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民俗”
日本民俗学受到欧洲民俗学的影响而形成,但是在日本国内,在此之前也存在着一些独立的学术系统。我想首先讲一下日本国内在民俗学形成之前的动向。日本民俗学的前史从江户时代开始,特别是18世纪以后,国内对民俗学的兴趣逐步增长,一些远离农村居住于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对农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有各种机会从城市到农村去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民俗。
(一)菅江真澄:旅途中的发现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一位很特殊,他生活的轴心是旅行,他在旅行过程中观察民俗。他叫菅江真澄6,出生于太平洋沿岸的名古屋市附近。30岁时,他开始离家四处旅行,一生都在旅途中度过,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他旅行的主要地区是日本的东北地区,后来也到了北海道的南部。他把旅途中的见闻都写成日记。在他的日记中有很多绘画,因为他绘画很好。在第一讲中我曾经提到过,日本民俗学的特征之一是关注行为。可以说,菅江真澄也是如此,他的日记中有很多图画。这张图(图1)是菅江真澄的自画像,是他晚年时的相貌。他于1829年去世,关于他的身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只能推测他大概70多岁时去世。菅江真澄的日记被结集为《菅江真澄游览记》。
图1 菅江真澄的自画像
图2是他日记的一页,表现的就是namahage(なまはげ)仪式(上一次课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个仪式存在于日本海沿岸靠海边的秋田县。村落里的青年戴上面具,装扮成凶恶的样子,到各家去拜访。通过这个行为,来祝愿这个家庭在一年中平安、丰收和富裕。在关于这个仪式的画面上,一般都会出现小孩,而这张图中,小孩躲在后面。现在一般人们会以这些凶恶的样子吓唬小孩,孩子们会哭着答应听大人的话。为此,现在很多人都认为namahage是儿童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其本身的意义不仅限于儿童,而是祝愿全家在一年中平安兴隆。这张画可以说是关于这个仪式最早的记录。
图2 日本秋田县农村的namahage仪式
图3是菅江真澄画的舂米图,现在已经看不到用这种舂米法来脱谷或将稻米打成米粉。但是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日本农村,这样的场面司空见惯。这一场景可能在今天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然能见到。如果大家对日本文学史有了解的话,可能听说过松尾芭蕉,他曾经写过《奥之细道》这本书。7他是一位俳句诗人,经常旅行,将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动都写成俳句。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种诗。松尾芭蕉的旅行也是从日本海向北,一路拜访沿岸的名胜古迹。菅江真澄也到过东北地区,其走过的日本海沿岸的地点基本与松尾芭蕉相同,但是在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中,对当地人的仪式和工具等没有任何记载。因为他去的都是著名景点,他只是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尽管他们几乎是同一季节,去的相同的地方,但是两人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描写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同。菅江真澄更关心的是民众生活的真实样貌。在他文章中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并且用图画将这类情形记录下来。可以说,菅江真澄站在了日本民俗学的出发点上。
图3 菅江真澄绘制的舂米图
(二)铃木牧之:生活世界中的发现
