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我们写作本书时,日本仍被视为一个奇迹,它在亚洲首次实现了对欧美强国的经济和技术追赶。我们认为,这种追赶得以实现不仅得益于二战后的高增长,更是因为日本长期且渐进的技术引进、学习和应用,以及从19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开始的自主创新。基于此,我们研究了日本的技术能力、管理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历史演变,并对几个重要产业的发展进行案例研究,本书因此问世。
然而,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世界经济的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技术赶超和经济飞跃,而日本经济则深陷泥潭。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1996年本书英文版问世时,中国的GDP(按美元计算)不及日本的1/5,但20年后,中国GDP是日本的2.57倍。从另一方面来看,1996—2016年,中国的GDP以9.25%的年均增长率呈爆发式增长,而日本的GDP仅以0.73%的年均增速缓慢前行。在本书讨论的诸多行业中,如钢铁、电气设备、汽车和造船业,中国已取代日本和其他国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
既然如此,中国读者还会对本书产生兴趣吗?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本书中(见本书第6页图1.1),我们强调,在增长的三个要素即技术能力、企业家精神和需求的支持下,市场进入和竞争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还讨论了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认为,本书的观点仍然有益于我们理解日本、中国或其他任何地区的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尽管我们充分意识到技术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请注意,在1996年,互联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仍然遥不可及),并且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截然不同。对于本书所描述的日本技术和经济发展过程与中国之间的异同,读者有权自由评论,我们也欢迎所有相关的见解。事实上,如果有人讲述中国的故事或从中国的角度对本书展开批判,比如写作“中国的技术与产业发展”,我们无疑将成为第一批也是最热心的读者。
最后,我们对周超教授、刘文武和肖丹等人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为翻译本书所付出的努力,从而使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中国读者得以阅读此书。
小田切宏之、后藤晃
2018年冬