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南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北溪社区的两大中山之最

◆ Mark:老师要我们完成一份“寻根”调查。Hello,南区,我来啦!这作业,真是个游玩的好借口,耶!

◇ 小南:Mark,你姓啥?我们南区每年都有来自海外的乡亲回来寻根访亲,我可是优秀的寻根导游。梁、马、郭、雷、李?你说出姓,我掐指一算就能知道是哪条村的了。

◆ Mark:我和爸爸都只有英文名,太爷叫啥名字我不知道,要不哪个姓最“威”我就姓哪个。

◇ 小南:那就姓梁吧。中山人姓梁的最多,南区福涌梁氏是起源之一。“功建铁城梁公祠”是中山市现存最古老的祠堂之一。

背景介绍

南区古称良都,常住人口约6.92万人,旅居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乡亲超4万人,是中山的重点侨乡。良都人成批迁往海外,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真正的移民潮发生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据有案可查的记载显示,良都人最早出国谋生是在南宋祥兴二年。明代至清初起,沙涌、竹秀园、北台、寮后等地村民开始到澳大利亚悉尼、加拿大温哥华、菲律宾等地谋生。

〇 福涌牌坊

中山最古老的祠堂之一

功建铁城梁公祠在福涌经联社前面,具体地址属福民大街。如果坐014路公交车可以在福涌牌坊下车。进了牌坊一路沿着主路向前弯弯曲曲地走,不久就能看到。

小南先给前来参观的亲们打个预防针。在许多图片展、媒体上见到的梁公祠的单个镜头都很挺拨、有气势,好长脸。实地看,你就会更佩服摄影师,因为他们能把旁边挤在一起的民宅给自动忽略掉。窄窄的村道,一边是梁公祠,另一边就是福涌经联社。一边是村里的老人协会——老公公们长期“吹水”“办公”之地,另一边则是村干部们真正的办公之地。

〇 功建铁城梁公祠

〇 功建铁城梁公祠堂的石雕

别小看咱梁公祠堂,它可是中山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已有近850岁了。专家说,这祠堂属唐宋建筑风格,集岭南建筑之精华,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呀,原来它在专家眼里是这样安静的美男子。不懂得欣赏它的美?阿爷曾说过,岭南古建筑最架势(厉害)之处在于它有三雕两塑,“三雕”指的是砖雕、木雕、石雕,“两塑”则指灰塑和陶塑。认真细看祠堂大门梁、屋脊、窗楣,就能发现这些精华所在。

堂前台阶石鼓、正门廊上棱形显清瘦的柱子、梁上有驼峰石雕构建、左右屋檐上立着对称的麒麟、屋脊上线条简洁的灰塑,还有右边厢房墙上的彩色灰雕装饰……这些细节现在看起来是低调的奢华,在当时来说却是豪宅的“标配”哦。这么隆重地修建这个祠堂,是为了祭祀梁氏祖先吗?这个问题,无论你问哪个上了年纪的南区人,小南不用想都知道,对方开口,肯定会首先来一句“先有三涌,后有铁城”。这个功建铁城梁公祠与这句话有很大关连,这当中的故事简直比一匹布还长。

有段古:先有三涌,后有铁城

三涌指福涌、沙涌、釜涌(今东区库充)。早在修铁城之前,这三条名中有涌的村落已存在,中山城区也已有人居住,只是还未被划定为城区。北宋前没有香山,南区福涌村是香山最早有人常住的村落。后来三涌的人合力修建了铁城,于是才有了香山县。其中,福涌的梁溪甫是当时主持城池建设的“总规划师”。因感其功绩,就有了后来的功建铁城梁公祠。

剧情穿越

北宋要在香山设县,县长要建城,找了福涌梁溪甫做规划设计师。别以为一个小县的设计师很普通,咱梁大师年轻时可是随当京官的父亲遍游中原,见识过无数著名建筑的。一句话,他是个见过大世面后回乡隐居的设计师。

虎父无犬子。据说梁溪甫有四子。长子叫天盛,擅长施工;二子叫天福,擅长瓦工;三子叫天财,擅长木工;四子叫天助,擅长瓷漆雕刻。上阵父子兵,修铁城这么重要的工程梁家当然是父子齐上阵了。梁溪甫找了大儿子天盛做总包工头,其余几个儿子协助。工程两年后竣工。设计好,建得也好,村民们赞扬、县长满意,于是就赐建了梁氏父子“功建铁城梁公祠”。

◆ Mark:是不是因为梁氏后人多,所以南区叫“梁都”?

