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艺术的轻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究(1949—196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选题缘起

评弹是流行于江南吴语方言之地的曲艺形式,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之一。1959年11月13日,陈云在谈话时就指出,“在曲艺中,像评弹那样有很强感染力的,是少有的”注1。“评”为“评话”,又称作“大书”;“弹”即“弹词”,又称作“小书”;为与其他地区的评话、弹词相区别,发源于苏州的又称为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两种曲艺形式的合称。关于大书与小书的区别,叶圣陶曾有较为形象的阐述:

“小书”像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小书”说的是才子佳人,“大书”说的是江湖好汉跟历史故事,这是大概的区别。小书在表白里夹着唱词,唱的时候说书人弹着三弦;如果是两个人,另有一个就弹琵琶或者打铜丝琴。“大书”没有唱词,完全是表白,说“大书”的那把黑纸扇比较说“小书”的更为有用,几乎是一切“道具”的代替品。注2

上述说法不谬。大书多以金戈铁马、邦国纷争及公案武侠为主要题材,风格粗犷,气势恢宏;与之不同,小书多以儿女情爱、家庭生活等悲欢离合情节为主,风格婉转细腻。注3不论是大书还是小书,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因此自清代尤其是近代以来,评弹艺术成为风靡江南的雅俗共赏的曲艺形式。听评弹是江南地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世纪60年代,江南百姓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普通劳动者大都保持着这种生活习惯。“评弹”作为正式名词,约起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50年代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的成立,“评弹”这种称谓逐渐代替了“评话”与“弹词”。

苏州评弹兴盛于苏州,19世纪中后期开始,评弹的中心逐渐由苏州转移到了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借助于报纸、电台等大众媒介的传播,评弹成为受众面仅次于电影的文化娱乐方式,其发展达到了高峰。不仅是受众面的扩大,这一时期,评弹的流派唱腔亦有重大发展。注4在市场因素的推动下,各种捧角文化应运而生,评弹响档成了社会明星,深受广大听众欢迎。上海解放后,评弹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由于受新政权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过去评弹发展动力的市场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评弹艺术原有的社会功能也开始改变。在“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政策指导下,评弹艺术的主要功能由娱乐大众逐渐向教育教化转变,随着新戏改政策的逐渐落实以及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方针指引下,评弹艺术亦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改造历程。经过十余年的改造,评弹艺术逐渐被改造成“文艺战线的轻骑兵”,成了主要为国家政策服务的“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评弹艺术的改造与发展无不打上时代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文艺政策的烙印。

在几乎整个50年代,受益于组织的力量,评弹迎来了“流派纷呈的第二个黄金期”,这一时期评弹共有张调、丽调等9个流派产生。注5在强大的政治力量推动下,评弹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7年中,似乎展现出了一种强劲的发展态势,当时在上海市中心原黄浦区近2平方公里范围内,书场多达36家;环绕老城隍庙的书场更多,仅豫园商场周围就有近10家;注6评弹之盛甚至达到“步步抬头见书场,处处耳闻弦索声”的地步。然而,也正是在这17年的改造中,评弹艺术的特色开始被逐渐剥离,埋下了日后式微的因子。

1949年以后,评弹艺术“因其广泛的群众性及灵活多变的表演方式很快成为新政府改造及利用的对象”注7,虽然政府逐步加强对评弹艺术的控制和干涉,但是艺人们能够不断进行艺术以及自身的调适,企图取得政治与市场之间的平衡。随着国家文艺审查制度的推行与“左”的思想的发展,政府成为文化的唯一赞助者与评判员。注8对评弹书目的改造既包括对传统书目的扬弃,亦包括对新编书目的大力推广,这是党和国家对评弹艺术进行改造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不仅是评弹书目、评弹艺人,甚至演出场所、评弹听众均成为国家政治权力所管控的对象,从此评弹艺术进入衰微期。2006年评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更加显示出其自身发展陷入了窘境。

陈云不仅是评弹艺术的爱好者、研究者,也是评弹艺术发展的指导者注9,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其关于评弹的讲话对于评弹书目的整旧与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注10他曾多次强调“要研究评弹的历史”注11。书目是评弹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对评弹脚本题目的俗称。注12

研究1949至1966年间评弹书目的传承问题,不仅能够据此来了解新旧鼎革大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且更有助于探讨今天评弹艺术逐渐式微的原因。其实,早在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就已经开启了“评弹与江南社会”这一课题的研究,从江南区域社会中体味评弹,能够细致入微地感受到评弹艺术的婉转细腻;从评弹弦索中感受江南,能够体味深切理解江南的风流文韵。十年来,该项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十七年”中的评弹书目传承这一选题是在唐力行教授的引导之下产生的。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努力从评弹书目传承的角度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造,探索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对评弹艺术发展的影响,同时亦从评弹书目变化的角度探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