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时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区水文特征和主要河流

一、水文特征

研究区北部大部分位于阴山、燕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西段的阴山山地多由前震旦纪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等组成,部分地区有中生代碎屑岩及大量的火山岩。东段的燕山山地广泛分布着震旦纪石英岩和矽质灰岩、下古生代浅海相沉积页岩和灰岩以及上古生代含煤构造。阴山及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地面长期隆起上升。岩石受到风化剥蚀,形成了平缓的丘陵山地。区内山地是以北东、北西向构造线为主,所以河道大多数是沿上述两个方向发育。在山区,河道横切山脊为峡谷,两组构造线断陷为盆地,河谷形态有峡谷、盆地相间分布的特点。山区支流众多,河网密度大,河床纵比降大,所以产水量大于平原地区。山区河流多为终年流水的常态河。山前地区多为构造断裂带通过区,山体相对抬升和平原区相对下沉,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有较厚的堆积,且以砾石、卵石和粗砂为主,地表水容易入渗,所以山前区多为季节性河流,或地表水流明显减少,但地下水比较丰富。在平原,由于山前形成洪积冲积扇群连续分布,基本上向东南、向南倾斜,再加上基底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所以平原区河道多东南向、南向发育。由于地形倾斜坡度大,河道弯曲系数小,多为平直顺流。

受地质条件控制,区域内水系呈扇形分布,由周边山地向平原汇集。入平原后,纵坡减小,流速降低,泥沙沉积,一遇洪水则决口泛滥。径流季节变化大,各河水量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冬春水量很小,有的河流甚至干涸,流量过程暴涨暴落。各河山区面积大于平原面积,永定河、北运河山区支流多,河网密度大,有利于地表径流汇集。在山区比降大的山前暴雨中心区,容易发生特大洪水,其中潮白河和永定河最为突出。

区内河流含沙量大。河流中的泥沙主要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条件影响。北京地区正处于黄土高原以东和内蒙古高原以南,由高原向平原过渡的地带。物理风化强烈,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在季风作用下,降水集中在夏季,且以暴雨形式出现。由于上述原因,区内河流含沙量和侵蚀模数都大于我国东部其他地区。海河含沙量在全国大中河流中,含沙量仅次于黄河,居第二位。

二、各大河流

研究区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御河、蓟运河、拒马河等大小河流均属于海河水系,汇聚于天津一带入海,并呈扇形分布(图1—1)。这些河流大多自西北向东南流,不仅塑造了区域内的平原,还因为历史上水量充沛而具有航运和灌溉之利。历史上,北运河由于潮白河、温榆河的注入,水量丰沛,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北段漕运河道。南北大运河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沟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不仅便利了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而且对于繁荣国家经济,促进了统一国家形成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图1—1 研究区域水系

1.北运河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河道,今河道为通州北关闸以下至天津三岔河口,上游河流主要为温榆河、通惠河和小中河。小中河与温榆河在通州北关闸下不远处汇合,自北关闸以下河段始称北运河。北运河全部河段北起自通州北关闸,南至天津三岔口入海河,干流长度约有160公里,位于东经115゜25′~117゜30′,北纬39゜28′~41゜05′,地跨北京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和天津市区。北运河干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河段。上游河段始于通州区北关闸,南至河北省香河县土门楼闸,整个河段长为59.8公里。北运河中游起自香河县土门楼拦河闸,南至天津市武清区筐儿港节制闸,河长41.4公里。北运河经青龙湾减河分洪后,以下河道基本上无行洪任务,北京市排污河在筐儿港建“倒虹吸”,避免了对北运河的污染。在北运河中游的河西务至南蔡村河段,土质较差,河道弯曲,历史上险工众多,经常发生水患。北运河下游起自筐儿港节制闸,南至天津市三岔河口,在天津市北辰区屈家店与永定新河相交,进入市区北运河与南运河在三岔河口汇流,入海河干流。

北运河沿途有不少支流汇入。自北关闸往下至通州古城北关,通惠河自西注入北运河,北运河向东南流,至苏庄村南凉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北运河,北运河迤逦东流至牛牧屯,有牛牧屯引河汇入,北运河在牛牧屯村进入香河县后折向南流,有凤港减河汇入,在红庙村有青龙湾减河,在武清县筐儿港有筐儿港减河,这两条减河开凿于清代,是北运河的分洪泄水河流。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层系由冲积洪积物构成,上游以轻壤质为主,约占一半以上,沙壤、中壤次之,重壤较少;低洼地带间或有盐碱地,其面积随降水量丰枯而增减。中下游运河两岸的盐化潮土,轻壤、中壤分布较广,沙黏配合适当,质地适中,宜种各类作物。在古河道地带,或河流决口泛滥地带,土壤多为细沙、粉细沙,结构疏松,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各种沙丘、沙地、沙带和沙岗,对排水造成不利影响。北运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北部为603毫米,南部为590.7毫米,分配不均,多集中于6~9月。根据通州水文站统计,1949~1984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6亿立方米。

