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桑(Morus alba)
隶属于桑科Moraceae 桑属Morus
桑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厚,具不规则浅纵裂。叶片卵形,边缘锯齿粗钝。花单性;雄花序下垂,密被白色柔毛,花被片宽椭圆形;雌花序被毛,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聚花果卵状椭圆形,成熟时为红色或暗紫色。
脑海深处的桑叶
因为女儿实践课上要养蚕,所以我又见到了桑叶。
随着女儿养的那些又白又胖乎乎的蚕卵一天天变化,终于蚁蚕从蚕卵里破壳而出后,蚕宝宝的“饭量”也一天天大了起来。女儿惊喜得哇哇大叫,但又十分苦恼同学匀给她的桑叶日见窘迫。我四周打听无助,萌生了通过网购的方式安慰孩子的想法。
网购的桑叶终于到达了。绿色的嫩桑叶边缘有着细细的锯齿,叶脉密生着白色的柔毛。因为缺水,有些桑叶呈现出黄绿色,拿起来感觉沉重。女儿不管三七二十一了,高高兴兴地拿起一把桑叶去喂养她的宝贝——蚕宝宝。
生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年代,大多数人对桑叶知之甚少。桑叶成了稀罕的东西了。而其实,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地方,桑蚕的养殖、桑基鱼塘的推广可是很兴盛哩。
那时候,我一个远房姑姑家就种植了一大片的桑树。一放假孩子们就央求父母带自己去她家的桑树林里玩耍。春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桑叶长成了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放下了繁重的作业,放下了四角天空的狭窄,放下了种种的禁忌,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追逐于桑树林间,玩耍、捉迷藏,和大自然来个最亲密、最无拘无束的接触。桑树林成了我们童年的乐园。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转眼就迎来了采摘桑葚的开心时刻。桑葚又大又甜,乌金闪亮,被清新的雾水滋润过后一尘不染,孩子们迫不及待就摘下果实一股脑儿塞到嘴巴里,哪里还顾得上满手的紫色和满嘴的乌黑,只是拼命地嚷嚷说:“再给我一颗”, “好吃,我还要”……
多汁多液的桑葚一进嘴巴,立即就融化了,那浓郁的果香甜透心脾。
姑姑是个心灵手巧的能人,懂得很多关于桑葚的知识。她说桑葚可以入药益肾,泡酒喝的时候加些冰糖,味道清新爽口,是难得的酒中极品。她还说桑叶用来煲鱼汤或者瘦肉汤,可以去热气,生津。
有一次,姑姑一边眼疾手快地忙碌着采摘桑叶,一边跟我娓娓说起一个关于桑叶的动人故事。
相传宋代,某日严山寺来了一游僧,身体瘦弱且胃口极差,每夜一入寐就浑身出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20年来多方求医皆无效。严山寺的监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说:“不要灰心,我有一祖传药方,治你的病保证管用,还不花你分文,也没什么毒,何不试试?”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就带着游僧来到桑树下,趁晨露未干,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他叮嘱游僧将桑叶焙干研末后每次服二钱,空腹时用米汤冲服,每日1次。连服3日后,纠缠了游僧20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
姑姑的肚子里总是装满了诸多我们在城市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既有趣又实用。对于她的渊博,我们小孩子总是非常仰慕。所以一见到她坐下来,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围坐在她身边,眼巴巴地等待着她讲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
每年到姑姑家,她还会慷慨地送给父母一两瓶自己酿制的桑葚酒。只见透明的玻璃樽里浮沉着一个个熟睡一般的桑葚,酒色紫红,芳香扑鼻,叫人垂涎三尺。
如果说姑姑两三块地的桑树种植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桑基鱼塘的遍地开花就是那时极为常见的大规模农业模式了。这种种植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尤其中山,非常普遍。
20世纪70年代前,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农耕模式。其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与促进的循环。
那时候在中山的很多镇区随处可见清新旖旎的田园风光:桑叶绿油油,迎风徐徐摇曳,池塘上碧波荡漾,肥美的鱼儿倏忽甩甩尾巴,留下一道道动人的涟漪。
只可惜,进入21世纪后,传统农业因附加值不高而萧条,“塘里鱼儿肥,基上桑林绿”的景象已难得一见。
漫山遍野的绿色桑叶,甜洌清香的桑葚酒,连同贤惠好客的姑姑,如同美丽的画卷,经历了漫长的时空阻隔,仍然深深镌刻在我脑海中,不时散发出迷人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