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埠
据民国《衢县志》记载,沿衢城水埠有:青龙码头、浮石埠、德平坝、朝京埠、中码头、盐码头、常山码头、杀狗埠头、柴埠头。沿江九个码头连接长达五华里,由此构成衢州城发达水上交通。水亭码头,即朝京埠应是其中最重要。
历史缘由
水亭码(埠)头的名称源自水亭,是一个习惯性名称,以有水亭而有水亭埠头。其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三国时期。据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载,春秋时越国会稽通往楚国窎干(今江西鄱阳湖东)的古道经过姑蔑(今衢州地域)。汉武帝于建元六年(前135年)派兵平闽越(福建),元鼎元年(前111年)兵征东越(福建);两次均经过太末(今龙游)。三国吴王孙权于嘉禾五年(236年)派征虏将军郑平率千人镇守信安峥嵘镇(城关府山)以防闽。唐代长安至福州的古道和苏州至广州的水陆驿道均经衢州。古代行船必须有停泊码头,选择在衢江二个湾道之间的缓冲位置上建造端口头是古人之智能。
码头的文化质地
衢州城码(埠)头从最上游的山货码头到中码头,约160米,宽阔约10米,低于城门路面约8米,均由花岗岩条石筑建,构筑成东岸花岗岩石勘埠头(亲水)平台,再由埠头平台向河床中延伸,下筑石勘码头。从埠头平台向上,用花岗岩条石上筑台阶三组:水亭门下一组,中码头一组,老浮桥一组。水亭码头多用青石条砌成。各个码头有如下一些特色。
城头观涨(《西安县志》卷一)
青龙码头 接近今天徐家坞一带,为历代过境大臣和新任官员专用码头。《衢县志》(203页)记载:“城东北三里余有青龙亭。前代钦差大臣及新任官员率于此致迓登陆,进东门以为吉。督抚大宪则由此往大校场。”钱云才老人说:“青龙码头那边有个凉亭可以避雨,民国以前官员到衢州在青龙码头上岸的,有人来码头接。一般货船不去那边靠,离城市太远,装卸货不方便。后来码头都废了,应是一个古迹。”
浮石埠 “在浮石渡,与航头街隔河相对,有亭距城五里不足,直抵浮石门。”〔58〕据说浮石潭中有突兀之石名为浮石,该石“高可丈余,水大至而不没”。周土泉老人说,浮石潭水面都是比较平静的,水流不急。有风的时候,船会去那里避一避。可是水再满也满不过浮石,水满那个石头也高,所以会叫浮石。据说当年衢县婺剧团在“五一剧院”有一个小生,一个花旦,两个人都才学很好,演戏一定要斗诗的。花旦说,斗得过我,我就嫁给你。此时正在下大雨,一连几天,水都要漫到水亭门路上,于是她出了一句:“水亭街,街亭水,街亭水不停。”小生才学也高,回答:“浮石潭,潭浮石,潭浮石不浮。”《全唐诗》收有孟郊《浮石亭》一诗。
朝京埠老照片
德平埠 “在城西北德坪坝下,俗名黄泥墈,底横连朝京埠。原为渡船埠(水涨时拆浮桥由此渡过),与亭川埠隔河相对,今移通和浮桥于此,其上旧有洗冤亭址。”(《衢县志》204页)据县志载,德平埠是用大石块从浮桥头河底垒砌到坝顶,长阔达20多米,高达4米多。郑怀棪老人回忆,当时的花船就在浮桥头附近。《“水亭码头”今昔》里写道:“某些殷商富户和纨绔子弟寻欢作乐的场所主要在‘水亭码头’北岸。这里有花舫和茶楼。花舫有时多至十多艘。”《古城衢州码头》中写道,浮桥头又称快船码头,是停靠运送旅客船舶的码头,上至开化、江山、徽州,下至杭州、遂昌、丽水等地的旅客均在此上船下船。钱云才老人说,地下党林维雁就是在浮桥头上船时被国民党抓的。
朝京埠 “俗谓新码头,与旧朝京门相对,故名。通和浮桥原设于此,近始移下。清代有上航驿在埠头,供应差使。设有厘捐局。旧为盘监厅或假为接官厅。”(《衢县志》204页)老人说,朝京码头最美观,很宽,有一个平台,台阶3个人手拉手可以走的,高度大约是55步。《衢州城的码头》〔59〕介绍,“这座码头乃迎送皇亲贵胄之地,往来商船拦舟之处,官宦及其从属上岸、上船之隅,州县府吏和儒林士子舍舟负笈进城之径。在其附近,有上航驿的官方驿站,以接来往官员”。
