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打汤圆不散
“包打汤圆不散”是重庆言子儿,是指某人手艺好,做的猪油大汤圆馅大皮薄,珠圆玉润,下锅煮不浑汤、不破皮。此语亦泛指某人做事有决心、有把握。
什么地方的汤圆最有名?要我说,重庆的汤圆最有名,重庆人“包打汤圆不散”。这不是“冒皮皮”(提虚劲),也不是人人都说家乡好的老套话。不信?你且听我慢慢说。在重庆,汤圆不只是年节里的一道传统小吃了,它早已融入了重庆人的日常生活。其中特别出名的汤圆有山城小汤圆、猪油大汤圆、四喜汤圆、巴山汤圆、鸡油大汤圆、麻柳汤圆、上横街肉汤圆、江津绿豆汤圆、彭水心肺汤圆、万州腊肉汤圆、糯苞谷汤圆、巫山燕麦汤圆、巫溪芋薯汤圆……这么多样的汤圆,也并非千篇一律,一个模样,而是有大、有小,有扁、有圆;主料有糯米、有杂粮;馅有甜、有咸、有荤、有素。这里选几个颇具特色的汤圆介绍给大家。
渝中区八一路上的“山城小汤圆”,它制作的汤圆仅普通汤圆的四分之一大小,一口一个,甜香滋润,沁人心脾。山城小汤圆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皮薄小巧,用黑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白糖和猪板油精制馅。这种汤圆煮熟后,外观滑润溜圆,白里透黑,形似龙眼,色如美玉。如果将煮好的汤圆装在青花瓷的小碗里,那简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不忍下箸。
传统汤圆一般用猪油调馅,而渝中区“临江汤圆”的汤圆用鸡油替代猪油。这里制成的鸡油大汤圆,皮薄柔糯,甘醇滋润,香气扑鼻。当用筷子夹开汤圆时,汤圆汁水中显现出一个个色泽明快的黄色油珠,馅中的瓜圆、桂花、蜜饯在鸡油的滋润下各显其妙。
“巴山食店”有一款“巴山汤圆”。这种汤圆的制法与吃法皆与众不同——汤圆面皮中加化猪油,以增加汤圆的光洁度;汤圆心子里核桃仁较多,口感特别酥香。店家另用炒得很香、磨得很细的黑芝麻面、黄豆面、白糖粉制成蘸味碟。汤圆“过桥”,沾而食之,还有又香又爽口的芝麻黄豆面可以解腻,令食者胃口大开,汤圆可就“遭殃”啰!
江北“上横街餐厅”的肉汤圆,在重庆堪称一绝,其有三个特点:一是汤圆皮的制作与众不同,一般的汤圆是用生汤圆面揉匀包馅搓制而成,而肉汤圆用生汤圆面煮成熟芡再与生汤圆面混合揉匀制成“三生粉”再包馅;二是汤圆心子与众不同,由肥瘦猪肉加芽菜、榨菜和豆瓣制成;三是汤圆的煮制与众不同,汤圆先在开水锅中煮至半熟,再转入用猪骨、老姜、黄豆芽、墨鱼、金钩制成的汤中煮熟,让汤圆吸足骨汤的美味。这种汤圆滋糯,心馅爽口,汤味鲜醇。
无独有偶,万州二马路“牛肉店”制作的腊肉汤圆,也很受食客欢迎。这种汤圆以腊肉颗与鲜肉颗做馅,其成品为椭圆形,煮熟后加酱油、小葱花、胡椒面调味。
可若论奇特,还有种加了臊子的麻辣汤圆。彭水县郁山古镇的“心肺汤圆”就是这种风味。拇指大小的汤圆以豆干、冬菜为馅,在肉汤中煮熟,用猪蹄、猪肺、猪心、猪舌为臊子,加葱花、蒜米,撒上辣椒面、花椒面、白胡椒面而食。素汤圆、荤臊、荤汤三者的搭配,使整碗汤圆味中有味,因而名扬川渝。
每年六七月是燕麦成熟的季节,巫山的燕麦汤圆也就登场了。农家将新燕麦磨成粉,搓成直径1厘米大小的实心小球,放在腊蹄髈汤里煮熟,用大碗盛装,以腊蹄块为臊子,撒上小葱花,味道巴适。如果你对燕麦汤圆有兴趣,一定要在燕麦收获时节去巫山的农家走一走,才能如愿以偿。
说完了各种有名号的汤圆,最后再来了解下重庆最“草根”、最大众的醪糟汤圆。制作醪糟汤圆是一件老少咸宜的事。汤圆面揉匀搓条,待醪糟水烧开后,将汤圆面掐成比指头略小的颗粒下到锅里,煮熟即成。醪糟汤圆还有各种升级版本:用有馅的汤圆煮,加荷包蛋的,加鸡蛋花的……
重庆的汤圆不但品种丰富,各有特色,而且花样不断翻新,近年来市面上还出现了用糯苞谷、红苕、芋儿或蕨粉等制作的汤圆。
重庆人吃了汤圆,心变得甜蜜蜜的,嘴变得油汪汪的。汤圆吃多了的重庆人,遇事总想“吃定心汤圆”,做事力求“包打汤圆不散”,开口就是“先把稀饭吹冷,莫管汤圆烫人”,闭口便说“莫浑想汤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