于煤山(后称景山)。当时跟随他的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王承恩随同自缢身死。由崇祯孤立无援而自杀之事留下了俗语“叫了王承恩啦”。意思是说人到了穷途末路,一筹莫展,陷入绝境,无计可施。

2. 与军事有关的俗语

“吃官饭放私骆驼”,意思是拿着工资却干私活儿,或利用办公事之机办私事。这句俗语来自清代八旗军饲养驼马的制度。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所限,清代八旗兵奉命在各地执行军事任务时,需用大量的马匹和骆驼。八旗的每一旗的每一个参领都配有官马和官骆驼,每个佐领配有官马无官骆驼。因军用马匹和骆驼数量极大,成为军中的一项大事,所以饲养工作极为重要。八旗军在关外和口外有大面积的牧场,专门饲养和放牧军用马匹和骆驼,并设有专门饲养员。到了清代后期,各项定制渐趋松弛,也有私人饲养马匹和骆驼的,委托公家的饲养员在公家牧场中代为牧养,官马骆驼数量极大,牧场甚是宽阔,极少数私人骆驼、马匹牧养期间是不会被发现的。私人想这样占公家便宜,必须买通饲养员,只要花银钱让饲养员同意,就一切万事大吉。后来人们就称这样的饲养员“吃官家饭放私骆驼”。凡利用公家的便利条件而利私者,皆可用这句话。

“少不南征,老不扫北”,这是清代八旗兵留在北京话里的一句俗语,旧时在八旗中非常流行。这句俗语中的“少”指的是年轻人;“老”指的并非老年人,而是中年人。清代军方调兵赴各地作战时,对战士年龄有所考虑,调到南方(云南、两广等地)去作战的战士,多选中年人。调到北方(内蒙古等地)去作战的战士,多选青年人,并且认为反过来不合宜。其原因是:军队领导认为南方风气开化,刚刚入伍的青年战士易受诱惑,而中年战士思想不那么简单,处世有经验,不易为外界诱惑所动,因此征南不选用青年人,反过来看,北方气候严寒,风沙飞扬,年岁稍大的人不及小青年耐得住,因此,派年轻人到北方去作战为宜。清代北京内城专住八旗大户,有清二百数十年,发生过几次大战争,零星小战斗连年不断,因此北京内城住的旗人出征频频,成为当时社会上常见长谈的事。由此而使这句话变成了北京俗语。他反映了清代旗人的军事生活。

“官马屁股”,北京话形容人胖,特别是形容人脸又胖又圆时说:“成了官马屁股啦!”这句俗话来源于清代八旗养马。八旗兵各佐领皆饲养军马,俗话称之为官马。国家规定官马的“马银子”(就是每匹马所需的饲养费)由国家拨经费供给。官马吃国家供给的草料粮豆,由于供给十分充足,所以官马肥胖。马肥最突出的表现在屁股,马一肥起来,其臀部就胖成大圆球形。清代八旗兵在北京驻军二百数十年之久,官马肥胖的大圆屁股给北京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此而形成这句俗语。

3. 与满族民俗有关的俗语

“瘸子打围——坐着喊”,北京话说人只动嘴空喊而不动手去做,是“瘸子打围——坐着喊”。“打围”是指满族人的围猎。围猎时众人形成数层的大圈,由远及近,人与人围成由大及小的圈子。圈子形成后,先要大声呐喊,满语有个词“吓起伏兽”,指的就是这种呐喊。人形成圈,被包围在圈内的兽类因害怕而潜伏于草木丛中。人多大声喊叫,伏兽就跳跃而起,四下奔逃。这时,人手中执弓箭刀枪追打四散的兽类。然而瘸子参加围猎,只能坐在地上喊叫,不能起来追打。因此而形成这句歇后语。把只动嘴而不动手的人比作参加打围的瘸子,只管嘴里空喊,但不实际去干。

4. 与习俗、民俗有关的俗语

“奶茶铺的炕——窄长”,北京话讽刺某物过于窄长,常说“喝!这倒好!奶茶铺的炕啊!”奶茶铺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满族先世本无吃奶食的习俗。后来满族将许多蒙古族人编入“八旗”,随着收编进来的蒙古族人日益增多,后又编成蒙古八旗。自此,满、蒙古二族人共同生产和生活,满族人学会了吃奶茶。满蒙旗人入关后,为应旗人生活之需,有人在街上开设奶茶铺,售卖奶和奶制品。奶茶铺店堂狭窄,只可顺窗搭一窄长的炕,宽度只容一人坐,长度则可同时列坐十数人或更多。于是奶茶铺的炕就以狭窄而长为突出的特征。由于奶茶铺的窄长炕而形成了这句老北京歇后语。北京最后一家关门的旧时奶茶铺是西城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南的“香薷轩”,停业于1940年。