中码头 “亦曰龚码头,通常山陆路大道,明代浮桥初置在此。自乾隆初,浮桥移走后,由龚姓创建义渡,以利行人。捐给渡夫租毂并修筑码头,故以龚姓名之。货船上下多于此停泊。”(《衢县志》204页)中码头多停靠运输农副产品、日用杂货方面的船只。今天埠头平台石勘上立有“经幢”(俗称将军柱)一座,八角形,高2.83米(可测量部分),上覆石雕角攒天顶,顶部为葫芦宝瓶饰。因年代久远,仅存残状石柱一支,现立于水亭门外江畔,但比原位升高,也是古码头保存下来唯一的文物。《衢江艄公》一书记载:“‘将军柱’传说为镇水独角灵公(夜出独角把船踩沉)而立,实为汛期船靠埠甩套船索和货船吊缆绳用。”对于如何套索,钱云才老人回忆说:“洪水的时候,那个渡船绳从船头扔过来。这个甩绳子的人技术很高超,看到江边船要靠岸了,‘啪’一下甩过去,甩过去就吊牢在将军柱,吊牢后那个船就慢慢荡里面来了。”老人说:“其他码头也有柱子的,短的石柱,大概露出地面1米高。盐码头有3个,新码头有2个,方的。50条船都可以带上去,一条船拴在上面,另一条船可以拴在这条船后,100多条船可以,叫‘鲫鱼靠’,船对船。撑船的人都很和气。”
水亭埠上的将军柱(周叶典摄)
盐码头 “西城门外第一埠头,原为盐商捐资起筑。因有滩水急,船不能停泊。更筑坪一带连至中埠,以便盐引之起卸。”(《衢县志》204页)。《古城衢州码头》中写道:大西门城门下的盐码头,整个码头用青石条砌成,腰圆形,长、阔约十余米,高达四五米,并有八十多个青石条砌成的踏步,历经多次洪水冲击,毫无倒塌损坏。主要用来停靠运输食盐、广杂百货、副食品方面的船只。钱云才老人说,盐码头是盐商捐建的。码头上有一块碑,上面写着某某人捐多少钱。“盐商集资的,杭州运来的盐。以前没有这么多码头,船太多了,不能很好地靠船卸货,于是专门捐钱建了。现在被填满了。”
常山码头 在小西门外。“西门外左转数十步,迫近城隅。为常邑来船停泊之所。但坡陀荦确,行李上下维艰。”(《衢县志》204页)钱云才老人说,常山码头是常山邮政局建的,供两条常山交通船停泊,专门装邮政、银行里的东西。《古城衢州码头》中记载,主要停泊由常山县运来的土特产、农副产品等物资的运输船只。
杀狗码头 正对今皂木巷西头。《衢县志》(205页)记载,杀狗码头“在常山码头稍上数十步,亦常船寄泊之所。俗传耿逆在衢被获就戮于此,本名杀耿埠头,后为讹杀狗”。称之为“杀狗码头”,据说是“杀耿”之讹。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下令削藩。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反清。康熙皇帝派兵部侍郎、浙江总督李之芳和平南将军赖塔率部队驻衢,以剿叛军。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投降。百姓自是十分喜悦。虽然耿精忠并非在衢州被杀,但百姓众口一词,都说耿精忠是死于衢江码头。于是,此码头就被称为“杀耿码头”。久而久之,“杀耿”就被讹传成了“杀狗”。《衢县志》的作者郑永禧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不过他也记载。此处确实是历代官府处决犯人之地。钱云才老人说,杀狗码头是小小的、四四方方的黄坯石做的。码头上面是城墙,前面是水,人逃不掉。民国时则是在德平坝那边枪毙犯人。
柴埠头 “在城西南沿河洪山坝,上首将近双港口。多为江山来船停泊起卸货物,柴为大宗,故名。近建有四喜亭。”(《衢县志》205页)该亭虽然民国早年就已经有,但水亭门一代老人仍然有不同传说,有四老板中彩喜得大洋,或妾得四子,由喜而捐造之。洪山坝身长阔十多米,高达五米以上,坝身多为红砂石砌成,坝基扎实。在此停泊的船大多运输竹木柴炭。
航运
衢江航道上行江山、常山、开化各埠,联通闽(福建省)、赣(江西省)、皖(安徽省),两广及西南地区。航道下行兰溪、金华、桐庐、富阳、杭州,通运河,长江中下游各地。水亭码(埠)头作为衢江航道上最重要的码头,自唐宋至明清,航道中千帆林立,沿江数里,货船、客船、渡船、花船、木排沿江排列,是衢州府通向外界最重要的水陆溢口之一,水运行业兴旺发达。
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江西广信府七县俱分销常山县引盐”。当时浙产海盐行销四省,江西上饶地区七个县的食盐,都是通过钱塘江、衢江、常山港水运到常山起岸,转陆路运到玉山县分销。明清时期,江西的大米、烟叶、药材、桐油、茶叶、瓷器、夏布乃至爆竹,以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大批物资经江山、常山转运到浙江、江苏以及天津、北京等地销售。同时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的大批商品又从衢州、常山、江山分别由水路转运到江西、福建、两广及西南地区。当时的古道上“山行十有九商贾,肩舆步担走不休”。这里所指的“古道”,从衢州的出发点就在衢州城码头。水亭码(埠)头在唐代西安县治从石室街迁移峥嵘镇之后就成为衢州古城五邑的城市接点。