比菅江真澄稍晚一点,有一些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样发现了民俗,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铃木牧之8。他是活跃于19世纪前半叶的文人,时代比菅江真澄稍晚一些。他出生在日本海沿岸新潟县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对文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对周围各种事情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最开始是旅行,但是不像菅江真澄那样去遥远的地方旅行,而是到与自己生活的地区只有一山之隔的地方。关于旅行他留下了《秋山纪行》一书。书里面的“秋山”是铃木牧之生活的城市郊区林木最深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是没有旅馆的。所以,他到这样的村落中是住在家境稍好的农家。比较有趣的是,他住在农家,还向主人提出很多问题,并把他们的回答记录下来。菅江真澄在各地旅行也有很多观察和记录,但是好像没有这样的交流。现在画面上的图(图4),是铃木画的当时借宿家庭的情形。我们通过这幅图可以知道当时山区家境稍好的家庭的样子。在图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四方的小区域,在日本这叫“围炉里”,很多农村家庭都有这样的装置。大家坐在其周围取暖,里面的热气向上升腾,上面有一个架子,架子上放有谷物,通过热气使谷物干燥。他的书中有很多这样有意思的记录。但是他的特点是不但观察和记录,还与当地人进行交流,询问他们东西如何使用,以及如何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铃木牧之这里,民俗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初见端倪。铃木在这里生活了一周左右,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的先驱性。在这之后,他写了另一部书叫《北越雪谱》,里面有很多的画。9《北越雪谱》记录了他自己生活的雪国的情况,雪国的生活究竟如何,他做了详细记录。我们出去旅行,容易在旅途中看到奇风异俗,发现与自己的生活不同,但是对自己的生活怀着兴趣去观察和记录却是比较困难的。铃木牧之做到了这一点,他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做了观察和记录。这幅图(图5)是《北越雪谱》中的一页,记录了在雪国生活的必需工具。例如,雪天套在鞋底走路的工具,能防寒防身的蓑衣外套,上图下文,文字记载了用具如何使用,如何制作等。
图4 铃木牧之《秋山纪行》中绘制的山村农家生活情景图
图5 铃木牧之《北越雪谱》中的一页
(三)作为国学者的本居宣长:显示“神话时代”的民俗
在当时,像这样在调查中有观察有记录的文人还有很多。那么,我们如何去解释,如何赋予其意义?无论是菅江真澄还是铃木牧之,都没有给出更多阐述。这时就出现了将各地生活赋予意义,试图将之理论化的人物。这正是我们第一课提到的居住于城市的国学研究者。
国学研究者们认为,日本的现状充斥着佛教或儒教的影响,丧失了日本的本色。对于他们而言,如何排除佛教和中国的影响,重新找回纯粹的日本是主要出发点,他们作为依据的是日本最古老的记录,包括《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两书,它们可以说是日本最早的记录,大约成书于8世纪,尤以《古事记》价值为高。为什么他们对《古事记》评价如此之高呢?因为《日本书纪》是用汉文模仿中国的史书写成的史书,他们认为其受中国影响强烈。与之相对,《古事记》使用日本假名书写完成,所以国学者们认为,《古事记》中保留了比较纯粹的日本原型。国学者们感到,《古事记》中描写的各种情形,存在于日本农村之中。
在这方面做出重要工作的是本居宣长10。本居宣长著作很多,他有一本《玉胜间》,是记录日常生活的随笔。书中说,在农村里,存在着古代的词语。在农村里,存在着古代的行为。只要我们到海角、到深山去搜寻和拜访,就能知晓以前的情形。可以看出,他在当中提出了要到各地调查研究的思路,只是他本人并没有实行。但是作为当时国学的领袖人物,他的建议是很有影响的,各地国学者也在研究之余留下了很多记录。《古事记》中描写的时代,在日本被写作“神代”,实际上他认为,日本各地保留着“神代”之遗风。
(四)人类学的“土俗会”(1893— )
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是发生在18—19世纪的情况,是日本民俗学起源的一个源流。进入明治时代以后,欧洲的人类学传入日本。日本人类学受英国影响比较大。1893年以后,一些人类学者组织了“土俗会”。土俗会每年召开一届,商定具体的主题,以各地生活为材料进行调查和报告。这些属于人类学系谱下的活动,与国学者们不同,不是为了研究日本的古代,而是为了了解人类的普遍发展而进行的。土俗会的活动大约持续了六七年。当时研究者们用“土俗”称呼人们生活中保留下来的比较重要的传统,现代日语中已经几乎完全不使用“土俗”一词,仅有文学研究者可能还在使用。日语中带“土”字的词语现在几乎都已不再使用,比如“土人”,以前像“当地的土人”这样的描述很常见。“土人”一般用来指那些没有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现在认为该词带有一些歧视的味道,所以已经弃而不用。还有“土民”一词,历史记录上也经常出现,现在也已成了一个死去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