“喇嘛的帽子——黄啦”,藏传佛教之僧人通称喇嘛,这是藏语译音,是对藏传佛教僧侣的尊称,意为上师。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喇嘛着黄色衣服和暖帽。黄寺、雍和宫等均为格鲁派寺庙。尤其是在每年的阴历正月三十、二月初一,跳布扎时喇嘛的黄色衣帽颇为引人注目。而北京话又是用“黄了”形容某事没办成半途而废,于是,就构成了这句歇后语的引言和结语。

“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过阴历新年,除夕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就忙着包饺子。旧时的老规矩此时不许串门、走亲戚。到了子夜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全家人开始吃饺子。这时候家中是没有外人的。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

“买鼻烟不闻——装着玩”,买了鼻烟不闻只是搁在鼻烟壶里。“装”有放进的意思,也有假装的意思。这句俗语是表示装蒜、装傻充愣之意。鼻烟是由西洋传教士带到中国的,在老北京极为流行,并由此形成鼻烟文化。鼻烟气味芬芳,有明目提神之功效,还可以通窍、避疫、活血。鼻烟铺数前门大栅栏内的天蕙斋最为有名,社会名流有不少是那儿的常客。鼻烟壶种类繁多,用料讲究,有翡翠、玛瑙、玻璃内画等,极为精制。

“唱戏的骑马——走人”,“走人”表示离开,或者因气愤而离开。传统戏是有一定程式的,戏里没有真马,都是用道具马鞭代替。剧中人道:“马来!”当兵的把马鞭送到这位手里,这位一挥马鞭:“众将官,南京去者!”台上众人来回转俩圈儿。当兵的回禀:“此处已是南京!”挥挥马鞭,脚下转俩圈儿就等于骑着马走出了数百、上千里地。这也体现了戏曲对北京人生活的深刻影响。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这句话是形容事儿办砸了。北京话说事儿办砸了,有时说“崴泥”了。兔儿爷是北京的一种泥塑,除了兔儿爷还有兔儿奶奶,都是泥捏的。兔儿头人身,有的身着铠甲、插护背旗,有的作捣药状,还有的正襟端坐,形态各异。

5.与建筑有关的俗语

“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的架子”,“架子”双关,既指一般的架子,也指摆谱儿,摆身份。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高十二丈多,面阔七间。那时候皇帝赴天坛祭祀必走此门。因此建得雄伟壮观,威风凛凛。所以前门楼子在建设和维修时所搭的脚手架,一定是非常壮观。人们用这句俗语来讽刺那些本事不大,假模假式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人。

“猫卧房脊——活受(兽)”,古代的建筑在房脊上的建有仙人、异兽等,北京话还有五脊六兽这个词。仙人异兽在建筑的檐角上寓意消灾祛祸、主持公道、剪除邪恶。开玩笑说猫上房蹲在屋脊上,成了屋脊上活的小兽。“兽”音同“受”,“活受”即意味活受罪。

“吃烤肉到了卢沟——宛(晚)来宛(晚)走”,据说北京著名的烤肉宛始于康熙年间。数代经营烤肉,选料精致、味道鲜美,慢慢地在北京就有了名气,吸引了众多食客。宛平城在卢沟桥东, 这句歇后语是借助了烤肉宛和宛平县两个宛字的谐音,形容来得晚走得晚。

“门头沟的财主——窑(摇)头”,“窑头”谐音“摇头”。以前北京人家做饭、取暖有不少使用的是门头沟的煤。民国年间,门头沟大概有三十几座煤窑,由于当时开煤窑能赚大钱,上至官吏下至商人都竞相投资。窑主都是家财万贯的财主。

“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老北京的厂甸是春节时有名的去处。厂甸的风车、大糖葫芦更是深受孩童的欢迎。春节时卖大糖葫芦的小贩们串糖葫芦忙得不可开交。这句俗语是借用串糖葫芦,来形容人们为了某些事情串通一气。

