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消费需求管理
第一节 消费需求的调节
一、判断消费需求形势的依据
总的说来,判断消费需求形势的依据与判断投资需求形势的依据是相似的,即都要从市场供求关系、物价水平、生产情况等来判断。只是在判断消费需求形势时,所要考察的主要是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消费品价格的波动、消费品生产部门的增长情况等。
在消费需求基本正常的条件下,消费品供求将基本平衡,消费品价格没有大的波动,消费品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也比较正常。如果发生消费需求不足或消费需求膨胀,那么上述这些比较正常的状态都将不再存在。这一点正与投资需求不足或投资需求膨胀时,生产资料供求、生产资料价格、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将会偏离较正常状态的情况相同。应当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费需求不足是较为罕见的,经常出现的是消费需求偏大,而在某些情况下,消费需求偏离较正常状态达到了严重的程度,这样就发生消费需求的膨胀。
消费需求膨胀与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密切相关。消费基金按其使用形式可分为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而以前者为主。因此,个人消费支出是影响消费基金增长的基本因素。如果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特别是如果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过快,那么这必然会在市场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判断消费需求是否膨胀的依据首先是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紧张程度。
具体地说,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紧张的主要表现是:
1.居民个人和公共消费支出同市场消费品可供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额,某些紧俏的消费品尤为短缺,甚至会出现这些消费品的市场供给不足,从而出现排队、抢购等现象。从企业存货的角度来看,消费品一般库存减少,紧俏消费品库存量的下降更为显著,
2.在非限制性市场上,消费品价格上涨;在限制性市场上,消费品价格也可能上涨。
3.由于居民个人所需要的某些消费品供给不足,使社会购买力的一部分不能实现,现金量与存款量都会增加。
以上就是消费需求膨胀的依据。但在做出这种判断时,需要注意到,由于消费需求不仅有总量上的问题,而且有结构性的问题,因此在消费品市场上有时可以看到:一方面,某些消费品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有些消费品却滞销、积压。正因为如此,所以从市场上的消费品存货价值上看,问题也许不明显,因为总量掩盖了结构上的问题。
二、消费需求膨胀的原因
(一)与投资需求膨胀一起发生的消费需求膨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费需求膨胀往往与投资需求膨胀一起发生。这是因为,如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职工人数增加,职工工资总额增大,消费需求将随着投资需求的增长而增长。此外,企业利用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作为职工奖金或公共消费支出,这也表明消费需求将和投资需求一起增大。
(二)非投资原因引起的消费需求膨胀
消费需求膨胀也有时在投资需求并未膨胀的情况下发生,或者,尽管投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膨胀,但消费需求的膨胀却更加突出。这时,就应当研究非投资原因引起的消费需求膨胀是怎样发生的。除了人口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以及农村经济结构因素会引起消费需求膨胀而外,可能还有下述原因:
1.由于非投资方面的原因而使得居民收入增长过快,以致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过快,从而严重影响了消费品市场的供求平衡。例如,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福利性支出过多,就会造成这种情况。又如,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也会使农民个人手中的货币收入增长较多,从而农民的消费支出会增长过快。
2.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国民收入中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即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增加了,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下降了。除上述农民收入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增长外,还可能有:公共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或职工工资普遍增加,或就业人数在原有生产资料供给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增长。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在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同时,生产资料会因需求下降而有价格下跌的趋势。
3.在实行消费信贷的条件下,现期的消费支出可以使对消费品的需求过多地超过消费品的供给,从而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
(三)公共消费支出增长带动了消费需求增长
关于公共消费支出的增加,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原因而外,可能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这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消费方面的高档次、高标准,在宴请、会议、招待、庆祝仪式等方面花费过多的货币,或者建筑一些豪华的楼堂馆所设施,或者采取公费送礼、公费旅游等形式来花费公共经费。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浪费。在讨论减少消费需求时,首先应当把这些浪费的部分减去。
下面,可以把造成消费需求膨胀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到一起,用图6-1来表示。
请看图6-1。
图6-1
图6-1虽然省略了某些因素(例如,由于某些资源的短缺而引起的消费品供给不足,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农民收入增加,从而使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等),但基本上仍可以说明问题。
(四)消费需求膨胀对投资需求膨胀的影响
前面已经指出,投资需求膨胀可能引起消费需求膨胀,但消费需求膨胀也可能是由非投资原因引起的。无论消费需求膨胀是否由投资需求膨胀所引起,只要消费需求膨胀已经成为事实,那就不可避免地对投资需求膨胀产生如下的影响:
1.为了应付消费需求膨胀给予消费品市场的压力,消费品的增产是理所当然的,而要增加消费品的供给,就必须增加投资。这样,投资需求就可能紧随着消费需求的膨胀而趋向于膨胀。
2.由于消费需求膨胀而引起的消费品价格上涨会进而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使得后者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可能有三个原因:
(1)由于消费品价格上涨,使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增大,从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消费品价格上涨后使得对消费品生产的投资增加,而投资的增加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进而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3)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使得一些投资者产生错觉,以为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赢利的机会,于是追加投资,导致投资需求增长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以上情况表明,消费需求膨胀的影响最终并不仅限于消费品生产领域内,而会扩大到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
三、消费的合理规模
(一)定义
这里所说的消费规模,就是消费支出的规模,也就是社会的消费支出总量。这里所说的消费的合理规模,就是有利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和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消费支出总量及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这一比例偏大或偏小都是不利于经济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
消费的合理规模又称为消费的适度规模。
消费的合理规模,从总量上说,是一个有伸缩性的范围,它是与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膨胀对应的。换言之,消费的合理规模是使消费品市场处于比较正常状态的一种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品供求基本适应,消费品价格没有较大的波动,居民个人在可支配收入为既定的条件下的消费意愿基本上可以得到实现。假定投资需求这时也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那么货币供应量也将是适当的。
(二)消费合理规模
从总量上说,要确定消费的合理规模,必须确定合理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量及其增长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国民收入中归于个人的收入减去纳税支出后的余额,它又分解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如果居民个人储蓄和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居民个人储蓄只是一种延期的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的形式,那么居民个人储蓄和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可以合并考虑,这样,消费合理规模的确定就可以同合理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的确定联系起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国民收入的其他部分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投资和公共消费的部分。假定国民收入的其他部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变,那么要使得消费规模合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就应当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大体上保持一致。
(三)个人预期收入与消费规模的关系
以上在谈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相适应时,所考察的只是现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而不包括居民个人的预期收入(即目前尚未取得,但预料今后可以取得的收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要消费者可以主动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个人预期收入就有可能转化为现期消费。这样,消费的合理规模的确定就不限于现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及其增长率的确定,也包括可以转化为现期消费支出的个人预期收入总量的确定,否则,现实的消费品市场上的供求也就难以大体上保持平衡。
问题在于:假定从总量上说,消费需求已经偏大了,是不是不应当再把可以转化为现期消费支出的个人预期收入再包括在合理的消费规模之内呢?
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这是一个不完全依照消费合理规模的规划者的意志而能确定的问题。即使金融机构不办理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企业也一律采取现款现购的销货方式,从事直接生产经营的个人却不受这些限制,他们会让自己所了解的居民个人以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商品,从而仍会增大现期消费需求。
2.消费品市场上可能存在结构性问题。例如,一方面某些消费品紧俏、短缺,另一方面某些消费品滞销、积压,而造成滞销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些消费品价格偏高,居民虽然有一定数量的现金或储蓄,但一下子达不到所需要支付的数额,于是出现持币待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消费信贷对经济是有利的。
因此,在确定消费的合理规模时可以适当地把一部分个人预期收入考虑在内。
(四)居民消费结构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居民消费结构是合理的居民消费结构呢?这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因为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性是不明确的。
毫无疑问,合理的居民消费结构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相适应。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居民消费结构很难被认为是合理的。不仅如此,在考察居民消费结构时,还必须同消费行为的规范分析相结合。离开了规范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性也不容易确定。但是,尽管这个问题不易回答,我们仍可以在讨论近期国民经济管理时,暂时不去讨论消费行为的规范,并且可以假定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大致适应。这样,如果消费品市场存在着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状况,那么,这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由于:
