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坝
德坪坝(亦作“德平坝”,又称酒坛坝、马公堤)是自城西“铁塔底下”。向北延伸约近170米的长堤,分割衢江与北濠水系。此处地势低洼,每当春夏之交,雨水倾注,衢江水倒灌,城内便一片汪洋;而同时,在其东面,水皆汇于北濠,濠水既溢而踰,亦易成灾。因此,民国《衢县志》(1805页)中说“此坝关系衢城甚重”,因其“内为濠河宣泄之门,外御溪水倒灌之路”,不仅北郊的民田能得到灌溉,而且“西北城根赖以免冲刷之虞,迤东村落坟墓赖以免漂没之患”。
德坪坝最初的修筑,始于一位僧人。〔32〕康熙二十五年,衢江水肆虐,城内百姓房舍以及祖先坟茔均被冲刷。当时北门关帝庙里,有一个叫智明的僧人,因不忍百姓受苦,自愿苦行,“日夕募缘,付董事筑成土堤”。只可惜,此土堤仍不能抵抗汹涌洪水,为此,衢城太守亲自书写布告,招工筑堤,然而依旧是屡修屡溃。康熙五十九年,左都督马璘来衢,见堤工低薄,于是捐出自己俸禄,交于守戎张善敬添购石料修筑。六十一年春,马璘至堤坝四周巡视,仍觉其单薄难支,于是“又捐己俸,于石堤之外贴帮卵石一层”。工虽报竣,马璘仍觉得石墙太直,唯恐其难以支撑长久,遂又招募役工,运石帮砌墙根,修筑完后,“下层宽一丈余,上层三尺收顶,连前筑堤顶共一丈五尺,堤根四丈有奇”。
《衢县志》载,德平坝原名为“酒坛坝”。此说已无法考证缘由,只是在县志碑文中提到,当时马璘看到堤坝南段为波澜受敌要口,其地势却难存土石,于是命人放置酒坛,坛内贮砂,从堤根累至堤顶,或许这就成了名字的由来。那么“酒坛坝”为何又更名为“德坪坝”?据光绪年间衢州知县龚廷玉撰写的碑文(《衢县志》卷十七)记载,此“德”,乃“德前贤之创始”,“后之人推原所自,名其坝以德之”。也就是说,是后人为了纪念堤坝创修者马璘之德,并以此自勉,有见贤思齐之意。
据碑文记载,堤坝筑成之后,衢州士民因此对马璘极为感戴,为之立生祠祭祀,并欲将堤坝以他的名字命名:“士民咸谓生民之得以宁其居,我祖若父之得以安其窀穸者,皆某之功,遂相与建祠设像,刻石立碑而志之,并名之曰‘马公堤’。”当时正逢括苍之役,马璘匆匆离衢,等到回来时,见刻其功绩的石碑已立于堤上,顿觉“局蹐不安,赧颜汗颊”,急忙召集当地年长老,希望他们撤去此碑,众皆坚执。马璘一再坚持,才使得他们勉强同意把碑移至别处。据他的说法:“斯举也,余初不过竭己之诚、尽人之力,何功之与有焉?若以之沽名徼福,君子耻之矣!”他唯一希冀的是,“波涛莫测,兴废靡常,倘后来之贤士大夫不没斯工,及时修举,利益民生,是固余之厚望也”。
关于该坝“德”字意义,还另有说法,是与坝的高低有关。据汪筱联先生所说,坝筑在城墙外,其东为城,其西隔着衢江便是乡下,因此德坪坝的高低涉及衢江两岸到底哪边被洪水淹没更多。架高了,江东边的龚家埠头就被多淹,架低了,城北农田就遭洪水。因此需要用德来端平这碗水,照顾好衢江两岸城乡关系。陈锡祥回忆,历史上城区与东岸村民也因此冲突过。城市当局派人用沙袋筑坝,龚家埠头的村民背着扁担、锄头冲击德平坝要把沙袋挖掉。村民说:“只有你们城里人的生命金贵,我们乡下人就命贱,就可以任凭让洪水把家园冲走?”因此《衢州市地名志》说:“为防止衢江里的水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同时又兼顾西岸龚家埠头群众不受洪水的冲击,在修筑堤坝高度时,以德为先,平衡双方利益,故名德平坝。”据民国碑文记载,当时坝“由下至上作一斜剖面形,计二丈二尺”。
德平坝及其水系
光绪年间的衢州知县龚廷玉言:“前贤既创造于先,予敢不勉承于后?”后来衢州父母官把修坝一事看作是继承先人德行之举,一次又一次修缮,光绪时有碑文记录的便有三次。光绪癸未年,衢州郡守对当时的知县欧阳烜说:“若坝利民者甚巨,宜亟筹所以复之。”后者“承命悚仄”,不敢怠慢,颇让人感到修此坝的道德力量。
据说工程最大的应属光绪十四年(1888年)那一次。〔33〕当时坝又倾圮,知县伍桂生从百姓处得知德坪坝修圮始末,时正逢“民穷力薄,岁且荐饥”,然而伍桂生仍决计修坝,并把这看作是“此守土者责也”。他亲自去坝址反复勘探后,终于明白为何此坝屡修屡圮。据他观察,德坪坝坝基靠里,而河岸突兀于前,水石不相退让,再加上当初修坝时叠以鹅卵石,灌以沙土,“沙性松,水过则随之而去,石体圆,一冲则群焉而靡”。他认为,这是以前“立法未精,用人未当”之故,“囿于旧法,恤夫人言,安望其至今岿然也?”于是,邀请以修石室堰而获好评的邑绅程炳耀,负责修坝事宜。程炳耀亲自拿着簸箕铁锹,日与工人为伍,虽骄阳酷暑淫雨烈风而不间断,为人所赞。坝刚修成,大水骤至,新堤几乎毁于一旦,知县伍桂生“以新工势岌岌,与程君抢险,祷于周王庙”,雨虽然没止,但水势渐落。伍桂生慨叹:“斯殆神呵护一方而力为之障欤?抑程君勤厥事而默为之相欤?”
《衢县志》卷十七中记载的最后一次修筑是在1916年。该年5月,大水冲走房舍畜牧无数,堤坝桥梁十之有九被冲塌。衢县知事蕲春桂自省,洪水已成衢州大患,作为父母官,不修渠防,实非爱民之举,用他的话说,“自维守土吏而使氓庶流离,渠防不修,甚非所以保吾民”。于是决计修筑德平坝,并选商会协理项槐负责工事,耗时六月而成。此次修坝还得到了上海红十字会的捐助。近代以来,德坪坝上还发生过许多政治事件。如1919年“五四运动”时,衢城的工商界积极响应,罢工罢市一天。学生们组成国货维持会、日货检查队,将没收的日货堆积在德坪坝焚烧。〔34〕还有历代许多人犯处决也发生在坝堤上。
在原德平坝一带的江滨大道
今天,衢江已被收服,护城的濠河也已改变模样,德坪坝一带已成了江滨大道,与西安门呼应,成为一道风景线。不过,如能将历代碑文记上,漫步其间,也可缅怀“前贤之德,后人勉承”也。
(高佳燕、吴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