“万春亭上谈心——说风凉话”,景山的万春亭是旧京城里的制高点,四面透风。一年四季或凉风习习,或寒风刺骨。北京话中把一些不切实际或讥讽他人的语言称作风凉话。这是借用了景山万春亭来表达此意。

“皇上家的祠堂——太妙(太庙)”,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当年这里是皇家的祖庙。“太庙”谐音“太妙”,北京话“妙”,是称赞一些做得非常好的事情。

“药王庙进香——自讨苦吃”,老北京城药王庙有不少处,这些药王庙所供奉的药王爷是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孙思邈、韦慈藏等古代名医侍立两旁。著名的几座药王庙坐落在东西南北城。东药王庙在东直门里,西药王庙在地安门外,南药王庙在天坛北侧,北药王庙在安定门里。旧京城中,不少老百姓瞧不起病,每年阴历的四月初一、十五为参拜药王爷的日子,到庙里来烧香、拜药王爷的求医者甚众。拜过药王爷之后,能够得到些香灰,有些人在回家的路上还顺便买些野药吃。香灰和野药,其味道就可想而知。所以北京城中的老百姓就说“药王庙进香——自讨苦吃”。

6. 与商业有关的俗语

“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陞,腰缠四大恒”,马聚源是帽店,瑞蚨祥是绸布店,内联陞是鞋店,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京城老字号,唯有“四大恒”,人们不大熟悉。所谓“四大恒”是当年京城有名的钱庄。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载:“当年京师钱庄,首称四恒号,始于乾、嘉之际,皆浙东商人宁绍人居多,集股开设者。资本雄厚,市面繁荣萧索与之有关系。四恒号皆设于东四牌楼左右,恒和号在牌楼北路西,恒兴号居其北隆福寺胡同东口,恒利号在路东,恒源号在牌楼东路北。凡官府往来存款,及九城富户显宦放款,多倚为泰山之靠。”古人喜欢称出门携款(银子)为“腰缠”,唐诗中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句,即是指此。由此可见,四大恒在当年是财富的象征,能“腰缠四大恒”者,势必是殷富之人。四大恒钱庄资本雄厚,据说内有慈禧皇太后的股本,故有“官方银行”的色彩。“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好景不长,所以四大恒“自庚子之役,颇受损伤,然犹支持十余年,始次第歇业”。恒源号、恒兴号歇业最早,恒利号曾维持到民国十年之后。“四大恒”财源茂盛,“当年所出银票,市民皆视为现金,故始终无挤兑之事”。但是清末之后,因国势的衰败而衰败,故又出现了“四大恒不如一泰源”的说法。

“四大恒不如一泰源”,泰源亦是一家大钱庄,开设在南长街。从它开始的位置上看,离清廷内务府会计司不远,又在紫禁城下,显然与清宫有密切关系,很可能是“民办官助”的金融机构。因此,“内务府与宫中流动之款,则于泰源号司之。”更为甚者,“该号不出银票,所用皆二指关税兑条一纸,然多数有至万金者,为他家所无”。凡此种种,说明“四恒不如一泰源”之说,并非空话。

“老买卖——不养三爷”,所谓三爷,泛指少爷、姑爷、舅爷。“不养三爷”意思是不许他们参与店里的经营和管理。旧京城的老字号、大买卖,虽多为一姓或几姓家族所有,但具体经营和管理则由掌柜的管理,掌柜今日称经理,但在当年是店东手下的“打工者”。为使买卖兴隆,经久不衰,掌柜的必须尽心尽力,而“不养三爷”则是他们多年经验的结晶。“三爷”,即那些店东的少爷、小舅子和女婿,因自己的身份特殊,又与店东有亲缘关系,往往指手画脚,干预经营管理,有的“三爷”还仗势胡作非为,影响店铺的生意和声誉。基于此,不少明智的掌柜便有了“不养三爷”的招数,至于店主,出于经济原因和自己事业的发达,一般也默许和支持“不养三爷”。这样,“不养三爷”成了大商号不成文的规矩。“不养三爷”,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回避”制度,其实是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在工商史上,不少大买卖、老字号本来十分兴旺发达,但由于误用了不懂行又不检点的“三爷”,而使自己的买卖由盛至衰,乃至倒闭关张。此类的例子在旧京城就不少,以饭庄业的“八大楼”“七大居”为例就足以说明。这些“楼”和“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消失,内中原因很多,但是养了“三爷”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东兴楼饭庄的倒闭最有代表性。