2.温榆河

温榆河为北运河上源,古名湿余水、温余水、榆河等。温榆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承泄西山及燕山南麓的诸小水流,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汇合于沙河镇以后称为温榆河。北沙河上源有高崖口沟、柏峪口沟、白羊城沟、兴隆口沟等,汇合后称北沙河。沿途在双塔村东有关沟汇入,在踩河村东有虎峪沟汇入,北沙河东流经过沙河镇北,在郑各庄北与东沙河汇流,流入沙河水库。东沙河上源为德胜口沟、锥石口沟、上下口沟、老君堂沟,在十三陵水口北汇合始称东沙河,十三陵水库以下南流在沙河镇北汇入北沙河。南沙河上源是周家巷沟,发源于海淀区寨口村附近,东北流,在常乐村以南有一条小河汇入后称南沙河,东流至沙河镇南东入沙河水库。东沙河、南沙河、北沙河皆汇入沙河水库,自沙河水库以下称温榆河。温榆河向东北流,在马坊村有东沙河汇入,而后折向东南,在蔺沟村南有蔺沟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温榆河,温榆河流经沙子营附近,有清河自西汇入,然后温榆河沿顺义、朝阳界继续东南流至通州葛渠村向南流至通州北关闸,入北运河。温榆河河长90公里,流域面积2 478平方公里。

3.潮白河

潮白河是海河水系支流之一,上有两源,一个是潮河,一个是白河。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潮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两条河流在密云县河漕村汇流后始称潮白河,在北京市境内流经密云、顺义、通州等地,沿途纳入小东河、怀河、城北减河、南彩排洪沟、箭杆河等支流,在通州区大沙务村东出境后始称潮白新河,流经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宝坻区,在八台港分洪入黄庄洼滞洪,经里自沽闸调蓄后下泄,至宁车沽入永定新河,东流在天津北塘入海河。潮白河在密云城以上称为上游。上游河道除了河源段河道比较开阔外,多呈V字形河谷。潮白河自密云水库以下至顺义苏庄河段为中游,河流流经在冲积扇上,地势比较平坦,平均坡度为1.1%,河中会出现沙洲及叉河,洪水期以搬运作用为主,枯水期以沉积作用为主。潮白河苏庄以下河段为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河谷开阔,有广阔的河漫滩,以沉积作用为主。潮白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年内分配不均,6~9月降雨约占全年的85%,年际变化悬殊,最大为1100毫米(1959年),最小290毫米(1965年),且存在连丰、连枯现象,一般为2~3年,最长可达6~9年。潮白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6亿立方米(1950~1990年),最大年径流量为60亿立方米(1939年),最小为0.97亿立方米(2000年)。

潮白河因其上游的两条支流白河和潮河汇流后而得名。白河古称沽水,潮河古称鲍丘水,东汉以前潮河和白河分别入海。据《水经注·沽水》记载,沽水和鲍丘水穿过燕山后,沽水在西,鲍丘水在东,南流经过潞县,两河合流,称作潞河;上游的沽水在西,称西潞水;鲍丘水在东,称东潞水。潞河东南流,入雍奴县为笥沟,至雍奴县西北,鲍丘水从笥沟分出单独东流,沽水继续东南流,经过泉州县东,注入清河,同归于海。白河和潮河北魏时在潞县汇合,五代时白河和潮河汇合点上移至牛栏山附近。潮白河原为北运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与温榆河在通州北关附近合流。金代潮白河称作潞水,元明时期称作白河,清代以后称作北运河。清朝后期,潮白河开始呈现出向东摆动的趋势,屡次决口东流。1939年,潮白河夺箭杆河南下,从此脱离北运河水系,形成现代潮白河水系。金代迁都燕京,开始利用潞水实行漕运,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实行漕运制度,潮白河成为主要的漕运河道,在封建社会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支撑作用。

4.蓟运河

蓟运河全长为320公里,有两大支流。一是州河,发源于河北遵化县北部燕山南侧;二是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长城黄崖关北。泃河流经兴隆、平谷、三河、蓟县、宝坻,州河流经遵化、蓟县、宝坻,二河在宝坻张古庄汇流,以下始称蓟运河。蓟运河继续东流,沿途有金水河、兰泉河、双城河、还乡新河(还乡河分洪道)和煤河等汇入,至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防潮闸与永定新河汇流后入渤海。蓟运河古代称作庚水,《水经注》记载:“庚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又合周卢溪水,世谓之为柘水也……庚水又南,径北平城西而南入鲍丘水,谓之柘口,南入雍奴薮而入海。”明代,为了向蓟镇长城沿线运送军粮,开始利用古庚水漕运,称之为蓟运河。

5.永定河

永定河是区域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对区域影响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上游称为桑干河,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沿途有洋河、妫水河汇入,三支河流汇于官厅水库,之后进入官厅山峡,于三家店出山,东南流至卢沟桥,南下至河北省固安县,东南流至天津北辰区屈家店村北汇入北运河。1970~1971年,为保证北京、天津河京山铁路安全,缓解海河干流行洪压力,开挖了自屈家店至北塘入渤海的永定新河。总流域面积47 000平方公里,流域各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60~650毫米,多雨中心沿军都山、西山分布,多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京津河北所在的山前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平均年径流量20.29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36.30亿立方米(1956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1.19亿立方米(1972年)。永定河上游多黄土,泥沙易被冲刷,河水含沙量大。历史上,永定河拥有多个名称,西汉以前称作治水,东汉至南北朝称水,也称作清泉河,说明永定河早期河水比较清澈。辽金以后,上游植被的破坏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致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水泥沙含量增加。随着永定河流出山地进入平原,流速顿减,泥沙迅速淤积,加之降水集中,形成区域内河流善淤善决的特点。金代永定河称作卢沟河,元明时期称作浑河、无定河,又有小黄河的说法。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圣祖主持治理浑河,并赐名“永定”,从此以后才叫作永定河。永定河至天津三岔口与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汇流入海,由于永定河水势最大,并且河道下游改道频繁,对南北运河漕运均有一定的影响。元明时期,对永定河采取不治而治的办法,清代对永定河采取筑堤治理的办法,永定河的治理除了消除水害之外,还有保障漕运的成分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