1.从总量上说,消费品生产得过多或过少,同消费者的收入或支出不适应;
2.从商品结构上说,生产者所提供的消费品或者不适合消费者的需要(表现为一部分消费品的滞销、积压),或者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要(表现为一部分消费品的紧俏、短缺)。
因此,在确定消费的合理规模时,可以从消费支出及其增长率方面进行调节,或者从生产者所提供的消费品结构方面进行调节,而不必涉及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这样的问题。
四、消费规模的控制方式
控制消费规模是从属于维持消费合理规模这一目标的。控制消费规模绝不是压抑消费。
首先,如果客观上确实存在因投资规模过大而增加了工资总额,使消费支出增长过快的现象,或者存在因投资规模过大和投资占用的资源过多而限制了消费品的供给,使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不控制投资规模也就无法维持消费的合理规模。
其次,假定客观上不存在投资需求膨胀,那么要控制消费规模就应当设法控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总量及其增长率。在这里,对企业给予职工的工资和奖金的增长率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权制定自己的工资标准,有权使用税后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对职工的奖励。职工工资和奖金的数额及其增长率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实际盈利状况相联系。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企业对于如何发放职工的工资和奖金,以及发放的工资和奖金的数额多少,有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它们不会置自身的生产经营与盈利状况于不顾而滥发工资和奖金。这种内在的制约机制防止了消费基金的过度增长。
缺乏内在制约机制而发放职工工资和奖金的现象,或者来自政府部门,或者来自不自负盈亏的单位。要控制由此产生的消费需求膨胀,则必须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
1.要有财政预算的约束,消除突破财政预算而增加工资和奖金总额的现象。
2.要制定一定的工资和奖金制度,避免工资和奖金发放中的随意性。
对所有的居民个人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在内)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是严格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不管是否发生了消费需求膨胀,也不管所发生的消费需求膨胀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都起着调节个人收入,从而调节消费规模的作用。
在调节消费规模方面,比较难以处理的一个问题是:职工工资和奖金收入的增长与市场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能否适应?要知道,由职工工资和奖金收入转化而成的个人消费品支出所要购买的是消费品,但有条件给职工增发工资和奖金的企业并不都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更不都是生产职工想购买的那些消费品的企业。这样,尽管这些企业的生产增长了,盈利增多了,但市场上有没有足够的可供职工购买的消费品呢?这是个疑问。于是就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1.假定国家有足够的外汇,可以从国外进口供增加了工资和奖金收入的企业职工购买消费品,于是这些增加了收入的企业职工的消费意愿得以实现。
2.由于增加了工资和奖金收入的企业职工在市场上买不到自己希望买到的商品,因此把这些追加的收入转为储蓄,即个人消费延期实现。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当增加了收入的企业职工想买而买不到合适的商品的信息传递给有关企业之后,或者,当市场上受这些职工欢迎的消费品价格上涨之后,有关企业就会设法增产这些消费品,从而满足了职工增加收入后的消费意愿。
由此可见,即使从市场消费品供给方面考察,也不能采取压抑消费的办法来控制消费规模。不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对于职工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有一种内在制约机制,而且消费品市场上也存在着市场自行调节的机制,这样,消费需求过度增长与消费品供不应求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那么,如何理解消费的计划化呢?应当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消费的计划化并不是指政府的计划部门决定企业生产什么样的消费品和生产多少数量的消费品,也不是指政府的计划部门决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如何发放工资和奖金或发放多少数额的工资和奖金。只有在计划体制下,政府才这样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计划化,有两方面的含义:
1.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在总量上进行计划,拟定消费支出与消费品生产的增长率。这是带有指导性质的计划。
2.政府根据资源条件,根据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增长率,对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以及消费品供给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计划,对消费品供求结构的调整做出计划。这同样是带有指导性质的计划。
消费的计划化与政府部门对消费需求的管理有联系,也有区别。消费计划不仅是间接的、指导性的计划,而且主要是中长期的计划。而对消费需求的管理则是近期国民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消费需求膨胀或消费需求不足采取一定的调节措施。政府调节消费需求的措施越有效,越能促成消费计划的实现。
五、一般情况下调节消费需求的措施
这里所说的一般情况,是指消费需求膨胀或消费需求不足虽然存在,但并没有严重到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时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严重的消费需求膨胀,可供选择的紧急调节措施包括:压缩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消费的开支;减少由财政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减少由财政付给居民个人的福利性支出;减少或停止消费信贷;减少库存的消费品储备,在市场上出售;动用外汇,进口消费品等。