1929年前,浙赣贸易鼎盛时期,双方船户数千,手车3000辆,挑夫5000余人。每年经衢州、常山运往江西食盐20万担、绸布65700匹,药材、海货、干果89600担,价值319万元。江西产品经衢州运销各地的有纸张285000件,瓷器20万件,夏布3万筒,油料、茶叶、烟叶、牛皮等10.08万担,价值779万元。此外安徽生漆、雪梨,湖南湘莲、夏布,湖北石膏等也经过衢州出埠外销。据《衢州文史资料》第四辑记载,民国时期,大小木帆船一百多只,船吨位达到二百多吨。抗日战争时期,水运被日军封锁,经济萧条,抗战胜利后,船吨位增至四百多吨,物资装卸月吞吐量达五百多吨。“五四”运动暴发后,衢州省立第八中学和衢州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师生们到码头、船舶上查日货。将其搬至德坪坝上烧毁。
足迹
滔滔瀫水,樯似林,帆为云,舟柯穿梭。码头上客商云集,达官显贵,进京去府,村店小憩;骚人墨客,长吟短叹,驻足青山绿水。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杨万里、李清照、徐霞客,乃至马可波罗等等无不在此留下足印。诗人李鉴曾作《瀫江夜泊诗》,勾勒那时衢江及两岸之景观:
川上飞梁驾落虹,半生来往欢飘蓬。
杨村圩里余寒日,浮石滩头泊晚风。
燕市声销屠狗辈,瀫江心冷钓鱼翁。
烟波不管人迷处,落尽桃花渡口红。
不过那只是水亭门码头诗意的一面,而对于当年在码头上肩挑背驮的“挑夫、脚夫”来说,则是另一番滋味。他们大都是江西广丰县、江山县、建德县以及衢县农村逃荒落难,为生活所迫的贫苦农民。在码头整天劳动艰苦,收入低微,生活困难。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血汗扁担扛在肩,起早摸黑累死人,
野菜糠粮猪狗食,麻袋补丁逃破衣,
牛筋马力脚脚挤,日晒雨淋落汤鸡,
夜宿草蓬蹲墙边,孤苦伶仃难保身,
死了一把稻草一根绳。
码头还是妇女们洗漱和交流家常的地方,在埠头洗衣服,以盐码头、中码头为多。钱云才老人说,在洗衣服的时候有船靠近来,船工说:“我要靠进来了哦—”妇女答道:“噢噢—”于是换个地方洗。老人说,“很热闹,很好看的!”那时水亭门外衢江里的小鱼很多,有人在江边洗菜,小鱼就游过来抢菜叶之类的东西吃,还有人在一边钓鱼。郑怀棪老人说,吃的水也都在水亭门的衢江里挑的,茶水都甜的,井的水不甜。很远的茶馆也来这里挑水,水桶里经常会打上小鱼来。偶尔还有小贩过来了,“烧饼了—”,“青菜了—”地叫喊。船上的人会回应:“我要买白菜。”“好好!”于是船上的人不穿鞋子,赤脚走上来。钱云才老人说:“撑船的人苦是苦,但是身体很好,空气很好。船上饭菜也好吃,大家吃一锅饭。”衢江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水亭码头也有青帮,虽然不如兰溪、杭州多。码头受他们管的,规矩很严,要查货,在码头上收钱。青帮在茶店里面有暗语。如果在茶店里碰到帮友没有带钱,他们会相互买单。有时候,非青帮的人为了表示对青帮的敬重,会主动替他们买单,“这里我来”,这样就不会受欺负了。说起青帮的装束,钱云才老人说,“笠帽戴起来,三条杠标志青帮。衣服袖子很长,卷了很多卷,裤子下面塞在松紧带里面的。腰带系好后飘下来的……”青帮没有枪,但是有刀。平时一般不带刀,“解决问题”的时候带,像电视里的斧头帮、小刀帮。青帮和红帮争地盘要打架,也有人会雇青帮的人去出气。
自从马路和铁路通到衢州,衢江航运失去它往昔的繁荣已多年。但这条江在衢州走进高铁时代将重新恢复它往昔功能,重温通江达海的愿景。2010年10月衢江航运开发暨红船豆枢纽及船闸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衢江因为其航运最经济、最生态、最节能重新恢复活力。那么除了航运又将在什么意义上与过去水亭门码头文化对接呢?
(陈艳、吴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