“天桥的货——假的多”,这也是北京地区旧日流传很久的俗语,与“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有异曲同工之意。天桥是京城旧日下层百姓的缩影,又是有名的藏污纳垢之地,此地市场上所卖商品,假、劣、破三字成了天桥商品的代名词。天桥没有什么老字号买卖,多的只是小铺和货摊,并有“雨来散”之说,而顾客又多为流动的,没有“回头客”。因此在这里的经商者自然不会讲什么商德和信誉。故而有了“天桥的货——假的多”的歇后语。后来,人们又将此歇后语简练成为“天桥的货”。

“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是京城流传甚广的一句歇后语。砂锅居在西四缸瓦市,是一家以卖砂锅菜为主的饭馆。据传,此饭馆开业于乾隆六年(1741),系和硕定亲王的王府管家所开,原称和顺居,以卖煮白肉起家。煮白肉原本是清宫祭祖敬神的食物,和顺居继承了煮白肉的技艺,煮出的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美可口,很受食客的青睐。但是,当年和顺居是小本经营,煮肉的锅只有一口,每天只能煮、卖一口猪,卖到中午的时刻便告罄,如果顾客要想大饱口福,只能赶早而去,否则只好败兴而归。好事的北京人便依此造出了“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的歇后语。

有些俗语,意思接近,但仔细分析,我们能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比如“拿糖”“溜肩膀”和“摔勺子”,这三个俗语的意思都是表示对工作甩手不干。仔细分析,“拿糖”指以某种特长相要挟,非他不可,所以要讲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不干。“溜肩膀”,指出工不出力,我不干,谁爱干谁干,是一种懒汉思想。“摔勺子”以扔掉厨师的主要工具勺子比喻对工作甩手不干,多半由某种思想情绪所致。可见“拿糖”和“摔勺子”是公开的,但“拿糖”则还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傲气,“溜肩膀”则是暗地里、偷偷地。总之,这三个词生动地刻画了三种不正确的工作态度,都会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都是不足取的。老北京俗语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有些俗语,因为时代的原因以讹传讹,造成误解。比如“东富西贵”这个词,并非是说清代北京凡有钱的人都住在东城,而王公贵族和大官都住在西城。真实的情况是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令旨:内城居住的汉人一律迁居南城,即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以外、永定左安右安三门以内地区。内城定为八旗人居住的地区,包括北城和东西城,从北往南分东西左右翼,所以王公府邸和官员宅第平均分布在内城,根本不存在什么“东富西贵”的区别。其实在东城也有诸多府邸,如睿亲王府,多尔衮生前的王府在南池子玛哈噶喇庙,他的后代在乾隆年间赐新府在外交部街;豫亲王府,即现在的协和医院,豫王多铎曾任大元帅,所以此地名叫帅府胡同;怡亲王府,在东安市场之东的冰碴胡同,等等。所以“东富西贵”不是指东城和西城,是指外城汉人居住区域而言。清代汉人一二品大员中少数有内廷差事的在内城居住以外,绝大多数汉人官员都集中在宣武门外居住。另外各省府州县在京为接待进京会试举人设立的会馆也集中在宣南地区,也就是说,“士大夫”集中的地区当然属于贵的阶层。宣南地区在外城属于西半部。而东半部是工商业者集中的地区,各行业的行会组织也集中在外城的东半部。当然士大夫和工商业者在各自范围内都有贫有富,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商人无论多么富总是属于富而不贵的地位。因此当时对汉人居住地区南城产生了“东富西贵”的话。

再如“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并不是指北京官员们的住宅,而是指外城汉人居住区域一部分富而不贵的人家而言。这些人家是六部的书吏,俗称“书办”,父传子辈辈当书吏,家庭生活很富裕,他们不是官,自己虽有钱盖房但不能盖大门,在小门内照壁前摆四盆石榴,一个大鱼缸,缸内种些藕、蒲棒等,而官员们的住宅大门内照壁上悬挂官衔牌,所以以照壁前不摆任何东西成为体制。书吏不是官但生活很优裕,在门内摆鱼缸石榴来点缀装饰成为这样类型人家的风尚。由于家道殷实所以有条件请家庭教师,到夏天在院中搭起天棚遮阳,胖使女、胖狗也是生活富裕的标志。

老北京话中的俗语饶有趣味,收集整理老北京俗语,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释义,不仅对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且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热爱北京、想要发扬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