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愚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宗分总别

宗有二分:一分是体,以文中主辞为立敌争论之主题也;一分是义,以文中宾辞显争论主题之义理也。此体义各有三名,计有三对。一“有法”与“法”对。主辞名有法者,凡主辞之名词中必含有宾辞之意义也。至宾辞之所以名法者,盖法有二义:一曰任持自相,一曰轨范他解,即诸法共相。今此因明有法及法义稍不同,如立声是无常宗,声为有法,无常为法。声持自性,能有无常,诸余法义一切皆通,故名有法无常。不然,具轨持义,要有屈曲,但得法名。《大疏》曰:“初之所陈,前未有说,径廷持体,(或作庭,径廷,直也,与屈曲反,)未有屈曲,生他异解。后之所陈,前已有说,可以后说分别前陈,方有屈曲,生他异解,(如本来执常,新悟无常,故曰异解。)其异解生,唯待后说。故初所陈,唯具一义,能持自体,义不殊胜,不得法名。后之所陈,具足两义,能持复轨,义殊胜故,独得法名。前之所陈,能有后法,故名有法。”二“自性”与“差别”对。如前宗声只称自体之名,尚未显彰何等之义理,是自性也。至无常云者,乃望声自性而有分别之意义,同时望其他之外物亦能贯通,故云差别也。《大疏》曰:“诸法自相,唯局自体,不通他上,名为自性。如缕贯华,贯通他上诸法差别义,名为差别。”即此意也。惟自性、差别二者之异,《大疏》又分为三,文曰:“今凭因明,总有三重,一者局通,局体名自性狭故,通他名差别宽故。二者先后,先陈名自性,前未有法可分别故;后说名差别,以前有法可分别故。三者言许,言中所带名自性,意中所许名差别,言中所申之别义故。”三“所别”与“能别”对。如前宗,声是所别,是无常义所差别故。无常是能别,能别于声故。《大疏》曰:“立敌所许,不诤先陈,诤先陈上有后所说。以后所说别彼先陈,不以先陈别于后说,故先陈自性名为所别,后陈差别名为能别。”总之,前陈非诤论之目的,前者为后者所分别,故名所别。其诤论之点全在后陈,后者具有能分别之实,故名能别也。

以上三对之得名,约要言之,第一对示宾辞虽通于其他,而为主辞所有之义;第二对示主辞局于自体,而宾辞通于其他方面;第三对示宾辞虽通其他方面,然不通其他方面之全体也。此宗二分(即有法与法或自性与差别等)为总宗之所依,谓之宗依,亦名“别宗”。合此二分成一判断,谓之宗体,亦名“总宗”。依别宗之二名,成总宗之一判断。在别宗之二名为立敌兴诤所应须之工具。必须立敌共许之名理,所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宗依极成是也。易词而言,此二宗依,皆要至极成就,方可依以立宗,即立敌共许义,名为极成也。至极成就含有二义:一同其所指,如佛家言色为质碍义,含有“显色”“形色”“表色”诸类,其范围几与“物”字相等。世智若不许,取为别宗,即是不极。二俱有其法,如耶回等立有“主宰”“上帝”诸名,佛家不许以为别宗,亦是不极也。然非立敌共许之名理,随其所宜亦可成宗,惟须寄言简别,否则成过也。寄言简别略有四种:一意在胜义,不同凡响,简言“真故”“第一义”等。如玄奘大师立《唯识比量》云:“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宗……”是其例也。二据自义理,他有不许,简言“自许”等。如《般若灯》一,破恶因谓自性等,设外量云:“我立此意自性有彼内入等”以定彼执,我立此意即自许也。三对他宗破,自有不许,简言汝执等。如《成唯识论》破外我量云:“执我……应不随身受苦乐等”,文中执我意道“汝执”也。四立敌所指,有一分不符简言“极成”。如《成唯识论》七卷云:“极成眼等识……不亲缘离自色等”是也。至总宗之一判断(即组合两独名词立一判断,)必立许敌不许,否则立等不立,堕相符极成过也。故宗所依之前陈体、后陈义两独名词必须极成,而组合两独名词立一判断,定立许敌不许,盖非此分疏,宗亦无从而立也。以宾辞差别主辞,例云金刚石是可燃宗,以可燃义规范金刚石故,使金刚石离别于不可燃义外,故可燃义为能别,而声为所别。虽属两独名词组成一判断,此一判断中,金刚石亦规范于可燃义,使可燃义不出金刚石外。宾辞别主,主辞别宾,应在名为能别、所别。然在判断之语意上,本以宾辞规定主辞,不以主辞规定宾辞,立意亦在立金刚石属可燃义,不在立可燃义属金刚石,故以宾辞名能别(能差别故)、主辞名为所别(所差别故),亦约增胜,以得其名。联缀两独名词不相离性为一语,方有思想之意味,而为立敌诤论之处,即此一语为宗体也。表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