◇ 小南:中山梁姓多,各镇区姓梁的都多,这可是公安局户籍数据统计出来的。南区梁氏的祖先是北宋的梁杞,他可是香山立县的发起人。但南区叫“良都”与姓梁的人多没有关系。

“良都”之名从何而来

“都”是明朝对乡的正式叫法,县城所在地则称为“坊”。古香山原来的仁厚乡被划分为仁厚坊和良字者都。良都其实是良字者都的简称。南区除了被称为良都,还曾叫过环城,现在才叫南区。

传说秦始皇时良都地区已有人居住。如今南区分良都、北溪、城南、马岭四大社区,共15个经联(济)社。

〇 福涌村一小巷子

南区姓氏分布

马姓,沙涌经联社代表人物:马应彪、马永灿、马乐山。

郭姓,竹秀园经联社代表人物:郭泉、郭乐、郭顺。

李姓,恒美经联社代表人物:李学濂、李灿明、李翰屏。

雷姓,渡头经联社代表人物:雷昆照、雷汉辉、雷威、雷明亮、雷华鋈、雷德媛、雷健华、雷楚汉。

梁姓,福涌经联社代表人物:梁溪甫。

梁姓,曹边经联社代表人物:梁华立。

杨姓,北台经联社代表人物:杨著昆、杨仙逸、杨广达、杨官宇。

〇 福涌房子之一

〇 福涌房子之二

◆ Mark:刚才祠堂里的阿伯说,北溪社区有两大中山之最。除了祠堂,还有一个是什么?

◇ 小南:隔壁寮后村里有一棵古树,名列“中华名树榜”,年龄超过300岁,树冠覆盖面2.4亩,是中山现存的最大榕树。村民们叫它“幸福树神”,还专门在旁设“土地公”守护。

◆ Mark:哇,这棵树简直就是阿凡达的精灵树啊。

中山现存的最大榕树

坐014路公交车,过了福涌村,下一站就是寮后村。从牌坊走进去右边一拐就是个篮球场。这个球场里最抢眼的不是球架,而是旁边那棵巨大的榕树。与其说这是一棵树,还不如说,这是一根史上最大的麻花。古树从主杆上分出来的旁枝已经多到无法计数,N多股树枝纠缠扭转在一起,而且还不好好向上长,歪歪扭扭的,十分淘气,有一半分枝还几乎要躺地上去了。这棵“扭计”树让高级手机摄影师小南很生气——这全身照没法拍了。(小南小时候淘气使坏发脾气时就会被阿妈说“扭计”。亲们去过实地,就知道插画师画得真的没有夸张。)

〇 寮后古榕树

榕树根旁供奉着土地公,还立了一个绿色的标志铁牌,是国家林业部门颁发的,上面写着“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公选养护活动中华名树”。上面还标注着树龄380年,高度28.28米,直径3.25米,树干周长9.2米。据称这棵榕树是中山古榕之最,是中山现存最大的榕树。

看完“扭计”树,还可以进村走走,村里还有许多老建筑值得一看。北溪社区的福涌村和寮后村,华侨众多,早在元末明初,已有村民到达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古巴、墨西哥、斐济、中南美洲等地打工。他们回家乡兴建大屋时,就有了融合各国风格的大屋和碉楼。截止至2014年,中山市现存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共567处,其中南区156处,占28%。福涌村现存4座碉楼,大多为华侨所建。村里原来的米铺巷、报馆巷里就混杂着清末民居和西洋小楼。当年风格各异,但共度近百年的岁月后,这些房子都变成了灰褐色的历史。

〇 福涌房子之三

〇 寮后报馆15号碉楼(不可移动文物)

报馆巷有段古

旧时报纸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买,但却是最新最多的消息来源。村里的华侨为了让乡亲们可以方便知晓天下事,于是兴建了一间大屋,专门供大家聚集在那里看报纸。其作用如同今天的图书馆阅览室。后来建有这间大屋的巷子就叫报馆巷了。那天,小南为了带Mark去找报馆巷里曾经用来看报纸的那间屋子,来回走了两次都没找到,只好厚着脸皮去问坐在路边石板凳上的公公婆婆。老人们指着一间毫不起眼、门前挂着衣服的房子说,可能就是这间,又或者是报馆巷1号。后来回来查资料才发现,报馆巷是寮后村的。寮后报馆巷15号是不可移动文物。

没来南区之前以为这是个小村落,可没想到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真有点担心,一丁点儿也找不到与祖辈相关的东西。可当我走进那些老村落里,才发现它们藏在高楼后面,安安静静的,如同一百年前祖辈离开时的样子。在功建铁城梁公祠里,看到老人们闲聚在一起聊天,忽然觉得这很奇妙。如果我的爷爷也在,他一定能告诉我许多关于祖辈的故事。真后悔小时候爷爷给我说以前的故事时,我总觉得老土、不耐烦、不想听。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