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民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沿河而生的土地

说起民众镇,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想起岭南水乡吧。不知道从何时起,“水乡”这个词就与民众镇联结在一起,变得无可分割,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子吧。

地处大沙田地区的民众镇可以说是中山最具水乡特色的镇区,它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毗邻广州南沙区与中山火炬开发区,夹在洪奇沥水道与鸡鸦水道之间,呈鱼嘴状。镇内河道纵横、水网交织,内河涌有110多条,长约200公里。同时,沿河沿江还有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的滩涂。民众镇内很多地方都是20世纪50年代响应政府围垦造田工程而规划出来的。可以说,民众镇是个新生之地。

◇ 地处大沙田地区的民众镇可以说是中山最具水乡特色的镇区

民众镇人的“祖先”是珠三角地区的疍家人(泛指我国沿海地区的水上居民)。他们住在船上,或是水岸边的简易松皮棚、茅屋里,没有大船,只能在近海的港湾过着打鱼为生的生活。当时,民众镇可谓中山的“蛮荒之地”,大部分地方相对落后,村与村之间没有桥,只能沿着水路,以小艇代步。近年来,政府大力改造道路,现在的民众镇已具有功能完善的道路网络,出行比以前方便多了。

想起小时候,每每回乡,都是一件蛮头疼的事。

我们总会先乘坐公交车到民众市场,那是民众镇最大的零售交易市场,很多公交车也只能开到那里。市场内外,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节假日更是热闹。不论节假日,还是亲朋宴请,我们都会顺道在此购买物什礼品,如果是春节,就是礼糖礼饼,当然少不了一个大柚子;而到了清明时节,则是水果烧肉、香烛冥纸,还有一小束鲜花。

◇ 沿途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水泥船停靠在岸边,用粗绳系着

逛完熙熙攘攘的市场,怎样到大伯家就是一个问题了。从市场到大伯家还有好长一段路程,而公交车又不到,只能选择打摩的(摩托车)了。报上地点后,司机迟疑了一下,开出了车价。一轮讨价还价后,达成交易,便开始前往大伯家。大伯家较偏僻,司机可能要空车回来了。

去是一个问题,回来更是个问题。地处偏僻,往往连摩的都打不到,还要在晚上八点之前赶到民众市场的车站,如果晚了,公交车就没有了。匆匆吃过晚饭,为了赶公交车,便要起身告辞。一阵握手告别,互相嘱托“有空多来”与叮嘱“路上小心”后,就得请小叔子代劳了——他驾船把我们载到渡口去。这看似不得已为之的方法,却是我整个行程中最高兴的。

民众镇水网交错,即便坐过很多回,我也始终弄不明白船的航线是怎么走的。河道迂回,水边的屋宇大抵相似,难以记住有意义的标志物,绕过几个弯后就不知道天南地北了。我只清楚地记得,船开的时候,我们是向着夕阳而去的。

小叔子解开缆绳,用桨(通常是一根长竹竿)把船撑离岸边,直至桨不能撑得更远时,便用桨撑着河床,摆正船首方向。然后收起竹竿,点着船上的发动机,船尾“轰轰”地喷着浪花。小叔子把着操纵杆,向着落日驶去。

◇ 我们把琵琶、鸡蛋、小蛋糕带到船上分享,一边吃一边欣赏落日

父亲喜欢与小叔子待在船尾,聊聊家常。一年才回几次乡,父亲总会抓住这些机会,向小叔子了解一下家里的事或亲戚朋友的近况,或者村子里的逸闻趣事,解解思乡之苦,也好与生己育己的地方保持更多联系。金黄的夕阳洒在他们脸上,一时看不清时光在他们脸庞留下的痕迹。每每聊至兴起,两个大男人会仰天大笑,恰如往昔。

母亲、妹妹和我通常坐在船头,感受着乘风破浪的快意。风在我们发间、身旁掠过,其中夹杂着一丝丝河水的腥味,那是一种咸淡水交界的气味,一种好闻的腥味。我们会分享带上船的小吃,有枇杷、鸡蛋、小蛋糕或者糖果,一边吃一边欣赏着落日。在风的作用下,水面上的阳光被切割成无数碎片,闪烁如金子,甚是刺眼,而且一直在船头前端,无法靠近,也不曾走远。

宽阔的河上,“突突”作响的船只来来往往。偶遇熟人,相互喊话问候,声音越过发动机的声响,交流着简短但意味深长的信息。在河岸边,人们或者面向河道休息着,或在厨房里升起炊烟,或在屋子边的埠头浣洗着什么,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还没有一家一户亮起灯,时间尚早啊,何必浪费这美好时光!

船不时从小桥下经过,桥上的人或赶往某处(是回家的吗?),或者三三两两散步于桥中央,观赏着河景。穿过小桥时就像穿过一扇扇大门,我每次都很好奇桥的另一边会是怎样一个世界,会是一个新世界吗?

上岸时,天已微微入黑。上岸的地方是民众市场旧址,离现在的民众中心市场不远。在给小叔子道谢以及互相叮咛“归家注意安全”后,我们看着小叔子的船驶离码头,直至看不清。然后,我们一家会穿过早已人去铺空的旧市场,往有亮光的大马路走去,在那里可以乘坐回家的公交车。当年走过的地方,早已沧海桑田了。

现在,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高楼拔地,商圈隆起,灯火炽烈,从珠三角“谷仓”,到珠三角重点工业卫星镇、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专业镇、省旅游特色镇、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试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水乡人改革的脚步越来越坚实。人们已经看到它的改变——迅速发展的经济、舒适的生活、文明的乡风、整洁的环境、民主的社区……摆脱缓慢的生长后,民众镇正成为中山冉冉升起的新星。

◇ 船不时从小桥下经过,穿过小桥时就像穿过一扇扇大门

民众之源

16世纪中叶,中山石岐以北包括东海十六沙(如今黄圃、三角、阜沙、港口、浪网、民众街地)在内的地区,已基本淤积成陆。最初是为明中至清初的地主豪绅所占有,据记载,那时候的鳡标沙潮田(现今锦标村)、大浪网(现今上网村)、鳡标沙围田、浪网三墩沙、新涨沙(现今新伦村)、田基沙(现今新建村)等一带已经有人围垦耕作,地域面积逐渐扩大。清光绪初年,顺德、番禺等地已陆续有人迁此定居务农,或以打鱼为生。民众镇在明清时期属于黄旗都,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则属于香山九区(1930年曾改称东海区,次年复称)。

民国十九年(1930年),番禺人黄泽生迁到九区六百六围东角十字涌口处,建一茶室,名为“民众茶室”, “民众墟”由此得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浪网、浪鳡、三墩、新涨四地合并称民众乡,隶属中山县第九区,区公所驻地大黄圃;1950年由三角、浪网、民众三个乡组成中山县第十区,区政府驻民众。1958年10月,民众乡并入张家边公社,称“民众耕作区”,后于1959年1月撤出,由民众、浪网组成“民众公社”;1961年与三角合并,改称“民众区”,又于1963年析出“三角公社”,于1967年12月复名“民众公社”;1974年2月,浪网析出,自成“浪网公社”,1984年2月分别改称“民众区”、“浪网区”;1986年12月撤区建镇,称“民众镇”、“浪网镇”;直至2000年6月,民众、浪网两镇合并,称“民众镇”。现辖新伦、民平、新平、沙仔、锦标、义仓、裕安、新建、接源、沿江、群安、上网、浪网、新平四、东胜、三墩16个村和民众、浪网、多宝3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