如果出现了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可供选择的紧急调节措施包括: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消费的开支;增加由财政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并提高工资标准;增加由财政付给居民个人的福利性支出;实行或扩大消费信贷;从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增加库存的消费品储备等。
而在一般情况下,则不一定要采取诸如此类的紧急调节措施,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利率、收入调节政策等来进行调节。
(一)税收调节
税收调节总的说来包括增税措施和减税措施。无论是为了抑制消费需求膨胀还是为了消除消费需求不足,都可以运用税收调节。而且,增税措施和减税措施在某些场合是可以并用的,即对一些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采取增税措施,而对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采取减税措施,因为增税旨在抑制消费需求,减税旨在促进消费品的供给,缓解消费需求的不足。增税与减税并用时,可以有主辅之分。
在消费需求膨胀时,既可以对一般企业增税,以减少它们由于各种原因而得到的过多收入,也可以针对某些生产短缺消费品的企业实行减税的措施,以刺激它们增加这些消费品的供给,缓和供求矛盾。在这种情形下,增税是主要措施,减税是辅助措施。
在消费需求不足时,既可以对一般企业减税,以便使它们增加利润,从而增加公共消费支出和职工的收入,增加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可以针对某些生产长线消费品的企业实行增税的措施,促使它们转而生产市场上紧缺的消费品,或迫使它们减产,以便把资源用于生产市场上紧缺的消费品。在这种情形下,减税是主要措施,增税是辅助措施。
以上所谈的都是对企业的增税或减税。关于对个人收入的征税,将在下面有关收入调节政策的话题中进行分析。
(二)利率调节
这里所说的利率调节,既包括贷款利率的调节,也包括储蓄存款利率的调节。
就储蓄存款而言,为了应付消费需求的膨胀,可以将储蓄利率提高,必要时还可以实行保值储蓄、有奖储蓄,以鼓励人们多储蓄,把现期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专项消费品的购买储蓄,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发挥作用,如银行开办购房储蓄,就可以促进想购房的居民个人把货币存入银行。而为了缓解消费需求不足,可以降低储蓄利率,以便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
就对企业的贷款而言,在消费需求膨胀时,应当提高贷款利率,减少投资方面的贷款,以免投资规模的扩大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另一方面,为了鼓励生产紧缺消费品的企业扩大产量,对它们可以实行差别利率,即贷款利率稍低一些。而在消费需求不足时,则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增加投资方面的贷款,以增加与投资支出相伴而来的消费支出。
(三)收入调节政策
政府实行的收入调节政策,其社会意义在于避免居民之间收入的过分悬殊,维持社会的协调发展,其经济意义在于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收入调节政策包括两方面的调节。一是在消费需求膨胀时限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过快增长。二是在消费需求不足时设法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但无论在抑制消费需求膨胀还是在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过程中,避免居民之间收入的过分悬殊,都是收入调节政策的任务之一。关于收入调节政策的这一任务,留在本书第四部分“长期国民经济管理”中再来论述,这里专就近期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抑制消费需求膨胀与缓解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分析一下收入调节政策的作用。
总的说来,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超过了市场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会使消费品供不应求,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这时需要限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收入调节政策所起的作用主要在于:
1.个人所得税制度可以抑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2.开征新税(如利息收入税、奢侈品消费税)也有抑制居民可支配收入或抑制消费需求的作用。
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较大程度地低于市场上消费品供给的增长,会使消费品滞销、积压。这时需要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收入调节政策所起的作用主要在于:
1.降低向个人征收的税的税率,以便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2.停征或暂时停征某些与个人收入和消费支出有关的税,既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又可以促进居民的个人消费。
在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在个人所得税以外再征收奖金税或类似的税,在一般情况是不必要的。这是因为,既然企业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实际盈利状况来发放奖金,如果征收奖金税,势必影响企业与职工两者的积极性的发挥,结果是企业一部分生产潜力发挥不出来,对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都是损失。
还应当看到,收入调节政策中,用限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办法来抑制消费需求膨胀必然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供给将下降,这恰恰是不利于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的。比如说,农民个人的收入是同他们提供的商品联系在一起的。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农民直接提供的一定的商品量必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收入,这里并不存在消费需求的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不适应的问题。限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只能挫伤他们提供商品的积极性。又如,农民以外的其他人,只要他们在市场中提供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就会得到一定的收入。限制他们收入的增长,也将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供给。由此可见,收入调节政策虽然是有用的,但不能超过限度。过度的收入调节对经济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